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年資,也許是對公司的一種忠誠表現,不過與專業絕對無法劃上等號。也許年資可以帶來許多豐富的經驗,卻同時將人推進自滿、停滯不前的大洞。而台灣許多公司就是由這些空有「年資」的人把持。的確他們在過去也許叱咤風雲,不過不懂與時代推移,就請交出接力棒,給年輕人更大的揮灑空間。(責任編輯:Matthew Chen)
台灣的某一家供應商老闆來訪,年約 50 多歲,我跟另一位台灣資深同事一同接待。
那位老闆一坐下,瞄了我一眼,連制式的打招呼都沒有,一屁股坐下就開始對我的資深同事滔滔不絕地詳細介紹公司情況、產品內容,彷彿我是來陪坐倒茶的小妹一樣。
過不久,我開始提問,他對我的問題不屑一顧,隨意答了幾句。
我放下手邊忙碌的工作,來到會議室中聽取供應商簡報,卻一如往常的又遇到了「這種」資深「長輩」。於是過了不久,我起了身,告訴他我還有事先走了,這時同事才意識到情況不對,趕快主動介紹我讓他認識,這位是某某主管,她才是工廠採購的負責人。這位老闆突然臉色沉了,而我微笑調頭離開。
僅管我今年已 31 歲,在中國大陸即將邁入第八年,這種場景還是屢見不鮮。許多台灣的前輩先進,心理仍然不能接受與年輕人平起平坐的談生意。
台灣職場,「專業不是重點,年輕是個負擔」
20 多歲起,我開始擔任公司要角,並兼負企業改革的工作。我所任職的產業是十分傳統的行業,進入之後才深知「專業不是重點,年輕才是負擔」。因為年輕,說話句句得打折。
提出改善方案,或是想要引進新的管理軟體時,經常會被秒回:「不可能啦!以前就試過了……」、「這個之前的人就提過好幾次了,因為……所以一定行不通……」等等。
若幸運一點,提出的建議被主管稍微重視,主管也還是會找幾位資深人員來查證報告的可行性,每一件提案必須要耗費雙倍的時間來溝通說服,即便對公司十分有幫助,但總是不會立刻採用。也許最後經過多次鍥而不捨的努力溝通,並且在正式執行之後,最後結果對公司十分有助益,功勞卻往往都是資深主管順理成章地往上邀功。
所以,時常受到台灣職場長輩的「看輕」,及無形的資深員工霸凌,十足感受到台灣傳統產業的職場圈,對年輕人是非常不友善的。
「想當年你還在念書的時候,我在這裡連個高速公路也沒有……」無論是在台灣公司,或是到了中國大陸之後,你必須忍受聽到無數個台灣的「長輩」,告訴你無數個「想當年」。
昔日的輝煌,「且待我先 Google 一下」
這些長輩,有老闆、有高階主管,而有些則是基層員工,多年後已淪為台流,倚老賣老卻彷彿是他們共同的專業。
誠然,在他們 20 年、30 年以前的年代,曾經開著破車,在荒涼的地區開疆闢土,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輝煌王國。但如今,大環境快速改變,台商撤退潮不曾停歇,陳舊的觀念卻似乎仍未進化。
以前中國大陸沒有高速公路,現在高鐵都跑好幾年了。以前只有電話,現在微信都可以付錢買菜了。但許多台商還是做著一樣的工作,依然還死守在 30 年前的舊觀念──最年輕的菜鳥仍然必須敬重前輩、彎腰鞠躬,主動添水、處理雜務,甚至晚間還要陪坐應酬無法休息──這是「基本禮節」。
資深員工時常會用傳統的行話嚇唬新進的人員,自恃數十年的經驗,教訓著後進應該要謙遜有禮、跟著前輩亦步亦趨。殊不知,我們已默默地拿起手機 Google 那句「行話」的意思,甚至查到整段生產流程的影片。
如今工業 4.0 的時代襲捲而來,新資訊爆炸性的流動下,傳統職場卻仍舊堅持著論輩份、論年紀,是否還能維持競爭力?
