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亞洲地區的科技發展進步快速,許多亞洲新興國家在經濟成長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富裕人口,因此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購買力也迅速成長。
隨著越來越多人有能力購買智慧型手機、個人或平板電腦等裝置,甚至每每有新款式的手機等產品推出,就掀起一陣換機潮,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越來越多的電子垃圾都怎麼被處理呢?(責任編輯:郭嫚容)
根據聯合國今天公布的研究,收入增加使得數以億計人有能力購買智慧型手機和其他裝置,導致亞洲地區電子垃圾量激增,新加坡、香港和台灣人均量引憂。
聯合國大學(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說,亞洲電子垃圾量5年激增63%,並警告亞洲多數國家有必要改善回收和處理的方式。
研究報告共同執筆人、聯合國大學永續循環計畫負責人庫赫(Ruediger Kuehr)說:「對許多原已缺乏對環境無害電子垃圾處理設施的國家來說,垃圾量激增令人擔憂。」
許多年來,中國大陸和亞洲若干地區一直是已開發國家廢棄電子產品的「墳場」,以不安全但極低成本的方式回收這些垃圾。
然而,報告指出,近幾年來,有愈來愈多富裕的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電腦、冰箱、個人電腦和電視等產品,亞洲迅速成為電子垃圾的主要來源。
根據報告,大陸本身的電子垃圾量在2010年至2015年增加超過1倍。
最令人憂心的地區是香港,2015年人均電子垃圾量為21.7公斤。
研究說,新加坡和台灣也製造出大量的電子垃圾,2015年人均在19公斤出頭。
製造最少電子垃圾的亞洲國家包括柬埔寨、越南和菲律賓,人均約1公斤。
此外,非法傾倒電子垃圾意味增加暴露在劇毒化學物質環境的風險,對健康和環境構成嚴重傷害。
延伸閱讀
- 【突然好懷念 3310】台灣人平均擁有 5.41 支手機,但追逐新機現象的背後卻潛藏著致命的污染問題
- 【我是果粉我震驚】破解蘋果產品的「計畫性報廢」,用產品修不好多挖一點果粉的錢
- 每天焚燒 60 公噸電子產品!非洲加納:電子廢物的墳場,科技污染的重地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亞洲電子垃圾量激增 星港台人均量引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