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紙貨幣時代】強國已經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台灣卻像IE瀏覽器一樣慢半拍

【為什麼我們選這篇文章】無紙貨幣時代正在悄然前進,各國紛紛著手研究與卡位,中國央行甚至已經發行了法定數字貨幣,成為世界上首個發行數位貨幣並投入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

沒錯,你沒看錯──這次居然是官方發行的,而非私人企業。虛擬貨幣已經逐漸成為主流,無錢包走天下的觀念也越來越發達。台灣,也必須趕緊跟上腳步。(責任編輯:方綺)

假如你聽說過比特幣、萊特幣或者狗狗幣,那一定對數位貨幣不陌生。但不同于以往私人發行的途徑,如今央行也要來湊一發數位貨幣的熱鬧。

近日,由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稱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位票據交易平臺已經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國家法定數字貨幣也已經在該平臺上試運行,而央行旗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也將於春節後正式掛牌。自此,中國央行將成為世界上首個發行數位貨幣並投入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

數字貨幣早已不是新鮮玩意兒

從字面上看,數位貨幣區別于傳統的實體貨幣,但其定義不甚明晰,涵蓋範圍也很廣。一般來說,虛擬貨幣(如網路遊戲中的虛擬幣)、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及法定數位貨幣等形式都可以劃歸為數位貨幣。

截至 2016 年 3 月,世界上共有 656 種數字貨幣,總市值達 81.4 億美元。其中,市值超過 100 萬美元的數字貨幣有 58 種,市值超過 1000 萬美元的有 13 種,而比特幣、乙太坊、瑞波幣和萊特幣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數字貨幣,市值超過 1 億美元。

作為現有數字貨幣的代表,比特幣自問世以來就受到廣泛關注,發展迅猛。在愛范兒(微信號:ifanr)此前有關比特幣的報導《讓我們再來談談比特幣吧:微軟也加入了》中,比特幣以其核心的區塊鏈技術、波動劇烈的價值、巨大的投機潛力書寫了數字貨幣領域的一個傳奇故事。

目前,全球已有 42 家知名銀行成為了區塊鏈創業公司 R3 CEV 的合作夥伴,包括微軟、思科、英國電信等在內的知名公司都已涉足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領域的研究與投資。

但俗話說樹大招風,類似比特幣這種數位貨幣怎麼說都是一種通過私人途徑發行的數位貨幣,基本上獨立於原有的國家貨幣監管體系之外。再加上區塊鏈技術可能存在的技術風險,為防止對現行貨幣和金融體系的衝擊,政府等機構開始介入到數字貨幣的發行和管理中來。

2013 年 12 月 5 日,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指出比特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並且規定金融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比特幣業務,同時要加強比特幣網站的備案。

無獨有偶,歐洲央行也認定虛擬貨幣不受法律保障。同樣的,數字貨幣被定義為一種非官方發行的對價值的資料表現形式,雖然肯定了它在某些情況下對貨幣的可替代性,但也存在價格波動大、信用體系不明晰等問題。

在美國,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卻認為比特幣「或具有長期的承諾」,可能在某一天「促進更快速、更安全和更高效的支付體系」,目前沒有必要對虛擬貨幣進行直接干預和監管。

目前,英國、瑞典、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都在探討發展數位貨幣的計畫,希望對數位貨幣進行規範化的管理,並借由數位貨幣的發行、流通特點,不斷降低支付結算的成本,增強便利性。根據 IBM 的一項調查,90% 的政府組織計畫在 2018 年前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交易管理、資產管理、合約管理以及監管合規方面的應用做出投資。

從整體上看,數位貨幣作為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工具,反映了貨幣數位化的發展趨勢,受到了個人、組織和企業等主體的廣泛認可和使用。但上升到法定貨幣層面,儘管已有不少國家展開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但都還沒有走出實質性的一步。

中國央行首發法定數字貨幣

央行其實已經在數位貨幣領域深耕數年:

  • 2014 年,央行成立發行法定數位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開始論證其可能性;
  • 2015 年,開始對數位貨幣發行和業務的運行框架、數位貨幣的關鍵技術等進一步深入研究,發行法定數位貨幣的原型方案也經過了兩輪修訂;
  • 2016 年 1 月,央行召開數位貨幣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發行數位貨幣的戰略目標;
  • 2016 年 11 月,央行下設的印製科學研究所計畫招聘專業人員進行數位貨幣研發工作,開始籌備數位貨幣研究所,而身為央行科技司副司長的姚前,也被任命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

