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前陣子才傳出軟銀孫正義與鴻海在美國將聯合投資500億美元,創造10萬個工作機會。負責iPhone代工的鴻海也可能因此赴美國設廠,這讓中國人慌了。因為富士康在中國的規模之大,如果離開中國赴美設廠,對中國製造業將產生巨大影響。這篇文章說明了富士康在中國的規模、以及布局,並呼籲「別讓富士康跑了」。(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悅濤(微信id:shenzhenjingji)
富士康在美國建廠,越來越不像是開玩笑。
12月7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發布公告,正在評估美國地區潛在的投資機會,借此擴增當地營運業務。
消息是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先捅出來的。他老兄跟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先生聊嗨的時候,出示了一份聯合投資「承諾書」:軟銀和鴻海承諾在未來4年在美國本土投資570億美元,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鴻海集團投資70億美元。
川普樂了,馬上發一條Twitter:

一年前,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就透露:已有一批約30人的團隊在美國考察,準備布局與集團領域有關的人工智慧技術。
富士康有一百多萬員工。很難用一句話形容這家企業。
很多朋友對富士康的認知還是低端的血汗工廠,他們覺得富士康這樣的「低端企業」趕緊離開中國,然後中國經濟就能更快地「騰籠換鳥」、華麗升級。
然而他們不知道,富士康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最扎實的成果。
如果富士康不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完成升級,一定會在中國之外完成。
在全民炒泡沫講故事的環境裡,中國實體產業真正有機會升級的,是富士康這樣有積累、有資源、有生態連接能力的「傳統企業」,不是那些追逐風口的「新興產業」。
營收近兆元,是「BAT+華為」總和的兩倍
(註: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2015年,富士康總公司鴻海集團總收入約4.5兆新台幣,按當前匯率≈9700億人民幣。
2015年:華為2882億,騰訊789億,阿里708億,百度490.5億。四家中國頂級IT企業的營收總和是:4870億元。
鴻海的營業額是這四家企業營收總額的兩倍。
盡管鴻海集團(富士康)的利潤率偏低,但穩定性卻強於它的上遊。不管哪家企業的消費電子終端做得好,都要跟鴻海集團做生產端的生意。
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曾經是富士康的大客戶,現在它們淡出消費市場,富士康更強大,甚至回過頭把諾基亞功能機給收了。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百萬工業王國

工業流水線的鼻祖亨利福特曾說:沒有人能管理100萬人。
富士康在5年前員工總數超過百萬人,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家百萬員工的工業企業,工業流水線登峰造極的產物。
郭台銘吐槽「想到每天要管理一百萬人就頭痛」。但還是把管理做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牛狀態。反應速度、效率,都不亞於小企業。連續十幾年裡,富士康霸占中國出口第一(占出口總額約5%),旗下企業分居粵、魯、豫、晉等五六個大省出口第一。
全球40%的消費電子產品,富士康製造。
郭台銘在一次採訪中說:「去年聖誕節在美國最暢銷的前十個產品,有7個是富士康做。我想大家都看到這個報導。比如你手上這個照相機,這個伸縮鏡頭,就沒有其他公司做得出來。這個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如果有誰做得到)你告訴我,我馬上把那家公司買下來。」
讓日本人恐慌的精密製造能力

把日本巨頭收了,這是以前不敢想的。
日本BP社曾深度研究富士康,基調是:老家的企業別自我牛逼了,有個叫富士康的趕上來了。
一位日本本土製造業人士評價:「快速、廉價、質優,如此完美的代工企業絕無僅有。照這樣下去,它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想到這一點就感到可怕」。
富士康的日本技術人員說,他之所以要進富士康,因為在這裡發揮規模效益,延續他以前在日資企業不能搞的課題。
「也許有人在背後指責我『會使技術從日本流失。』但如果沒有足夠的產量,是做不出我想做的產品的。這樣的企業在日本有嗎?我希望在鴻海精密把業務做好之後,通過推進日本企業與鴻海精密的合作,為日本產業做貢獻。」
日本BP社評論:時至今日,如果還不去了解鴻海精密的實況,並研究應對之策,日本民用產品廠商恐怕將難以重現昔日的輝煌。
如今,日本電子巨頭夏普終於被富士康收入囊中。隨之而來的是夏普在手機、液晶、太陽能領域的大量核心專利。
技術:Google都要來買它的專利
富士康的知識產權部門名稱是,智權管理部。旗下有500多人的團隊,經營富士康數萬件專利。
2013年到2014年,Google連續向富士康購買了通信技術、顯示器、可穿戴設備的專利。因為不買這些專利,Google就沒法切入硬體領域。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