【TO導讀】講電商講了這麼久,你真的了解它嗎?

「兩年多以前,我們跟麥肯錫合作得出一個結論,即新創造的比例為39%,即每1萬億裡面有3900億是增量,也就是說這3900億如果說沒有互聯網,沒有電子商務,沒有網路零售,就不可能產生。這個量非常驚人。」

也許這樣看起來不夠驚人,只要換個角度想就夠驚人了:沒有互聯網,你們公司總所得的39%通通都會消失。電商的力量,後勁非常強大。(責任編輯:方綺)

不得不說,中國最近可說是火力全開的發展新經濟。

這樣說你可能無法深刻理解;那麼我們來看數據:以去年2016年來說,美國電商市場總所得為4.823億美元,中國為4.886億美元──看起來似乎平起平坐。但專門研究電商產業的eMarketer預估,2020年時,中國的營業額將可以達到7.086億美元,大勝美國的5.476億美元。

是誰支撐起這麼浮誇的數字呢?答案也許是這一位,中國電子商務界大老中的大大老──梁春曉,阿裡巴巴集團高級研究員,電子商務專委會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電子商務/電子簽名專委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委電子商務專家,電子商務世界雜誌編委。

近日,中國城市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了「新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討論沙龍。梁春曉也有出席這場討論會議,來看看他對於當代電子商務的評價、並一同深入探討電子商務的獲利模式究竟為何。

電商的出現,改變了商業界對於營利的基本認知!

新經濟的出現,帶來許多破壞與進步──例如分享經濟、電子商務、人工智慧、數位經濟,這些經濟類型都帶來了劃時代的經濟增長。

為了要解釋這種增長,得先跟大家科普一個詞:長尾效應。先來看看學術界對於長尾效應的解釋:

來看看這張曲線圖:企業界普遍認為80%的業績來自左邊20%的產品。就此看法,商業經營看重的是銷售曲線左端的少數暢銷商品。

曲線右端的則是多數冷門商品,被該定律定義為不具銷售力且無法獲利的區塊。但長尾定論卻認為網際網路的崛起已打破這項鐵律,廣泛的銷售層面讓98%的產品都有機會銷售,而不再只依賴20%的主力產品……

雖然很無聊,但請先不要按右上角的叉叉!把上面這段話翻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自古以來,商業界都認為爆紅產品才是營收的主力。但是呢,電商的興起讓更多的商品種類都可以同時呈現在消費者眼前,因為不必擔心倉儲所帶來的成本。因此,那條長長的尾巴所畫出的面積,其實與前段熱門商品區的面積是一樣大的。

這就是積少成多的成果。冷門商品也可以與熱門商品的銷售量比拚,這就是長尾理論的核心內涵。

梁春曉:「很同意剛才很具象的說法,即地板變得越來越低了,原來眼光在地板之上,不能參與交易的那些商品或者交易者,由於交易費用的降低,能夠參與交易了,從而使得這一部分交易產生的收益將成為對經濟和經濟增長的貢獻。」

網路越普及,買賣的門檻也相對低了。我們可以從各種二手拍賣網、代購、網路商城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交易量門檻越低,交易量也會增加──爆紅與冷門商品之間的界線也就不那麼大了。

你一定想問:我所處的產業區塊該如何參與新經濟?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總結一下「新經濟」的本質。

梁春曉說道,新經濟的來源可以大致分成兩種。「第一種,很簡單,就是科技領域。」也就是資訊技術,這點各位應該不意外。例如前面說到的電子商務,如果沒有網路就不能運作,分享經濟或是人工智慧等等更是不用談了。

「第二種呢,是藉著資訊技術而發展的。」這些技術就像藤蔓一樣,隨著資訊的脈動而成長、攀爬,例如生物、材料等各種技術。這種就是隨著當今資訊技術而進步的科技。

梁春曉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貨櫃屋。曾有人研究過,如果沒有貨櫃屋的存在,會有國際貿易。這種技術就是資訊科技下的附屬品,有了交通工具與便利的資訊交流系統還不夠,得要有材料方面的支持才可以創造國際貿易。

因此,各種產業區塊都有可能成為新經濟的其中一環節。

阿里巴巴的驚人交易額:每1兆就有3900億是由互聯網、電商、網路零售所產生的

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公布了到今年3月的年交易總額:3兆人民幣。

「兩年多以前,我們跟麥肯錫合作得出一個結論,即新創造的比例為39%,即每1兆裡面有3900億是增量,也就是說這3900億如果說沒有互聯網,沒有電子商務,沒有網路零售,就不可能產生。這個量非常驚人。」

掐指一算後,這3兆裡頭就有一萬一千七百億是從互聯網、電商、網路零售裏頭來的。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這數字可怕到讓人想問,為什麼當市場移到網路平台後,銷售額就會暴漲的如此之大?