姚前表示,央行發行數位貨幣的主要目的是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成本,不斷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並非簡單地將現有的貨幣體系進行數位化,而是基於互聯網新技術推出全新的加密電子錢體系。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

數位貨幣涉及分散式架構、密碼技術、安全晶片、移動支付、可信計算等多種技術,區塊鏈技術僅僅是數位貨幣可選擇的實現技術之一。

他也表示,未來是否會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數位貨幣,取決於該技術在網路安全、業務處理性能、交易一致性等方面的不足是否得到了解決。為了研究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度和業務適配度,央行於 2016 年在票據業務場景搭建了區塊鏈技術應用原型系統。

姚前認為,央行在設計數位貨幣時會對現有的貨幣政策調控、貨幣供給和創造機制、貨幣政策傳導管道做出充分的考慮。隨著數位貨幣的正式發行,對市場上貨幣供應量及結構、流通速度、貨幣乘數和時空分佈等方面的測算將更加準確,將重塑現有的金融格局。

法定數位貨幣也是貨幣,無紙幣時代即將到來?

吃飯用微信掃碼支付,購物用支付寶買單……現在,連央行都要發行數字貨幣了。伴隨著移動支付、電子錢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從前以實體貨幣為基礎的傳統貨幣體系迎來了新的挑戰。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研究院胡又文曾表示,正如互聯網以其數位化特徵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樣,央行的數字貨幣也必將給金融行業帶來格局式的改變。

有人曾認為移動支付將改變金融體系的格局,但移動支付其實只是實現了交易層面的革新,交易的物件還是銀行帳戶中的錢。換言之,移動支付並不對現有的貨幣體系產生本質上的影響。

但數位貨幣就不同了,它將從根本上改變貨幣的發行方式。

如果對貨幣的本質進行溯源,貨幣其實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多服務於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這也就賦予了貨幣形態在不同時期轉變的可能性。

從古代以貝殼、青銅作為貨幣,到金本位制,再到以紙幣作為本位幣,貨幣的形態和發行方式在不斷演進。但無論是實體貨幣,還是虛擬貨幣,能賦予貨幣參與交易的價值的除了其自體價值之外,更依賴於其背後依託的信用體系。

紙幣本身並無價值,因為有國家信用作為支撐,得以成為流通貨幣。現在,數字貨幣一樣要依託國家信用體系,才能實現貨幣的真正無紙化。

與比特幣等私人發行的數位貨幣相比,央行發佈的法定數字貨幣將具有國家本位幣的所有特徵,是真正的貨幣。並且,央行會採用一系列的技術手段、機制設計和法律法規來確保數位貨幣運行體系的安全。同時,通過中央調節機制的管控的數位貨幣,幣值會更加穩定。

如今,有了國家信用體系作為擔保,再與新興科技攜手,法定數位貨幣的腳步將越來越近。中國工商銀行金融市場部資深經理周永林博士在金融科技創新大會上

未來可能出現建立一個分散式的總帳,用於登記央行發行的數位貨幣,這裡面央行提供免身份核查和免下載基本的數位錢包。銀行將來也可能提供數字錢包,原來的銀行存款和數位貨幣打包放在一個數字錢包裡面。

儘管用數位貨幣替代實體貨幣是最終目標,但考慮到中國的複雜國情,央行表示目前尚無發行的具體時間表。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數位貨幣將和紙幣並存流通。不過可以想像到的是,未來你可能不會再體驗「數錢數到手軟」,但卻能真正實現「無錢包走天下」。

延伸閱讀

【2016 年度最狂】價值攀升無極限,比特幣價值超越 Twitter 巔峰時期市值!
iOS 重大更新!以後你的哀鳳可以用「比特幣付錢」
IBM 的「虛擬貨幣平台」專利被公佈了,未來的貨幣會怎麼發展?

(本文經合作夥伴愛範兒授權轉載,並同意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央行試運行數字貨幣,但無紙幣時代還得再等會兒〉。首圖來源:typographyimages,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