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2015年5月爆紅一時的 Lily無人機,曾是眾所期待的發展焦點,但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低迷、公司紛紛裁員或轉型的現況下,美國Lily無人機團隊也宣告正式解散。
雖然主因看似是Lily團隊本身太多的「夢想」和技術、資金的缺乏,使得當初許下的承諾無法兌現,頻頻跳票,但被批評缺乏經驗的 Lily團隊還是撐了3年,在無人機開發上激盪許多構想,若非初生之犢,怎能不畏虎?(責任編輯:郭嫚容)

今天(12日),參與了Lily 無人機眾籌的消費者陸陸續續收到郵件,Lily 創始人Antoine 和Henry 向各位用戶宣告,由於公司無法獲得足夠資金重啟生產,並送出首批產品,Lily 無人機團隊正式解散。

探索的旅程走到了終點(The Adventure Comes to an End)。

想做好Lily 無人機,為什麼那麼難?原因還是Lily 團隊的腦洞實在是太大了。

目前幾乎所有微型航拍無人機都支持掌上起飛、自動跟隨等自主飛行,而這些概念在Lily 發布之初就已經得到了重視。

Lily 是一款機身只有手掌大小的微型航拍無人機,槳葉可以折疊,機身全面防水。為了滿足拍攝需求,Lily 擁有一個1200 萬像素主攝影鏡頭,可以拍攝60fps 1080P 視訊。除了主攝影鏡頭之外,Lily 還有兩個輔助攝影鏡頭,一顆用於跟踪拍攝對象,另外一個用來增穩。

用戶可以通過腕錶式的追踪器確保Lily 跟隨這自己,還可以簡單地對Lily 進行控制。

Lily 最大的亮點還是掌上拋飛與自動跟隨,畢竟在2015 年發佈時,視覺跟隨功能還沒有出現在消費級航拍無人機上,想把航拍無人機做成手掌大小還有點「異想天開」。如果不考慮可行性的話,Lily 的概念確實讓人們對於無人機有了更多的期待。

但是這些概念即使放在今天,仍然需要出色的視覺識別算法配合高性能硬體才能實現,即使是看似最簡單的全機身防水,要應用在量產產品上,也得有穩定的供應鏈支持。Lily 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作為一個出生於美國的創業團隊,Lily 團隊擁有的或許只有「夢想」與自信。

在接受愛範兒(微信號:ifanr)採訪時,Lily 聯合創始人Antoine 不認為缺乏經驗是弱點,反而認為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

白日夢很輕鬆,想法很廉價,而我們就是一群狂想家。

是的,我們什麼都不懂。但正是這種無知,讓我們實現了別人眼中的不可能,並成就了今天的Lily。如果我們當時懂的更多,可能根本不會開始。

理想非常美好, 現實中的Lily 已經在跳票的深淵裡一去不復返:

  • 2015 年12 月份,Lily 無人機第一次跳票;
  • 2016 年2 月,Lily 無人機再度跳票,且沒能給出延後的發貨日期;
  • 2016 年8 月,Lily 表示要在去年12 月至今年1 月期間發貨。

不知不覺,Lily 無人機竟然也已經立項了3 年。儘管Lily 無人機屢次跳票,不少用戶和業內人士(包括愛範兒)也曾經質疑其可行性,但是在消費級無人機公司紛紛裁員、轉型的背景下,Lily 無人機沒有第一時間退出,或許Lily 無人機團隊確實有在努力。只可惜生不逢時,且Lily 無人機在概念期作出了太多不現實的承諾,最終導致它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延伸閱讀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範兒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Lily 無人機團隊解散,「別人眼中的不可能」真的成為了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