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2014年才傳出華為高薪挖角台灣高管,最近又再次傳出挖角,業者擔心台灣人「整群跳槽到對岸」。不過,華為雖然開出好條件想挖角人才,華為內部問題也不少,這篇文章就分析了華為業務的一些危機。(責任編輯:黃筱雯)
據台灣媒體報導稱,華為開出比現有水準高「數倍」水準的高薪,挖角台灣代工廠高管。對於那些2014年關注聯想的人來說,華為這個模式非常眼熟。要知道,那時候聯想就在從台灣挖人了,而且薪酬提高的幅度也幾乎是一樣的。(編按:聯想也曾在2014年開出優渥待遇來台挖角人才。)
時至今日,台灣一直是高新技術區,高水平相關從業者比比皆是。一些業內專家更表示華為此舉「不意外」。與此同時,大施拳腳的華為被傳:2017年PC出貨量預計超過百萬。可我覺得這個目標對於華為來說有些遙遠。
為何達不到百萬出貨量?
先來宏觀地看一下整體,PC市場自2016年第二季度回暖過後,後又出現了疲軟態,這對於所有PC廠商來說都是不友好的。IDC報告中指出,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貨量6800萬台,較上年同期下滑3.9%。
緊接著到了市場瓜分,聯想占有率21.3%位居第一,惠普21.2%。截至前5為止,72.6%的市場已經被傳統PC品牌搶奪,那剩下的27.4%中還有像是宏基微軟等廠商坐鎮,而華為這種突然殺入的舉動在業界人士眼中則顯得非常魯莽。當然,不排除華為掠走傳統PC廠商那72.6%的市場,但是PC市場產業鏈比較長,供貨商、代工廠、經銷商鐵三角格局難以打破,與其說華為是在挑戰權威,倒不如說更像是迎頭撞門,撞得還是大鐵門。
在時間沉澱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華為自己的手機業務,即使現在國內市場遭到OV二廠反超,但是自Mate 8開始的崛起大家都有目共睹。那麼華為手機一共做了多少年?據可靠信息,該產品線起底為2003年。就算把出貨量為10萬台左右的MateBook也劃到華為PC業務內,那麼華為電腦也不過是兩年的產品線,顯然這百萬出貨量,高於1000%增長的目標有些操之過急。
還是回到產業鏈上,傳統巨頭坐穩,品牌溢價、渠道關係等等都已打牢。比如當年柳傳志出山挽救聯想業績,據傳是只用三招就搞定了各大渠道:刷臉、吃飯、茶會。華為在PC產業鏈各對應接口上能否有這樣的解決辦法,我想可能會沒有那麼完善。
最後說到產品本身,華為如果選擇這種高薪挖角的辦法,那麼他們接下來要走的我覺得也是細分、拆分這種模式。先推出標準款,再依照用戶畫像出垂直產品,說不定還會跟風出個遊戲專用款,總之不太存在玩出新花樣的可能性。因此,如果華為不能打出一套完全差異化當前市場的產品組合,百萬出貨量看來並不靠譜。
提到用戶畫像,華為消費者業務群體還是比較龐大且好定義的,這將決定了華為PC業務前期的機型。不過換做我的話,我會把PC業務做成企業采購機型,然後推薦給華為雲計算業務上的客戶。這樣一來競品就少了很多,此外,和IBM剛正面的話可以用成本價作為核心競爭力。
提點建議
沒有內容,設備是蒼白的。不怕別人說我打廣告,華為消費者產品的品質是相當不錯的,我手裡這台摔過兩次還完好無損的Mate 9(自費購買,有收據)就是證據。然而,當我打開華為市場的那一剎那只想說:是你們逼我下第三方分發應用的。引用一位App設計者的話「下載量高就是好遊戲?」這裡點到為止,希望以後能有所改進吧。
尤其是現在,消費內容的消費者好像也不是少數了。比起生產製造,內容方面的投入不會更低,只會更高。我知道華為一些像是移動支付保護功能等都是從內容角度出發的優秀功能,即便如此,我認為還是欠缺,欠缺那種「我一看就想買」的殺手級內容。
延伸閱讀
- 【中國狼性與人性對決】員工受夠當狼要辭職、創辦人要員工別陪老婆離婚算了,哪個正常
- 【企業家看過來】來自華為 17 年的寶貴經驗:培養開放思維,你將更能洞察經濟形勢的變化
- 【強國製造的強者】再沒幾年,你拿的手機品牌會是「華為」
(本文經合作夥伴虎嗅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傳華為高薪挖角台灣代工廠高管,還說PC要百萬出貨量?這步棋很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