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對個人來說,人工智慧也許是能讓生活更便利的工具,不過看在企業眼裡,未來人工智慧的普及,將可能決定他們的興衰。
因為如此,各大企業開始爭奪相關專業人才,只要人才足夠,將來就可能為企業鋪出一條嶄新道路,不過在那之前,人才的爭取將會是場腥風血雨的戰爭。
以下列出了幾位人工智慧相關人物,你可以看到哪些人將會在之後 AI 的戰場上出現,還有哪些公司正積極要搶下 AI 領域這塊大餅。(責任編輯:張瑋倫)
2016年頻繁曝出人工智慧學術和研究專家投身工業界的消息,這意味著 AI 從實驗室到街頭巷尾的「落地」又邁進了一大步。
在學術界,今年主要的人事流動包括:李飛飛、Russ Salakhutdinov、Yoshua Bengio 和山世光,他們或直接成為大公司僱員,或與大公司合作,或自己開辦公司。
在微軟和英特爾等公司的應用型研究機構裡,也有一波研究員走出來,投身 AI 浪潮。這當中包括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前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孫劍,還有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芮勇。他們正在建立自己的競爭高地,逐漸形成中國 AI 工業界的新格局。
從學術界到工業界
- 李飛飛
11月,李飛飛宣布加入 Google,著手成立新的機器學習實驗室,而且她還是帶著自己的得意門生李佳一同加盟 Google。
李飛飛是史丹佛人工智慧與計算機視覺實驗室主任,也是全球最大的圖像識別數據庫 ImageNet 創始人,其關於神經網路和計算機視覺的研究大幅推動了人工智慧發展。
李佳曾在 Yahoo 實驗室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部門擔任負責人,2015 年初李佳加盟 Snapchat 任研究部門負責人。
據 Google 稱,李飛飛和李佳的加入是 Google 將人工智慧集團業務正式化的一部分。該團隊不會只專注於人工智慧研究,而是致力於將尖端技術融入各種 Google Cloud 產品,以及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到其他產品領域。
- Russ Salakhutdinov
10 月份,Ruslan Salakhutdinov 宣布加入 Apple。Salakhutdinov 是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學習部門的副教授,在加入 Apple 之後,他依然會保留大學的教職。
相較於 Facebook 和 Google 所聘用的 Geoffrey Hinton 和 Yann Lecun,Salakhutdinov 要更為年輕。
這對 Apple 來說是一個大動作,因為這是 Apple 聘用的第一個 AI 學者。此前,Bloomberg 有文章分析稱,Apple 的「保密」文化,使其難以從學術圈招到人才。因為在學術圈,公開研究成果與分享訊息,是獲得同行認可和取得進步的關鍵,所以 Apple 此舉被看作是想要搞好與學術圈的關係。
- Yoshua Bengio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教授 Yoshua Bengio 與 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 一起並列為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
他在今年有兩個影響了工業界的動作,一個是在10月份,參與創立了一個名叫 Element AI 的深度學習孵化器,幫助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和附近的 McGill 大學的研究成果向產業實現跨越,孵化深度學習創業。
Bengio 稱,在蒙特利爾大學和 McGill 大學有超過150名科研人員在進行深度學習方面的工作,這也是世界上在深度學習學術研究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而 Element AI「將幫助企業家在這個高度增長的領域保持正確的方向。」
另一個動作就是,其一手創建和領導的 MILA (Montreal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lgorithms)實驗室接受了來自 Google 337.5 萬美元的資助。
Google 在自己位於蒙特利爾的分部建立了一個 AI 研究團隊,與 MILA 保持著密切聯繫。Bengio 雖然並沒有成為 Google 的僱員,但他與 Google 的關係已經難以劃分清楚了。
- 山世光
山世光是國內計算機視覺(CV)領域的執牛耳者,其所在的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人臉識別的實驗室。研究 CV 19年,發表了相關150多篇論文,他是中科院智慧訊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主攻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人機交互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尤其是人臉識別。
今年8月份,山世光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慧公司「中科視拓」,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以此作為切入點,最終走向「深度學習的技術服務」,而中科視拓已經宣布完成了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 邢波
邢波任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學習和醫療中心主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計算機科學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機器學習和統計學習方法論及理論的發展,和大規模計算系統和架構的開發,以解決在復雜系統中的高維、多峰和動態的潛在世界中的自動化學習、推理以及決策問題。
邢波教授花費幾年時間開出平台 Petuum,利用工作站、分佈式計算機、移動設備或嵌入式設備來解決大型機器學習的問題,現在這個平台已走出實驗室,成為一家獨立公司。
該公司已獲得了1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並預計明年年初將其首批產品投入市場。本輪融資由 Advantech Capital 領投,投資方還包括騰訊、Northern Light Venture Capital 和 Oriza Ventures。
- 肖建雄
肖建雄於2009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1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普林斯頓視覺研究組負責人。
