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賺錢幹嘛不開小黃就好】為啥政府一直罰,還是有人堅持要去開 Uber 啊?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立法院前幾天三讀通過Uber在台非法營業,最高將罰2500萬元。Uber作為新的商業模式,雖然讓台灣的計程車可能遭受威脅;但是台灣的計程車生態卻也不夠完美。投稿作者唐牛在這篇文章說明了台灣計程車的車行及車輛派遣制度,現在看來,我們真的還需要這樣的計程車制度嗎?(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唐牛

傳統計程車行運作方式過時

Uber的罰金上限已經來到堂堂的2500萬了,差不多是酒駕9萬的277倍。以後開Uber被抓先灌兩口酒自首,酒駕還罰比較輕。

這次來聊聊為啥政府一直罰、一直打壓,還是有人這麼賤要去開uber的原因,要討論Uber就要先了解計程車行是怎麼運作。

今天假設我想要開計程車,我必須先去考計程車執業登記證,考的東西跟駕照很類似
就路考跟法規罰則之類的東西。但是有一個大魔王,大部分人不過都是死在這,就是地理環境。你在哪個區域,就考哪一區的地理環境。比如說是非題會這樣考「中華郵政新竹郵局在武昌街」(O)(X)

背法規罰則我還能忍,雖然幾乎背完就忘,但還有點實質作用。在人手一支手機,每個人幾乎都有GPS的年代,你叫我去背行政機關在哪條路,根本糟蹋人啊!考地理的本意我能理解,二三十年前導航不發達的時候,計程車司機的確要對路線很熟,不然乘客要冒很大的被繞路風險。

但現在是2016年阿阿阿!可不可以不要再考這麼智障的東西了。好吧,假設你真能容忍2016年還必須去做這麼愚蠢的考題,考了兩三次,背起來也好、矇過去也罷,你真把執業登記證弄到手了,還必須去靠行。

靠行的意思就是把你的車過戶給車行,然後車行僱用你,你再用車行的名義去開計程車。靠行對想入行的駕駛來說真的是很煩的一件事,首先,你要直接把車無條件過戶給車行。你的車就變成車行的車,可能會簽一張契約書。

車行經營順利就沒事,車行哪天倒了,你的車很可能就被拿去抵押。或許打官司可以拿回來,但過程也會讓你痛苦萬分。然後因為要過戶,所以貸款中的車必須先繳清才能過過去。所以即便你有考到計程車所需的證照,而且也有一台車,但你的車還在繳貸款,那你就無法用自己的車開

我碰過一個案例是一個司機剛牽新車,貸款中。但因為無法靠行,所以只好把車賣了跟車行租才能去開。

靠行制度的本意我能理解。二三十年前,資訊系統不發達,跟乘客單獨相處的司機有很大的犯罪隱憂。所以藉由車行來做某種程度的管理,至少那裡的計程車發生命案,還可以從車行調到資料跟問一下司機的狀況。

但現在是2016年,以Uber為例,你每台車都有GPS可供追蹤,乘客也可以看Google Map看司機有無繞路。覺得有危險,上車時用手機跟朋友報平安給司機聽也是很好用
。根本不需要彆扭麻煩的靠行制度。

然後不靠行的資格是你要執業六年才能轉作自營車,就我看來,現今的靠行制根本就圖利車行的一種病態制度。每個月都要繳規費給車行,司機在外面跑,車行根本沒約束力。

甚至Uber還有司機<->乘客的雙向評價,長期表現差會被停業。你去靠行車行,你做的小奸小惡只要不鬧到警察局,乘客也無法投訴。會對司機做管理的是他加入的車隊系統,比如說一台計程車在台北的車行靠行,但卻加入桃園的叫車系統公司,這是有可能的。

然後,台灣本土的叫車系統輸Uber好幾條街,主要是因為地域性很重。比如說我加入了台北的系統,從台北開到桃園之後,我很難載到一個桃園去台北的乘客。現在只有Uber有做這種順風車系統。台灣的法律以現今的角度來看就是這麼彆扭且無意義。

總結一下計程車司機進入的障礙:

1. 智障的地理環境考題
2. 靠行制度(無作用且要繳錢)
3. 系統不如Uber
4. 車要漆成黃色

說老實話,Uber只有在台北開收入有機會高於小黃,因為加成時段夠多。以桃園來說,生意好的系統業者(新梅之類的)開小黃收入會比Uber好,然後白牌的只要車型符合,很多也會去申請Uber帳號來開。

假如今天我只是上班之餘假日想開個計程車,兜兜風、消遣一下,實在很難去加入正規的計程車系統。

而我說的這幾點,也是台灣鄉下地方大多是白牌車的原因,因為系統業者不願去鄉下發展,然後鄉村小黃司機少、系統業者少,會去檢舉投訴白牌計程車的自然也少。鄉下白牌司機也懶得去搞一堆麻煩的考照程序。

整個加入計程車業的程序也不算真的很難,就是很智障,執行的過程會有人格被污辱的感覺。但其實算入政府對計程車業的補助的話,用合法小黃的身分來兼開uber可能是最划算的選擇。

今天我對政府罰Uber會這麼反感,大致上的原因就如上述所言。今天你的管理辦法有實質效益、有具體成效,能對乘客、對司機要求都能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那政府去納管當然合理。

以現行的法令,我看外國人很難理解司機、車行、系統業者這三者錯綜複雜的關係。連看都看不懂、更遑論執行了。今天小黃一堆人在抱怨沒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Uber司機卻頗受好評。那即便政府真的成功把Uber趕走,最後依然是留下一灘落後的計程車制度爛攤子。

不認同,但我是可以接受Uber被趕出台灣。畢竟我也不是靠這過活的,但我很好奇台灣到底有沒有可能避開利益和官商勾結,去立一個立意明確。符合公眾利益的法規。

不夠靈活的計程車派遣系統

聊了司機、車行之後,終於可以進入正題,開始聊計程車派遣系統了。之前說到,計程車體系是由司機、車行、系統車隊三者結合的經營體系。司機可視為提供服務的生產單位、車行只用來應付政府的法令規範(所以常常一間公司會同時擁有車行和系統)、系統業者相當於媒合司機與乘客的C to C的業務單位。

Uber就是所謂的計程車衛星派遣系統,先大概介紹一下台灣系統車隊的經營方式:

最簡單聯想到的,就是乘客打電話給系統車隊,系統再派司機過去載客。然後系統再向司機收取媒合的服務費。就跟拍賣網站一樣的意思,當交易成功時,系統才會向服務對象收費。

但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系統又要如何去招攬司機,而乘客又要如何知道系統業者?招攬司機可以說是簡單又麻煩的工作,就是直接去考執業許可的地方招攬,然後司機就看各家開出的條件跟區域來選擇要加入的車隊。

而台灣的系統車隊大多都有很強的地域性,會優先服務自己乘客多的區域。因為乘客一次兩次叫不到車、或等太久,下次就會叫別家了。等新加入的司機數量超載之後,才會用各種優惠去引導司機往新區域移動。

今天一家衛星派遣系統車隊要開發新市場,首先可以打廣告、用廣播、網路之類的媒體增加曝光率,但媒體宣傳的最小單位是以縣為單位,所以會有廣告效益溢出浪費的問題。

對整個縣市打廣告,但卻只能服務到特定區域的乘客。所以一般規模不夠大的業者,大多不會考慮媒體。當然我可以很囂張的撒錢對全縣打廣告,但打完廣告後沒有足夠的司機來服務,只是自砸招牌而已。

所以一般小系統車隊的拓展方式,是用一個一個小行政區、甚至是五條十條馬路的方式去推進。具體的作法大概是直接去拜訪大廈的警衛跟櫃台,當住戶請櫃台幫忙叫車時能使用自己的衛星派遣系統。

但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司機<->車隊之間,又跑出了一個社區櫃台。以台灣的習俗,每多一個環節,就多一個地方要送錢。所以大社區的物業管理業者,大多會向系統車隊收費,一趟10~20元不等,當然這錢最後是流到社區管委會、或是警衛或櫃檯的口袋,這就沒人在乎了。

所以小系統車隊始終都有一席之地(白牌車也是),因為回扣這種東西談好了,除非人被換掉,不然就是長長久久的。

台灣系統車隊因為規模不足,它們大多採取苦行僧的發展方式,一棟大樓一棟大樓開發、一個司機一個司機開發。只有台灣大車隊之類的大型系統車隊,比較有資源去打大區域的廣告。