資深,已無法掩蓋你的不專業
台灣業務行銷會議中,台灣的資深經理檢討新一季度的客戶開發進度。
我的公司是 B2B 型態的傳統產業,我們檢討 10 家客戶中有 5 家以上沒有交易的原因,皆是因為客戶公司年輕的採購助理同意購買,但工廠內的老師傅不願意更換,無論性價比有多好、品牌多知名,就是只能用老師傅指定的廠商。
所以當業務員挨家挨戶地向客戶拜訪時,通常都會先到乾淨的辦公室找年輕的採購助理聊聊天後,再前往生產現場,遞根煙給操著髒話的老廠長,和他互動攀攀關係。
在傳統中小型產業中,老闆以外,老師傅說了算,也許這些公司都是該產業的翹楚,但這些企業沒有說出口的實話,是即將面臨世代斷層的危機。
場景換到中國大陸,台灣資深業務拜訪大陸的客戶,與台灣同樣的傳統產業甚至生產類似的產品,中小企業老闆或是技術人員,各個都是 20、30 歲的青年好漢,長相青澀,但講話內容一點也不含糊。
我們的資深業務面對對方沉穩尖銳的提問,答得不是很流暢,拜訪結束一轉身,因為面子掛不住,就開始轉而訕笑對方年輕不懂世事。我在一旁不以為然:「每個提問你都不能回答到讓客戶滿意,怎能用對方年輕來掩飾你的不專業?」他用斜眼看我一眼,對我的意見不屑一顧。
事實是,現在若做的是兩岸生意,台灣業務都必須面對公司近 7 成以上,已由年輕世代掌握經營核心的大陸客戶。
兩岸傳產世代差異,台灣企業的警訊
兩岸同類型的傳統產業,在對岸蓬勃發展的同時,台灣卻面臨了許多二代不接班,或是招不到年輕新血,因此產業出現世代斷層的問題。傳產中所謂機械業的黑手、密集勞力產業等,媒體報導大多總是片面的描述如:「薪資雖高,但因為年輕人怕吃苦,所以容易放棄。」這樣的刻板印象。
但事實是,現在台灣仍不乏有意願打拚、努力的年輕世代。我想反問的是,這個具有歷史性的傳統職場,是否相對地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或文化,能善待新一代的年輕人?
引用《隱形冠軍》一書所述,書中提到:「一個破舊的廠房使用陳舊設備的團隊,只要鬥志高昂,仍舊比坐擁最新設備和廠房但鬥志低迷的團隊,創造出更大的產能。」(註一)
年輕一代並非完全無法接受傳統產業,畢竟現今大起大落、過勞工作的高科技產業及服務業,不見得再是年輕人的首選。回鄉工作,或是轉向穩定的傳產,皆在年輕世代就業的新選擇之中。
但令人擔憂的,不外乎數十年沒有更新的傳統師徒制──年邁的領導人,帶領大批待退休的資深員工,沒有活力引領年輕人跟著企業前進。多數年輕人於是寧可選擇勞動條件差或風險高,但有年輕團隊活力的服務業或新創企業。
《隱形冠軍》一書也提到,在領導人年輕時就指派大任是相對的優勢,在企業快速成長和全球化的發展下,年輕一代帶來的活力具有重要意義(註二)。年邁的老董事長,在企業內留著大批的資深員工,遲遲不願意放手給年輕的二代接棒,想要改革或有所做為的二代,因為資深員工而事事受阻,有些人便放棄接手,傳承即不了了之。
這篇文章,並非批評資深員工對於公司毫無貢獻或益處。而是今日面臨資訊快速更新的時代,甚至產業逐漸走向更多自動化、淘汰人力的時代,無論處於什麼世代的工作者,更應在職場中,敞開心胸接受新世代的來臨,以平等、團隊合作的立足點,相互協助。
註一:赫曼.西蒙 ,《隱形冠軍》,台北:天下雜誌,2013,頁 243。
註二:同註一,頁 276。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資深,已無法掩蓋你的不專業」──台灣企業的世代斷層危機》;圖片來源:Youtube)
——
延伸閱讀
「自我感覺良好」的職場成功學:只有當你先看重自己時,才會變得重要
我的主管,今年19歲──與楓葉國青少年一起工作,我學到的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