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潔工到Google首席科學家】她改變了人工智慧界,還活成了所有美國人的偶像!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近年各大企業,如Facebook、Google、百度,不斷追求創新的領域。但回到人工智慧領域剛起步時,資料、過去經驗等不足,往往讓許多人選擇放棄研究。因此,我們今日可以見到如此多人工智慧的相關應用於生活當中,便要想到背後努力的那群人— 李飛飛,便是開創這項研究領域的人之一。(責任編輯:吳柏樺)

作者/創業邦雜志((ID:ichuangyebang):五西

每年,頂尖學府史丹佛都會舉辦一個科技比賽,叫作ImageNet視覺識別挑戰。

要知道來參加比賽的可不是學生團隊,而是全球的科技巨頭公司。Google、微軟、百度每年都會來這個比賽報到,展示近年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科技成果。

在2015年6月的時候,百度因涉嫌在測試過程中作弊,還被ImageNet組織方禁賽一年了。

而是很多人都不會想到,這個在人工智慧頂端的ImageNet,背後的「終極考官」竟然是個大美女!還是個華人美女!

她就是世界人工智慧頂尖科學家,史丹佛的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李飛飛。

史丹佛最年輕的教授,開掛的美女學霸

作為全球十大頂尖科學家之一,李飛飛是人工智慧界無人不知的名字。

年僅33歲,她便成為了史丹佛大學的終身教授,不僅是史丹佛AI實驗室唯一的女性,也是計算機系最年輕的教授。在一流計算機期刊上發表合計超過100篇學術論文。

她最大的貢獻,是主導的圖形識別項目,每年吸引著包括Google、Facebook、Amazon等科技巨頭在內的上百家頂尖機構,共同向前推進機器智慧的邊界。

女神的求學經歷,也可以說是一路開掛。

1999年,以最高榮譽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

2005年,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學位。

2009年,李飛飛來到了史丹佛,僅僅3年,李飛飛就晉升為終身教授,並成為史丹佛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主管。

去年11月李飛飛加入Google,成為Google人工智慧中心的領導者。

然而,你絕對想不到:看似一路開掛的美女學霸背後,清潔工、中餐館收銀員、幫人遛狗、洗衣妹,是她曾經的身份…

語言不通、睡眠不足,仍力拚拿到全額獎學金

雖然說飛行的父親是知識分子,但他們不會說英文,生活過的很貧困。李飛飛的父親只能做相機修理工作,母親去做收銀員。

「我們沒有錢,為了學業我做了各種各樣的工作。」在接受採訪時,李飛飛回憶過。

李飛飛從頭開始學英語,在新澤西州的一所中等高中讀書。因為要支撐家裡的各項支出,她的大部分時間還要在中國餐館和洗衣房裡度過。

即使這樣,李飛飛以第6名的成績高中畢業。在一堆大學中,她選擇能為她提供全額獎學金的普林斯頓大學,因為成績太好,還上了美國當地的報紙。

上大學後,李飛飛仍舊掛念家裡的生活。借錢為父母買下一家乾洗店,一邊讀書一邊幫家裡打理洗衣店的生意。

放棄華爾街高薪工作,3年成為史丹佛終身教授

李飛飛本科畢業時,來自華爾街很多投資銀行和管理諮詢公司都邀請他去,麥肯錫都給她發了offer。她卻都拒絕了。

我的夢想是去讀一個博士,儘管在這期間我一分錢也掙不到。探尋知識和真理是流淌在我的血液裡的基因。我希望可以了解全宇宙,可以成為一個富有理性人。

在父母的支持下,這位神奇的女子在西藏研究了一年的藏醫後,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碩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非常冷門的人工智能和計算神經科學。

讀研讀得相當辛苦,內容太新,研究成果太少,而且還缺錢,甚至一度從洗衣店裡貼補項目。那個時候母親還中風,並且患上了癌症,科研壓力加生活的重擔壓得人喘不過氣。

「如果再來一次,我不認為我還能挺得過來。」李飛飛說。

還好,她的智慧篤定和不忘初心成就了她的今天。被問到「什麼曾是你經歷過的最大的挑戰?」,李飛飛卻不提以前的逆境,而是強調這多年來一直堅持自己的選擇。

她說:「如果我老是在感嘆為什麼會有那多多的困難,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分散注意力的事情。真正的挑戰是,你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同時兼顧自己所身負的責任,然後又必須忠於自己的內心。」

想知道更多人工智慧發展新趨勢?

2017 年全台最盛大   全球商業趨勢匯壇,與你有約!

人工智慧越是熱門,越要冷靜做研究

回溯過去,李飛飛在計算機視覺上的研究已經花費了15年。

在2007年,李飛飛和一位同事著手開始一項龐大的任務,為來自互聯網的十億張圖片進行分類、嵌入標籤,從而為計算機提供樣本。

他們使用亞馬遜Mechanical Turk這樣的眾包平台,邀請了來自167個國家的5萬人幫助為其中的數百萬張圖像嵌入標籤。

最終,他們建立了ImageNet數據集。今天,這個數據集包含了使用日常英語標記的超過1400萬張圖像,跨越21,800個類別。

更可敬的是,李飛飛沒有獨享珍貴的研究成果,而是將ImageNet數據庫公開,供學術和商業界的每一個實驗室調取。

去年11月她加入Google,成為雲端計算部門的負責人之一。正如她所期望的,她的研究最終能為工業界所用。

她並沒有離開史丹佛,只是利用兩年學術假去Google繼續搞研究。「在美國學術界有個傳統,那就是每7年教授可以休一次假,但我已經連續教學12年沒修過假了。」

她表示兩年後還會回到史丹佛,和學生們一起,繼續做研究。

如今,機器學習已經是熱門觀念。可是在2007年,李飛飛的實驗室缺少人手,又申請不到經費。最困難的時候,她一度想重開洗衣店,籌集實驗資金。

面對現在人工智能的大局勢,李飛飛卻說:「我做研究的心得就是,眼睛看到的前方應該是比較空荒的。如果你眼睛看到的前方是熱鬧的,那這個方向就不是最好的而空曠的地方一般都不是熱點,因此你必須找準自己的焦點。」

「人工智慧現在越火(註:熱門),越希望冷靜做研究。」李飛飛總是這樣強調。

最後,邦哥放出李飛飛給博士生們寫的信,她這樣警醒她的學生:

李飛飛給博士生們的信

當你在機械地開展你們的工作前,請捫心自問:

我的研究會重新定義這一領域的未來嗎?

而不是「這個方向沒有人寫過」或者「讓我來解決這個小問題,它的成果會很容易展示」;

研究意味著「如果我做了,這一重大問題就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做了,我就真正開拓了這一領域」。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你是否也總是陷入一些容易解決的小問題,而忘了時刻提醒自己,「我真的做了有意義的事情嗎」?

 

延伸閱讀

【設計師要失業了?】雙 11 期間的 1.7 億個 BANNER,都出自阿里的設計人工智慧「魯班」
【不用一例一休賺更多?】比爾蓋茲:和人類搶飯碗的機器人也要繳稅
臉書馬克萬字書:「反對美國孤立主義,AI 可以幫助全球化變得更好」
【鋼鐵人語出驚人】馬斯克:「人類必須跟機器人結合才不會被機器人獨裁統治」

(本文經原作者創業邦雜志(ID:ichuangyebang)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從清潔工到谷歌首席科學家,她改變了人工智能界,還活成了所有美國人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