而且車身也可以貼其他產業廣告多賺一些。所以規模非常重要,規模一大,車身廣告跟大企業的標案都可以談。

然後,Uber就是標準的外資大企業,直接對乘客與司機用大量的廣告曝光,因為廣告的區域夠大,所以Uber一次就可以以一整個縣市的行政區來開發。也可以依需求訂定區域性的浮動價差,缺司機給司機優惠或保證收入、缺乘客就給乘客優惠,等於有了一個整體的行銷規劃。

而不是像傳統的車隊,無論乘客多寡、司機多寡、時段熱門與否,都是一個死豬價。Uber就是贏在夠人性化,供過於求,那就便宜些增加乘客坐車誘因;供不應求,那就加價讓多些司機來乘客過多的地方服務。

基本上台灣的計程車供需狀況是,上下班熱門時段經常性缺車、日間9-11, 14-16之類的空檔時段一堆司機在閒逛,而Uber的共乘系統完美的解決了供需問題。

在最尖峰的時段載客,並不會搶到小黃的乘客,因為載不完。而工作時間司機最沒生意的時候,非正職的Uber司機在工作,也不會搶小黃的生意,算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當然,我只是開順風車,沒Uber的話,要我去考照、漆黃車、入車行、加車隊多付這四條錢我肯定大虧。與其去把Uber整個趕出台灣,不如像對岸一樣,看如何把Uber的系統導入台灣的衛星系統車隊。就算無恥一點整個照抄都無妨,把Uber好的系統留在台灣。

賺錢的外資趕出去,這不道德,但符合現實利益,可以接受。而不是罰到兩千五百萬
然後上下班繼續一堆車開進台北市塞。

其實現在小系統車隊也漸漸的在轉型,不少在開發旅遊車隊,就是用包車的方式一天3500~4000來載旅客。一般自己租一天車也要兩千多,加油錢也破三千了,3500連車帶油錢跟一個開車司機其實相當划算。這就是現在Uber無法提供的服務。

Uber跟台灣本土系統車隊的最大差別,就是規模造成了經營方式和競爭力的差異。舉一些例子,本土的系統車隊通常是打電話去公司,接線生再用電腦去派遣司機。但有時候會住址不好找要再細談,但有些乘客又很注重隱私、不願意給司機號碼。就要乘客打給接線生,接線生再轉給司機很麻煩。

當然本土車隊也有線上派車系統,但內容相對的就陽春許多。Uber則是一切電腦運作
整個派遣系統不會有人介入,直接在App裡提供一個公用號,司機或乘客撥公用號就可以聯絡到對方。

再來,深夜許多酒客行為能力都很低落,話都說不清楚了,更別說帶路。很多小黃都很討厭載酒客,找路跟收錢都是很麻煩的事。Uber搭乘前會讓乘客先輸入到達地址,即便乘客一上車就睡,也能順利載到目的地。

然後每趟旅程乘客App中都可以查詢GPS路線圖,司機有沒有繞路一看就知道
透過信用卡付款也省了很多找零的麻煩。甚至在行程開始之前,都可以利用系統估算大概費用。

Uber即便政府一直說不合法、逃漏稅、不安全,但乘客依然與日俱增,就是一堆小地方的便利性,累積起來就變成巨大且不可跨越的競爭力。但許多小地方的進步,尤其是人機介面的整合,需要相當大的數據去分析、去提供改善意見,這都是需要相當規模才做得到的。小公司哪養得起一個團隊來整天分析數據、來改進App?

其實台灣的系統車隊還有車身廣告跟包天旅遊行程,不算毫無競爭力,但未來對於規模的需求只會越來越深。不論這次Uber究竟會不會真的被趕出台灣,台灣車隊不好好大整併一下真的很難做出提升。

延伸閱讀

是優步不是污步,Uber正在幹掉沒效率的既得利益者—計程車
【許毓仁】2500 萬或許能趕走 Uber,但站在國際的高度怎麼看?
【投稿】台灣政府開給 Uber 的 2500 萬罰單,是被計程車綁票的保護主義勝利

(本文經投稿作者唐牛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chia ying Yang,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