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業 @ CES】 世界給科技巨頭掌聲,但沒人看見台灣小攤位無數肝臟的付出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CES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展,每年吸引眾多廠商及高層參加,是電子展品趨勢的風向球。這篇文章介紹了CES的展場情況,以及台灣作為「世界五金行」可以如何在CES被世界看見。(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侯智元

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是一年一度,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展,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具規模的電子展,他的熱鬧程度好比台灣的宮廟建醮大典,是一個全球眾多廠商及他們的高層,都一定會到場的年度盛會。

由於它在一月初舉行,所以也算是為接下來一整年的電子商品消費趨勢定調。全球各大廠商無不到拉斯維加斯發表對新年度的展望,或推出殺手級的商品與服務,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小廠、小品牌商也會到展覽擺攤,希望能在賭城「堵」到好客戶。

大家或許都會覺得,去 Vegas 應該是一個享受與豪賭的機會,但是由於 CES 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展覽,以今年度的展覽來說,根據主辦單位估計,就有超過 3800 家廠商和 17 萬以上的人次參加,整個拉斯維加斯都被擠得水洩不通,交通壅塞、餐廳爆滿、人潮眾多。所以來這裡參加展覽,其實一點都不如外界所想的「好玩」,反而是個鍛鍊體力及意志力的展覽。

尤其對廠商而言,來到這裡不是玩拉霸,而是在賭前途。

以小資本的台灣零件廠來說,要如何在高資本投入的展覽中,有效的推廣自己,甚至成功覓得大客戶,更是殘酷的考驗。

作為曾經五度參與 CES 這項盛事,來自台灣電子業零組件商經營者,希望能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展場外 Strip 大街。圖/侯智元 提供
CES 現場。圖/侯智元 提供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展覽場

今年的 CES 邁入第 50 個年頭,有不少人都知道以前 CES 曾經與成人娛樂展(AVN)同時舉辦(所以我第一年去參展時還被人開玩笑說,我是順便去逛成人展的)。但是近幾年,隨著 CES 規模逐漸擴大,除了 AVN 早早改期,以前被它佔據的金沙展覽及會議中心(Sands Expo)也被 CES 接收了。

以前 CES 只是使用了拉斯維加斯會展中心(Las Vegas Convention Center, LVCC),以及北邊的拉斯維加斯西門賭場飯店(Westgate Las Vegas Resort & Casino)(前身為希爾頓(Hilton)酒店),但是近幾年又繼續擴充規模到金沙,隔壁的永利拉斯維加斯(Wynn)以及南邊一點的阿麗雅賭場酒店(ARIA Resort & Casino)和拉斯維加斯大都會酒店(The Cosmopolitan of Las Vegas, Autograph Collection)。

CES 展場地圖。圖/CES 官網

除此之外,有許多廠商並不是正式在「會場內」設有攤位的。因為許多零件廠或是代工廠,主要考量到私密性,會選擇租下飯店房間將它轉換成私人展示及會議室。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這樣了解,當 CES 期間,展覽雖然仍以 LVCC 為核心,但其實整個拉斯維加斯在這個禮拜,名符其實地變成了一個會議之城。

車聯網、虛擬實境(VR)是本次重點

而對於非業界人士來說,最關心的應該是 CES 所揭示的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因此我先在這裡談談個人觀察,個人認為今年的 CES 有兩大主軸:一個是車聯網,一個則是 VR。此外,像是電競、無人機等相關產品與技術,也是這次展覽的重點。

日產的攤位。圖/侯智元 提供

而上述各項引人入勝的新技術背後,最主要的趨勢,是目前全球各大廠商,無不想著如何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互聯網生態系,來增加現有產品的附加價值。乃至於過去產業間的界線,如今正快速地模糊、甚至即將消失。

佔據著展場最中心位置的國際大廠,今年紛紛展現自家水平整合的能力:Sony、 Samsung 跟 LG 就主打以電視、智慧家電為主的「智慧生活平台」;Panasonic 則又加碼了他們引以為傲的電池技術。許多陸廠如海爾、海信,二線的長虹、康佳也是如法炮製展示類似的主題。

近幾年手機產業主要將參展重點轉至「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 MWC),但大陸手機廠如華為、中興及小米仍在南館擺出大陣仗,顯現後來居上的態勢。

在我第一年參展的 2011 年,CES 的主角是 Android 系統,接下來的 3D 電視、平板電腦、智慧穿戴,其實都無法複製當年智慧型手機的破壞式創新。個人認為,今年的主軸車聯網及 VR 相對來說更像是長期趨勢,不會像前面所舉的例子一樣叫好不叫座,但看來也是漸進式的改變人類的生活,而不會一步到位。當然這些科技失敗及成功的背後,都有很多原因,也有很多專家分析過了,就不在此贅述。

參展成本高昂,「錢要花在刀口上」

至於對台灣眾多從事消費性電子的製造業者,或國際業務來說,CES 更可說是「賭前途」的一場試煉,要如何利用此機會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市場,考驗著每一家廠商/每一個參展人員的體力、耐力與規劃能力。

