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表示要將製造業移回美國,而這種保護主義的作法事實上正蔓延全球。起源於德國的工業4.0就是非關稅形式的一種最新貿易壁壘,其他先進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也都陸續提出了因應工業4.0的新政策。面對各國因應工業4.0提出新生產策略,台灣也應該加快制定新策略的腳步!(責任編輯:黃筱雯)
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已是近期最火紅的國際新聞,而洞見團隊在11/4就曾舉辦「如果美國總統是川普」的論壇,透過嚴震生老師與倪世傑先生的分析,幾乎神準預測了川普當選後的國際輿論與世界走勢。在對談中,倪先生特別談到「全球川普主義」的概念,川普不只是他自己,他也象徵反全球化、反貿易體系的新右派。

這讓許多中產階級可以將薪資停滯與失業危機,歸咎在全球化下的產業轉型或工廠外移。因此如法國國民陣線黨魁雷朋女士(Marine Le Pen)、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與差點選上奧地利總統的自由黨黨魁霍弗(Norbert Hofer),都將陸續形成一股國際浪潮,挑戰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全球貿易體系。

另一方面,嚴震生老師也在論壇中談到,許多美國中西部的選民可能不關心川普的激烈言論,但他們熱切希望有一個政治人物能夠出線,築起貿易壁壘保護美國的製造業、農業,並且與中國為首的全球代工體系開啟貿易戰。
筆者相當同意嚴老師的論述,但川普的反全球化言論固然有其吸引力,卻剛好搭上的是全球新保護主義的列車。事實上,我們認知中的出口大國,已經開始用新的科技與企業管理,築起非關稅型態的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的技術與就業機會。
以德國為例,政府在2011年盤點德國現有的技術研發成果,與產業界共同發表《高科技戰略2020》,此時工業4.0 (德語:Industrie 4.0)的概念正式浮出檯面。如果我們把上個世紀的自動化科技當作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話,那第四次的工業革命就是利用網際網路讓工廠的設備彼此溝通,並透過大數據分析的呈現,預測未來的產能,減少資源的浪費,目的是使量產與客製化能並行,快速回應變化莫測的市場需求。此時,工廠的勞工不再是生產的工具,而是監管工廠設備的決策支援者。
因此在工業4.0的時代,比拚的不是廉價的人力或成本降減(Cost-down),而是較量誰能縮短市場進入時間(Time-to-market),達到隨需而製(Production on Demand)的境界。這與上世紀工業的邏輯不同,傳統工廠產量愈多、單位成本愈低。因此誰能逼迫消費者買愈多單,就能有更多利潤。
但在世界經濟日益衰退、消費者日益刁鑽的世道,傳統工廠將面臨庫存壓力,注定不斷快速換線與壓榨員工、供應商,僅僅只是為了維持產能稼動率,也就是不賠錢就好。然而,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卻可以利用機器人的快速產能,以及基於大數據分析的人類決策,使工廠能預測市場趨勢與設備使用效益,達到少量、多樣、高品質、交期又快的新形態生產模式。

德國政府推出這項政策,目的不只是加強產業的競爭力(備註:競爭力不等於降價),更是讓德國製造業有條件留在本土。舉例來說,一旦廉價的人工可以透過機器人取代,生產過程可以透過感應器來記錄,那人類就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來判斷合適的生產策略,以發揮更大的價值。
此時,德國勞工的薪資不是根據生產價格而決定,而是根據他/她能貢獻的策略價值來決定。如果人類的產能因為智慧工廠的型態而倍數提高,那企業就更有理由用高薪雇用本地勞工。
德國政府目前正在陸續培植國內軟硬體的條件,預期2020年能完成工業4.0的產業模式。無獨有偶,多數重視製造業的國家,也開始擬定屬於自己的產業戰略。美國在2012年提出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希望透過生產智慧化,吸引美國企業回國設廠。
韓國政府則在2014年提出「製造業創新3.0」的政策,希望藉此扶植中小企業創新,建立本國的零組件供應圈。中國政府也在2014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將智慧製造與技術創新、綠能等概念結合,建立橫跨兩個五年計畫(十三五與十四五)的產業戰略。就連長期被視為產業空洞化的日本,也在今年提出「再興策略2016」,提出10個產官學合作推動的方向,範疇甚至包括金融與醫療照顧等。
因此,工業4.0的浪潮,不只是單純的產業戰略競爭,更是本世紀最新的貿易壁壘,透過大數據與創新的管理技術,製造業可以不必外移,就能達到更有效率的生產與銷售。相對來說,無法跟上工業4.0的傳統工廠,即便外移到世界的盡頭,也可能被智慧工廠所淘汰。
這種現象,對於每一個想要抵抗全球化的極右派,是夢寐以求的契機。從現有的資料,筆者無法判讀房地產出身的川普,是不是真的了解工業4.0?但華府的智庫與產業鉅子,早就將智慧製造的趨勢,視作國家發展的嚴肅議題。合理推測,想要將製造業、甚至是蘋果手機生產線都搬回美國的川普,絕對不會放棄這個天賜良機。
總結以上,工業4.0的技術起源歸功於互聯網的成熟,但政策的起源卻是一個歐洲的製造業大國為了對抗失業率與產業外移,所主張的產業策略。這套思維影響了每個面臨經濟停滯的工業大國,尤其在這個貿易自由化引起貧富不均的時間點,相繼提出了屬於自己的工業4.0,這也恰巧成為全球川普主義快速繁衍的溫床。
當每個工業國家都有許多公民希望就業機會留在本國,但產品卻必須賣到外國,且本國產業還不可以引進外勞或外移他國,工業4.0就會成為這些政府所必須推動的政策。於是,全球川普主義與工業4.0的浪潮,交織成一個新形態的貿易壁壘。回過頭來,台灣大概是東北亞中唯一沒有因應策略的國家,當人們還在討論傳統工廠的老闆能不能選上總統時,問題早已不是總統換誰做這麼簡單。比起強人的威權統治,我們更需要的是能因應浪潮的堅定政策。
(本文經合作夥伴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全球川普主義與工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