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前陣子有學生將自己的宿舍放上Airbnb出租,挨批暴利。不過這只是共享經濟黑暗面的冰山一角,Airbnb所帶來的利益讓房子變為有錢人的避稅工具,真正需要房子的人因此無法使用。這時,我們該思考的是,缺乏適當監管的共享經濟可能造成多少社會問題?(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台客 J
正當 Uber 爭議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之時,Airbnb 前一陣子也上了各大新聞版面:有個政大的學生,把男生宿舍的房間放上 Airbnb 出租。由於大學宿舍一直是處於僧多粥少的狀態,這樣的行為讓許多沒有辦法抽到宿舍的學生們忿忿不平,一天 500 元的租金更被人批評牟取暴利。
我自己並沒有坐過 Uber,也沒有住過 Airbnb(不過倒是住過幾次所謂的 service apartment)。其實也不完全是說討厭共享經濟的概念,只是自己不太習慣與陌生人做沒有必要的多餘接觸。即便如此,還是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 Airbnb 有多方便、價格比起旅館也較為可親。
但在我們享受所謂「共享經濟」的時候,這項新興的服務在很多方面,其實並不如想像般美好。
阿姆斯特丹,荷蘭第一大城市,也是所有旅人來到荷蘭必經的一站。這樣的觀光重鎮,當然和其他國際知名城市一樣,是 Airbnb 高速成長的溫床。根據 Airbnb 的資料,約有 14,200 位阿姆斯特丹居民將他們的家放在 Airbnb 上提供出租,平均一年可以租出去 28 天,得到租金約 3,800 歐元(約 13 萬台幣)。Airbnb 也聲稱其對於阿姆斯特丹的觀光及經濟,一年可以貢獻 3.8 億歐元的產值。
觀光收益大增,阿姆斯特丹卻加強監管 Airbnb
這樣看起來,Airbnb 對於城市的觀光貢獻良多,政府應該要多多鼓勵居民們把他們的家拿出來與旅客好好「共享」才對。
但實際上,阿姆斯特丹政府近年來卻不斷的增加對於 Airbnb 的法律規範:
想要把房子放在 Airbnb 出租,必須要取得房東且管理委員會的同意,並且只有實際住在該房屋的人才能提供出租服務。一年只能出租 60 天,一次最多只能租給 4 個人。此外,出租行為還得繳交旅遊及所得稅。
這些規定,都是為了適當的監管 Airbnb 對於阿姆斯特丹這個城市的影響,市政府甚至編列了高達 100 萬歐元的預算,來打擊不合法的出租戶。
到底為什麼阿姆斯特丹,甚至於其他荷蘭城市的市政府,要這麼大張旗鼓的整頓 Airbnb 呢?
其實很簡單,一旦牽扯到龐大的利潤,單純的「共享」就變調了:
許多有閒錢的人或是公司,買下或承租許多公寓放在 Airbnb 上提供出租,不但逃避了旅館飯店業相關的監管,收到的租金有時甚至可以完全不繳稅;有人把他們的社會住宅拿來出租,讓苦苦等待社會住宅的中低階層直跳腳;有分租雅房的人把他們的房間放上 Airbnb,也造成了室友不便。
「共享」經濟,卻成為有錢人的避稅工具
此外,短暫停留的旅客不在乎的嬉戲喧囂,也對鄰近的環境、鄰居造成困擾。許多詐騙行為更充斥在 Airbnb 網站上:有人的家莫名其妙的被放在 Airbnb 上提供出租,只能被迫面對發現被騙而瘋狂咆哮的旅客。
也有人把近來飆漲的阿姆斯特丹房價以及租金,歸咎於 Airbnb 的存在:因為有利可圖,使得買家願意花上更多的錢投資房屋,進而推高了市場上的房屋價格以及租金,也提高了阿姆斯特丹真正居民的居住成本。
Airbnb 這樣創新的概念,的確讓喜歡旅行的人,擁有除了冷冰冰的飯店、旅館以外的溫暖選擇。但對整個社會來說,這樣的機制到底是共享,還是剝削呢?民眾居住的成本變貴了,鄰里居住的品質變差了。當資產階級堂而皇之地藉由 Airbnb 產生的法律漏洞,累積他們的財富之時,普羅大眾似乎不太能享受到「共享」這個概念帶來的好處。
新科技、新思維,這些本應該要讓全體人類擁有更好生活的工具,卻也可能被有心人加以濫用。在新創風行的現在,我們總喊著更多自由、更少政府法律的監管。但回頭來想一想,是不是政府積極而適當的管理,才能夠避免讓這些新科技、新思維,成為某些特定族群剝削社會的工具,進而讓普羅大眾能夠享受到新創的好處呢?
延伸閱讀
Airbnb 定義分享經濟:與政府合作,負擔起社會建構的責任─專訪Airbnb 公共政策全球總監Chris Lehane
你不知道的 Airbnb 數據:靠分享,台灣屋主平均每年多賺 6 萬!
與紐奧良政府休兵,好寶寶 Airbnb 願與政府共享房東地址數據
《關聯閱讀》
洛城房客大小事──在LA,我當起了Airbnb房東
為共享經濟說句話: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找回對人最初的信任
《作品推薦》
全民健保,真的值得台灣人的驕傲嗎?
台灣瘋荷蘭?該學的不是硬體,而是務實與包容的態度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Airbnb是共享,還是剝削?──缺乏監管的創新,也許不如你想像中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