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四大困境】我們真正在做的是鼓勵「穩定」、而非「創新」?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身為一個青年,也是曾經的創業者,我無上認同作者對於創業的觀點,很多人覺得資金在創業的起頭很重要,但我個人認為資金在創業的影響是「擴張的速度」而不是生存,沒錢總有沒錢的作法,你當然不可能半毛沒有就嚷嚷著要創業。然而我覺得更慘的是,台灣政府針對創業,連資金都給得跟沒有一樣,所以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做了。

後面的幾項,我也深感認同。政府應該想的是活絡消費,活絡經濟,而非逼著不漲價。當國家沒有施壓,企業間卻削價競爭,那就是惡性競爭,必有外來影響市場機制的因素。政府要想的是如何消弭,而不是去壓物價。政府不是不懂,而是政治因素,導致他們選擇更快的方式。沒有人想做長期規劃,因為那也不是好到自己人。(責任編輯:林子鈞)

作者/盧冠安

上篇說過青年的困境與討論各國青年政策多半難以奏效的原因,筆者將在這篇提出一些個人觀點,對我國青年政策在大方向上做一些建言,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對目前不斷惡化的青年困境有所幫助。

關於青年的就業問題,可以大致分成創業和就業兩類。首先,針對青年創業這方面,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常會提供低利的創業貸款,但筆者認為這點雖然不是完全無效,但效果其實非常有限。

鼓勵創業還是鼓勵負債?政府的角色不是發錢,而是打造好環境

因為,資金只是創業過程中的一個要素,它甚至不會是決定創業能否成功的主因。除了創業者自身的競爭力之外,其他如軟硬體資源、社會風氣、法律規範和宏觀經濟(市場景氣)的好壞,都是決定創業成敗的要素。

而當中,「軟硬體資源」和「社會風氣」有時候可以透過個人努力改善(例如說創業家互助,或對外溝通宣傳等),但法律規範和宏觀經濟的優劣,卻幾乎無法透過個人努力解決。

例如當宏觀經濟很差時,青年創業的失敗率通常很高,這時候一昧的給錢讓青年創業,反而可能讓更多青年陷入債務深淵。

所以政府首要任務不該是繼續方便行事地貸款、補助、「只會發錢」,而應該積極改善上述這兩項因素,才能讓青年創業過程的不可控風險降低。

過度依賴、政策偏厚電子出口產業,轉型成為必要

至於就業問題,高失業率和低薪(或薪資停滯)是許多青年的痛,這點其實也需要從法律規範和宏觀經濟面去改進,例如聘用青年的企業可享稅率優惠、政府協助產業轉型等,而這些因素之中,個人認為又以產業結構轉型最為重要。

以我國而言,經濟結構嚴重依賴「毛三到四」(註)的電子出口產業,因此企業若提升員工薪資,馬上就會面臨虧損問題,這導致大家困在低薪的死胡同裡多年,也導致勞工和老闆互相指責、互不信任。而這低薪的窘境又導致內需消費冷清及過度加班,使得台灣整體經濟變成一灘死水,因此台灣若無法改善產業結構問題,低薪的陰影就會繼續如影隨形纏著台灣。

壓低物價不是低薪解方

房價和物價高漲則是青年另一個痛,關於房價問題,採取興建社會住宅的政策不僅需要花費大量公帑,時效上可能也緩不濟急。個人建議由政府出面建立專責機構,將台灣數量眾多的空屋出租,才能夠短時間抑制房價和租金(至於屋主不信任政府出租,這其實可以由法律和租稅雙管齊下來改善,此處暫不討論),此舉不僅不用花費政府公帑,政府甚至還可以有一些管理費的收入,屋主也免去管理的問題,可謂三全齊美。

至於物價高漲就要求政府壓低物價,這也是錯誤的思維模式(而錯誤的人民思維模式導致錯誤的政策),因為壓低物價一來常造成國營企業大幅虧損(而這些錢其實也是納稅人自己的錢),二來造成國內生產者者無利可圖,阻礙產業發展。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水價和電價提升,將會創造多少節水和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所以對抗物價上漲最好的方式,是讓人民薪資成長可以超過物價漲幅,一昧的壓制物價追求 cost down,反而會和低薪互為惡性循環,最後讓國家經濟停滯不前。

退休金改革,刻不容緩

最後要討論的退休金制度問題,剛好最近年金改革吵得沸沸揚揚,且是個人最重視的議題之一。話說雖然沒有一種制度可以保證是「永遠可以領得到」,但目前的退休制度對於老人(尤其是橫跨新舊制軍公教的人)較為有利是不爭的事實。

筆者認為,就這一次年金改革委員會提出的版本來說,軍公教每年調降 1% 所得替代率(請參閱年金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方案,切莫聽信網路謠言)及 18% 於 6 年內退場,實在太過緩慢,畢竟未來這方案是否能貫徹實施的變數太多。建議政府應該加速所得替代率的調降,一來對年輕軍公教有穩定軍心的作用,二來也減低職業別的不平等。

我們的國家政策,是否在獎勵「穩定」、懲罰「創新」?

最後一點,個人不吐不快:那就是軍公教和勞工的在各方面(包括薪資、退休待遇、休假制度其他福利等)的巨大差異,不只造成職業別對立,及國家財政負擔過大,還有一點大家都始料未及的就是──阻礙了許多青年透過創業、創新,尋找更多上述問題解方的可能性。

我想,許多讀者或親友的家裡,都曾經發生過父母「強迫」子女考高普考的現象吧?這正是因為這個國家用制度獎勵「穩定」而懲罰「開創」,所以我們國家因為追求穩定到現在變成一灘死水,而我們還執迷不悟的繼續追求穩定。

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不是鉅細靡遺地插手不同產業的發展方向,而是建立更公平、透明,並且鼓勵創新的大環境,透過明確可依循的政策,具體點出台灣要「鼓勵創新」的決心。

例如,政府現在立刻可以著手減低軍公教和一般勞工的職業別差距,同時配合國際趨勢,具體提出產業結構改革的政策,如此才可能讓父母沒有藉口再以「風險高」干預青年發揮創意、大膽決定自己的未來,這也才是台灣未來的希望所在。

註:「毛三到四」指產品毛利率只有 3% 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