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融創新,台灣政府應該要把思維落後的公股行庫整併

building-1886626_640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喊著要發展 Fintech,口口聲聲說要創新,做為政府這個角色,雖然錯不應全歸於其上,但從各種在推動金融創新的改革上,卻只看到挖東補西的現象。

一個理當做為主軸把創新氛圍帶動起來的角色,現在看來棄不了陳舊思維,更別提要跟上世界的趨勢,如果政府無法好好整頓國內金融環境,只怕說要跟世界接軌,也都只是空想而已。(作者:台大政治系生陳俊秀。責任編輯:張瑋倫)

作者/陳俊秀

最近區塊鏈(Blockchain)炒得火熱,我國除了中信金控動作最快加入國際最大的金融區塊鏈 R3 聯盟,央行直到上月才姍姍來遲,成立本土的區塊鏈平台,但即使有所行動,相應的法規卻還沒鬆綁。

而鼓勵金融創新的「監理沙盒」直至 12 月 8 日才提出金管會版本,而其版本卻像違章建築的增訂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顯現出我國政府官員永遠都是挖東牆補西牆的思維,不僅無法跟上趨勢,更連審度整體局勢的能力都不足。

而這些官員在任時不僅無法跟上金融趨勢、鼓勵創新,再加上許多財部、金管會官員退休後先到公股銀行擔任董座,對他們來說,公股銀行董監事席次只是來過水,待三年旋轉門一過,馬上到了私營機構任職,薪水更是倍數增長。

結果留下來的爛攤子不少,過去公股銀行靠著資本雄厚、傳統客戶多,看起來擁有相當程度的獲利,但實際分析,公股銀行的獲利能力卻差了私人金融機構一截,若以去年的稅前總盈餘(ROE)來看,私人金融機構還有13.7%,而公股銀行平均只有9.7%,資本跟獲利比更形差距。

  • 公股銀行的內部問題一籮筐

除了獲利能力不佳以外,公股銀行亦爆出許多內部金融監理的問題。前一陣子,兆豐金控旗下的兆豐銀行,因涉及洗錢遭美國重罰57億、華南銀行離譜超貸,還有震驚全國的第一銀行 ATM 盜領案以外,最近亦爆出我國銀行赴中國投資,存放比高達2.9倍(本國銀行僅0.73倍),其中10間有8間都是公股行庫,更向本國母行拆借,等同於把台灣資金搬到中國應急,變相將對外國的投資的問題轉嫁到本國的金融風險上。

儘管如此,我國的卸任官員退休後仍不斷的擔任公股行庫的董監事,對於大大小小的出包事件,多數官員拍拍屁股走人,僅少受到後續的咎責,這亦反映了卸任官員轉任公銀董監事的問題,在任的官員為卸任官員的學弟妹,基於過去的人情連結,官官相護已成常態。

  • 公股銀行面臨的外在挑戰更形嚴峻

8家公股銀行規模目前約佔市場的5成左右,龐大的分行結構更像是沈重的身軀,不僅難以轉向跟上國際金融趨勢,更遑論帶領台灣的經濟發展。

由於公股銀行缺乏發展的誘因,多數卸任官員也多無大膽的改革思維,只求任內安穩,而使得如同「區塊鏈」這種所需跨部會(如資策會與金管會)共同合作的創新概念,往往因為各部會的「本位主義」而歷經波折,並喪失先機。

面對金融創新的時代,公股銀行的傳統儲匯業務將面臨因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低手續費、多元支付的交易形式,勢必侵蝕傳統公股銀行的利基,而更須改革。

  • 台灣不需要這麼多的公股銀行

過去雖在第一次金改,將壞帳大幅減少,逾放比也從8%降低到2%左右,達到「除弊」的效果。二次金改,為了要「興利」而減少市場上的金融機構家數,然而,不僅此一目標沒有達成,更惹來二次金改的惡名,導致當時推動的金融整併案延宕多年,甚至現今還有台新控告財政部違反當初約定,變成官民對抗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