例如,從行前準備來講,由於參展人數眾多,差不多在前一年的 CES 展結束後沒幾個月,就要規劃來年的行程了。

此外,參展 CES 的成本相當高昂,場租、交通成本不說,光是賭城較知名的飯店賭場,房價一晚往往就會突破 400 美元以上。所以要如何將參展的價值發揮到極限,其實就是一門學問了。

我曾經誤選過與公司產品不相符的展覽,攤子擺了下去發現門可羅雀,但是為時已晚,頭已經洗下去了。尤其是當開展時聽著附近攤位不斷重複的 demo,從 9 點到 6 點瞪著對面的攤位坐在凳子上發呆,想著錢與時間就這樣被燒掉時,心中的悔恨真是不可言喻。

CES 顧名思義是個「大拜拜」,所以不用怕沒有對你的產品有興趣的人,但是由於規模太大,若抱著姜太公釣魚的心態等著有緣人來,就有如大海撈針一樣。

在創業早期,完全沒有客戶時,我們的確必須抱著投石問路的心態枯坐在展場等人,但在經過這幾年的磨練,有了些許人脈後,就必須要改變策略以充分利用時間了:

邊陲地帶小攤位及稀疏的人潮。圖/侯智元 提供
排隊等輕軌。圖/侯智元 提供

通常來自台灣的參展廠商,以零組件廠居多,在 CES,絕大多數都是被發放邊疆到從 LVCC Central 走路要 20 分以上的西門(Westgate),再考慮到展場人潮擁擠時,許多人一被擠就沒有心情再走到西門了。加上這幾年多開了新的展場後人潮更為分散,金沙的地下室也多了一個國家館(就是給亞洲零件商擺攤的地區),逛展人潮被分散後,相對會來到最北邊的西門機率也相對減半。

這時候,反而「設攤」成為其次,主動拜訪潛在客戶,或積極到各產業鏈相關攤位「埋伏」,才是參展最大的任務。

這兩年我們都仍然在 CES 設攤,但是也把重心放在主動的客戶約訪。但因為國外廠商往往於感恩節到聖誕節都在放假,所以約訪也是要抓準時間或提早進行,萬一錯過機會安排約訪,就要到參展時才能再詢問了。

累了、席地吃便當。圖/侯智元 提供

世界的五金行,需要靈活才能生存

這次大略分享我的一些參展經驗,其實也算是對我在《換日線》所投稿的第一篇文章,以台灣作為世界的五金行這個脈絡,做進一步的探討。

我們資源有限,背景與財力不比外國財團或是擁有天使投資人關愛的新創事業,當然要更現實、更有效地從事有意義的商業行為──當國際大廠忙著蓋他們的大廟做他們的大拜拜時,邊陲小廠或是躲在飯店包廂的台灣零件廠及代工廠,往往正同時在進行一連串的拜訪及閉門展示。而或許這才是科技展真正的精隨,也是台灣精神(不論好與不好)之所在。

不論今年 CES 的主軸是飛機、手機還是機械老母雞,在大環境不變下,這些「機」可能都是台灣廠商代工,零件大概也是台灣廠商製作。我們是要知道下一個機會點在哪裡,如何調整我們的研發人力及產能以應付下一波的爆肝。

所以大廠風光盛大展開他們今年華麗的發表會時,這些新產品大概都是去年甚至是前年的 CES 閉門會議時所討論的產品,當然也是我們亞洲廠商小攤位無數新鮮的肝的付出。

因此,身為零件廠的我們雖然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但能夠做的,是藉由每年「廟會建醮」、「各方神明齊聚一堂」時,努力對每個「神明」擲筊,向他們詢問我們今年的笑杯、聖杯還是陰杯。

每個神明不一定準,但是不拜一定死,而且可能也因為廟會太擠根本沒有機會輪到你擲筊。當今年「擲到聖杯」(順利成為供應商)時可以高興一時,但是挑戰此刻才開始,面對將願望實現的路,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要夢幻成真最後還是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唯有莊敬自強才是不變的道理。

延伸閱讀

【蔡英文就職演說:舊代工模式面臨瓶頸】說的沒錯!軟硬體公司快牽起手整合轉型吧
沈浸過往成功、只追求CP 值,這就是台灣代工廠無法進步的原因
紐約時報評台灣:走不出過往成功光環,台灣老齡科技產業變慘業
2017 CES 風向球:無人車才是真正技術研發與商用化的熱門領域

《關聯閱讀》
那一年,我在復仇者聯盟工作的日子(一)
告別「CP值」思考,台灣企業才有「夢幻成真」的希望

《作品推薦》
「十分鐘的戀愛」──川普「綠綠的」?美國還是美國,認真你就輸了
【我不是川普鐵粉】番外篇:準副總統、白宮幕僚長,川普勝選的幕後功臣們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CES 2017全球電子業賭城大拜拜:五度進香,「科技業小商人」的現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