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嘉:創業的真實成功公式,天份 x 努力 x 努力 = 成就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現在人人都有機會創業,卻少有人能成功,常常有創業者風光一時,卻跌落神壇的故事。然而對著創業者造神的風氣不可長,iKala 共同創辦人程世嘉就在他的臉書分享創業心境,也提到了創業無關是不是天才,「恆毅力」才是成功關鍵之一。(責任編輯:黃筱雯)

多數人會在跨年時立下新年目標,我幾乎從不做這件事。印象中我嘗試過幾次寫下自己的新年新希望,但終究沒有養成習慣。希望家人朋友健康快樂,可能是我唯一會許的願望。

創業以來,我更覺得這件事情沒必要,因為我醒著的時間,就是想著要怎麼讓公司更成功,我心中想的事情,並不會因為今天是 2016 年 12 月 31 日和明天是 2017 年 1 月 1 日而有所差別,總之,幾年以來就是重複著同樣的事情:「持續努力。」我的目標也從沒變過:「創建偉大的公司。」

許多人喜歡把創業比喻成是當成搭上火箭,不斷鼓吹創業,這是錯的。究竟是誰一直說創業就是搭上火箭好棒棒,已經不可考。

事實是,創業是搭上一輛永遠不會停下來的列車,沿途你會看見各種不同的風景,有醜陋的、有美麗的;列車行駛有時快、有時慢、有時會顛簸,運氣差的時候你會碰到班表更改、延遲進站、停駛維修、列車翻覆、恐怖攻擊,但作為一個乘客,你就是待在車上承受這一切。你想下車?那故事就結束了。

我最近讀了 Angela Duckworth 的 Grit(恆毅力,天下雜誌出版,小聲問:「天下雜誌可以贊助我一些廣告費嗎?」XD),如果說一整年下來要推薦閱讀哪本書,我會推薦這一本。

人類社會喜歡造神、喜歡為人冠上天才、神童的名號(台灣社會是否更嚴重則不得而知),媒體更喜歡把成功的因素歸因於智商、天份、靈光一閃的頓悟等等,如此一來才有漂亮的故事可以包裝述說。Grit 這本書卻用科學證明這些因果關係全部是假的、是你的眼睛業障重。

Angela 指出,人們之所以會喜歡把驚人的成就以「天份」來解釋,有幾個主要的原因,第一是所有人都喜歡神祕與神奇,這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人們是透過這種方式為自己找藉口,把他人的成功歸因於天份和天才,就有了讓自己維持現狀、偷懶而不需要努力的理由:「反正我沒那個天份」。

這本書的結論很簡單:「成功是來自於持續不懈的努力,熱情指的是長時間持續的專注。」

熱情不是放煙火、用短暫的絢麗吸引人們短暫的注意;熱情比較像是站上跑步機進行長期的訓練,訓練途中你會偷懶、會擺爛好幾天不去跑、會去吃垃圾食物暴肥,但你知道自己終究會回去站上跑步機繼續跑,長遠來說從未放棄,這就是恆毅力的展現。

Angela 也提出了她長年研究下來,歸納出的成功公式:

天份 x 努力 = 技能
技能 x 努力 = 成就

稍微代換一下,你就會得到:

天份 x 努力 x 努力 = 成就

所以天份對於成功來說,雖然扮演一定角色,但是努力卻是扮演倍數重要的角色,努力帶來的回報比天份帶來的回報大得多。

這符合台灣人說的:3 分天註定、7 分靠打拼。

最令人感覺得到救贖的是,Angela 證明了恆毅力是可以培養的,而不是天生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動手去做而已。

上天造人不見公平,但世界運作的法則讓人人有機會。

這本書除了讓我對於過去幾年的經驗有了反思之外,也優化了我對於創業、人才招募(對啦我們在徵才 https://goo.gl/mnHqCY)的看法,以後我要看人,我要想辦法看他的恆毅力,這可能會是我接下來最為重視的人才特質,不是天份、不是口沫橫飛的短暫光芒。

我也更加確認了自己一直以來對於創業的看法,不是搭上火箭,而更像是一種苦行僧的生活,創投曾經要我評估究竟公司成功的可能性是多少,老實說我內心真正的想法是:「這有什麼好預測的?我就是做到成功為止。」

最近我的良師益友、前輩、前同事、學長公司經營出現困難,酸民一擁而上大加撻伐,不知道在激動什麼,創業要是這麼簡單,你來試試看嘛,我真心希望他可以再站起來,也希望台灣少些造神起鬨、然後等待大神墜落雲端的看好戲心態。

創業成功也好、自己定義的成功也好,恆毅力應該就是最接近充分條件的一項特質了,創業的真實,不過就是如此。

(本文經合作夥伴程世嘉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新年無願望〉。首圖來源:thinboyfatte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