梁春曉歸納出了以下原因:

1. 價格需求彈性

網路上的買賣可以降低交易費用。電商省去了人力、租金、倉儲成本,因此總價格便能夠符合消費者期待的下降。這原因很好理解,便宜的東西誰不愛呢?

2. 商品種類將會越來越豐富

原來由於商品成本太高而被阻止的交易,在電商界很有可能允許被加入。

「什麼都買、什麼都不奇怪」是Yahoo奇摩拍賣當時的廣告詞。只要想得到的,(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你幾乎都可以在各大電商找到。現在台灣人也愛用的淘寶同樣也是,市場規模的擴大也創造更多的需求曲線──只要有需求,市場便會想盡辦法創造。

筆者搜了兩個關鍵字:淘寶、奇怪,便跳出許多真的非常詭異的商品……只能說物聯網實在是非常強大。

例如:少女口水,一小瓶20塊人民幣、蚊子屍體,一隻6塊人民幣、開運符咒水,82塊人民幣、30天學會靈魂出體術課程,1塊人民幣……

果然是只要有需求,市場便會盡力創造阿。

3. 更多、更廣泛的交易者加入市場

有很多消費者因為地處偏遠而無法到較繁榮的地方交易。這時電商就相對較沒有阻礙了。

「這裡所指的偏遠,是有兩個概念上的意義的,」梁春曉說道。「第一,指的是意義上的偏遠,也就是地理上的偏遠。另一種偏遠,是相對意義上的偏遠。」

這樣說,你可能不太懂。曾經有一篇論文談到一個問題:銷售嬰兒用品的網站,是在較多年輕人居住的地方賣的好,還是較多老年人居住的地方賣的好?

答案是較多老年人居住的地方!你可能會訝異,年輕人較多的地方生育率通常也較好,為何答案不是這個呢?因為,在年輕人聚居的地方,線下店(可大約理解為實體店面)通常已經發展成熟;老年人聚居的地方因為需求較少,反而會仰賴網路購物!這就是「相對意義上的偏遠」概念。

梁春曉:交易者與交易物之間的關係,也必須被納入三維長尾的考量

在本文一開始提到的二維長尾是由商品品種與交易量兩個變相畫成的,但梁春曉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理論──三維長尾,與二維長尾不同的是它納入了「交易者」這個新變相。

「我腦子裡呈現的是另外的理解。現在一般講的長尾有兩個維度,下面的橫軸是商品品種,按照交易量從高到低排列,比如某部電影賣得特別火,就排在前面,某部電影只有三五個人看,就排在尾巴上」梁春曉說道。

「但是,隨著交易成本的降低,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較低交易量的商品可以加入交易,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較低交易能力的交易者加入了交易,這是人的維度。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人們更有機會加入交易;或者某人有電話、能上網、能開車,具有較強的交易能力。」

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洞見──除了探討使用物,例如資訊科技、交通工具等等「載體」因素,也要討論到使用者是否「有能力」使用這些載體。即便擁有再好的平台與工具,只用Line來發長輩圖文的大嬸或大叔不一定會用使用電商平台。

一些人的交易能力可能比較強,對網路更有適口性;同樣的也有一群人相對較弱。因此若要再擴大電商市場,勢必要加強網路使用的教育、普及率,並讓使用者介面更能貼近各個年齡層。

「所有的變相都是交互作用的,不同的交易量可能更加不可限量」梁春曉相信,未來電商市場只會越來越成熟與龐大。

延伸閱讀

新零售真的有那麼可怕嗎?7 點重新解析馬雲口中「將淘汰電商」的零售革命
馬雲「電商將消失」講真的!聯手大潤發佈局新零售,線上線下都變阿里巴巴地盤
電商競爭力名列亞洲第一!台灣電商接下來要面臨考驗:成長動能放緩

圖片來源:HuskyMVCOSHOP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