此外,肖建雄獲得 ECCV最佳學生論文獎,獲 Google Research 最佳論文獎,獲 Google Research Awards。在2015年11月左右,肖健雄教授所在的視覺研究組推出了新的極簡 GPU 卷積神經網路學習框架 Marvin。
今年6月份,肖建雄離開普林斯頓大學開始創業。
從國際巨頭研究院到創業
- 吳甘沙
今年2月初,吳甘沙從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一職離任,成立了自己的智慧駕駛公司:馭勢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馭勢科技的第一大股東是吳甘沙,第二大股東是國內一家 CV 公司:格靈深瞳。
在格靈深瞳公佈的官方消息裡,這樣寫道:
格靈深瞳聯合英特爾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國家智慧車未來挑戰賽冠軍團隊負責人姜岩等一同創辦了一家專注於自動駕駛領域的公司——馭勢科技。
這樣的合作,除了源於吳甘沙和格靈深瞳的創始人趙勇私交頗深之外,兩家公司還有著技術上的互補:格靈深瞳將為馭勢科技提供「視覺感知方面的技術支持,確保馭勢始終擁有業界領先的無人駕駛視覺解決方案」。
- 孫劍
2016年7 月份,孫劍正式宣布加入曠視科技(Face++),擔任首席科學家。
孫劍原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攝影學, 人臉識別和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理解。自2002年以來他在 CVPR, ICCV, SIGGRAPH, PAMI 等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兩次獲得 CVPR 最佳論文獎(2009, 2016)。
他於2010年被美國權威技術期刊 MIT Technology Review 評選為「全球35歲以下傑出青年創新者」。孫劍博士帶領的團隊於2015年獲得圖像識別國際大賽五項冠軍(ImageNet 分類,檢測和定位,MS COCO 檢測和分割)。
- 林德康
林德康,前 Google 高級管理科學家(senior staff research scientist),主攻自然語言處理。在加入 Google 之前,林德康是加拿大 Alberta 大學計算機教授,發表過逾90篇論文、被引用超過12000次,他也是國際計算語言學會 ACL Fellow。
今年回國後參與到一家創業公司「奇點機智」所做的語音助手項目——小不點。
從巨頭到巨頭
- 芮勇
11 月份,聯想集團在發布第二季度財報的同時,總裁楊元慶通過個人微信號宣布原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芮勇的加盟。
芮勇博士還身兼 CCF 常務理事,曾獲 IEEE 技術成就獎,在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聲望。
在微軟的18年時間裡,芮勇博士的工作領域涵蓋了企業研發的四大支柱:戰略制定,基礎科研,創新孵化,及產品開發,從研發產品、創新孵化到基礎科研,都有很全面的積累。
芮勇博士在官方消息曝出後不久,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統一回覆:
非常感謝微軟給了我職業生涯第一篇精彩的18年!非常期待在聯想翻開更加精彩的職業生涯第二篇!希望朋友們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我,聯想正在進行 from device only to device + cloud powered by AI 的轉型。
- 李佳
李佳曾在 Yahoo 實驗室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部門擔任負責人,2015 年初,李佳加盟 Snapchat 任研究部門負責人。今年11 月,李佳與李飛飛一同加盟 Google 並將領導 Google 雲端計算集團旗下新成立的機器學習部門。
- 何愷明
何愷明是2003年廣東省理科高考狀元,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研究生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第一篇論文《Single ImageHaze Removalusing Dark Channel Prior》被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會議 CVPR 接收並被評為年度最佳論文。
近幾年,何愷明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參與計算機視覺識別的研究其團隊在2015年末舉辦的 ImageNet 圖像識別大賽中以「圖像識別深度差殘學習」系統一舉擊敗 Google、英特爾、高通,榮獲第一名。
一年後,論文在2016年 CVPR 會議上獲得最佳論文獎,他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兩次獲得 CVPR 最佳論文獎。
今年8月,何愷明離開了自己的福地微軟亞洲研究院加入了 Facebook 旗下的 AI 研究團隊(FAIR)。
從創業公司到創業公司
- 曹旭東
曹旭東,前商湯科技執行研發總監,深度學習專家。畢業於清華大學。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副研究員,負責研發的人臉算法曾用於微軟 Xbox、How-old 等知名產品,現象級產品 How Old.net 有數億用戶。在 CVPR/ICCV/ECCV 等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三篇 CVPR 論文和兩篇 ICCV 論文獲得口頭報告榮譽。
今年11月,曹旭東向雷鋒網表示,其離職創業的項目叫做 Momenta,團隊核心成員包括曹旭東(CEO),孫剛(研發總監),任少卿(研發總監),夏炎(研發總監)。
此項目致力於打造自動駕駛大腦,核心技術是基於深度學習的環境感知、高精度地圖、駕駛決策算法。產品包括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方案,以及衍生出的大數據服務。
結語
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院院長 Andrew Moore 教授曾表示「一名計算機領域的 AI 專家對於企業的價值,至少為500-1000 萬美元」。由於深度學習等技術太過新興,人才積累不足,使得大公司為了爭奪這些少數人才,正在開展競標大戰。
在人工智慧浪潮下,學界與產業界結合是大趨勢,我們樂於看到學者和研究型人才走上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道路。真正應用於行業,將是 AI 技術的終極歸宿,也可能是這次人工智慧浪潮與前兩次覆滅浪潮的最大不同。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AI大牛們都去哪兒了:2016年度AI人才流動大盤點〉。)
延伸閱讀
「她」被認為改變了 AI 界,Google 的人工智慧將因她的加入出現巨大革變
全球第一個「光電子神經網路」推出,人工智慧有人類思維的那天不遠了?
Alpha Go將挑戰《星海爭霸2》,當人工智慧也能秒反應,代表人類智力正被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