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發下出走宣言的創業家一句話:離開台灣可以,但請別消費台灣

guy-976333_640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前天(11/27)台灣科技新創圈有件事炒的沸沸揚揚,有位創業家公開表示將離開台灣到北京發展事業,引起相當多人討論,很多人更表示支持他的觀點。

不過本篇文章的作者呈現出不一樣的觀點,認為那位創業家的文章重點放在「消費台灣」,而許多人在文章上按讚、叫好,作者認為,難道這是台灣創業家朋友對台灣、創業的態度嗎?

本篇作者蕭瑟寡人,為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及專欄作家。(責任編輯:張瑋倫)

台灣科技新創的朋友最近應該都有聽說有一位仁兄公開聲明要「從台灣出走至北京」(BBS),引起許多新創朋友議論紛紛。自此,該文章在臉書上已被分享超過 900 次,許多人更是對此觀點表示大舉支持。(當然,反對方極少公開批評)

有朋友轉貼這篇文章給我看,看完後我很感慨。

我認為創業家要出國去闖闖值得讚揚,但是我不了解為什麼這文章的重點卻是放在「消費台灣」。而看到那麼多人按讚、叫好,讓我不禁懷疑,難道這就是很多台灣創業家朋友對於台灣的態度?對於創業的態度嗎?

於是隨手寫這篇心得。

「在沒有成功之前,我是不會回來發展台灣市場。」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明明是要出國打拼,為什麼到了我口中變成了「消費台灣」?

很簡單,如果你今天是要打出國際,那你賣命打、紮實打就好,廢話多說無益。 你想想陳偉殷、王建民,要上美國大聯盟的時候,有登報跟全台灣說「我要出走了!我成功之前完全不會理會這小市場!」嗎?

黃仁勳有特地跑回來台灣跟大家說「我的眼光是世界級的繪圖晶片市場!台灣的市場不稀罕,你們看著好了!」嗎?張忠謀執掌台積電之前有特別跳出來跟大家說「我這公司只看歐美大市場,台灣這小地方等到我成功以後再說!」嗎?

沒有啊,他們就是攜起行囊,到了全世界高手雲集的地方,然後讓全美國、全世界刮目相看。自此後,沒有人不敢看不起他們。

他們成功以後,轉頭回到台灣,告訴大家他們取得了武林至尊的心法,他們會培育下一代台灣人來跟全世界一較高下。

所以,你要走,就快走,大家等你凱旋。

「我實際在美國矽谷、中國和台灣創業環境經歷過」

而說到消費台灣這點,最耐人尋味的就是這一句話。

如果志在打出國際,那你發言的對象應該是國際,至少要講自己的見解、事蹟也去跟美國人、跟中國人講去。但為什麼只跟台灣人說呢?

至此,我們不得不問,如果一人在美國聲稱:

「我在台上做募資 Pitch 3 分鐘,沒有 Demo 產品,投資人就要投資了。」

也參加過美國的加速器 。(暫且不論加速器好壞)

公司原本總部也設在舊金山

那大家或許有個疑問,那就是你幹麼要搬去北京呢?

是的,北京是亞洲最大的科技中心,但是論資金規模,北京的規模不到舊金山灣區(舊金山+矽谷)的十分之一 ,比北京大的還有紐約、波士頓、華盛頓特區、倫敦等城市。

北京是全世界電子商務最大市場,這無庸置疑,但除此以外,一家物聯網公司好端端地在舊金山,怎麼會要把總部連根拔起帶到北京?(完全沒有考慮到市場機制、金融機制問題?)

而文中提到:

【資金】

美國:我在台上做募資 Pitch 3 分鐘,沒有 Demo 產品,投資人就要投資了。

中國:我做募資 Pitch 後,投資人叫我直接拿 Term Sheet (投資條件意向書) 給他們。

台灣:投資人主要都問這 2 個問題。1. 公司獲利了沒? 2. 公司營收多少?(我心裡想,我公司現在獲利了,還需要你投資嗎?)

事有蹊蹺,既然在美國籌資這麼簡單,你幹麼離開?

所以說,文中給的原因沒甚麼說服力。而筆者自己在美國創業、籌資、產品上架,最後出場。美國頂尖 VC 非常精明,尤其是投資物聯網產品時,他們對於硬體設備抄襲的風險非常了解,也了解真正拖垮硬體事業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物流和倉儲。

聲稱自己是做物聯網(而且是硬體新創),說自己連產品都沒有出來,投資人就會投資?而且還是第一次創業家?

抱歉,我不太相信。對方想投資多少?投資條件是甚麼?如果今天是憑著一份簡報拿到幾百萬美金的 A 輪,那大家無話可說,但這明顯與事實不符。

事實上,這家公司嘗試在美國眾籌,結果失敗 。而根據公司公開的籌資資料(60 萬美金),這些資本連設計、開發、開模做好 Prototype 都不夠。而原文一言:

「公司不再從事硬體產品的開發,而是提供軟體的物聯網平台服務,讓不同品牌的物聯網裝置可以互相連結,透過單一的 App 就可以控制,並進行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

意思不就很明顯:產品沒有做出來、資金也沒有下落,這一家創立不到兩年的公司,充其量就是岌岌可危的現在進行式。

通常創業家走到這步田地,應該是思考自己為什麼失敗,並思考如何轉型。

但是為什麼這篇文章中卻變成了向台灣人喧聲美國環境多好、中國環境多好,然後大聲揚言「出走?」本來就已經在世界首屈一指的舊金山待過,到底是從台灣「出走」,還是從舊金山「撤軍」?

這就是「消費台灣」的真義:壓根兒不管成敗、不管台灣創業家的死活,更完全不把台灣創業環境視為自己與社會的共同責任。

簡單而言,就是在事情不順遂的時候把台灣拿來當作出氣筒。

台灣需要更多新血回流,而不是更多的「出走宣言」

看完文章後感慨的原因是因為這位仁兄只比我小兩歲,而過去我也曾有過一段類似的經歷,但是我們的心境卻不同。讓我蠻難過的是,很多為這文章叫好的創業家,是否這就是台灣這塊土地、這個社會對你的意義?

讀完碩士時,美國金融海嘯爆發,百業蕭條。當時我決定回到美國進入學術研究,是因為回到台灣發現台灣學術研究經費短缺、項目少、而且與國際學者交流機會較少。

當然,留學生可以說嘴說回台灣是因為愛台灣,但事實而言,剛讀完書一事無成的留學生,回到台灣能帶回來甚麼? 因此我們應將目標放在開發能與國際競爭的實力,才能回到台灣協助產業發展。

之後,我跟一位 MBA 學生從學術界脫隊,創立了我們第一家公司。回到台灣看看後,我決定再回到美國繼續創業,原因在於七八年前的台灣創業環境不要說師資短缺、資金短缺,連聚落都很少。

回到美國是因為當時的我完全沒有辦法為台灣做出任何實質貢獻,我必須要自己有能力做出成績,在一個大舞台上立足後,我能夠帶回來的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經驗。

兩年後,我們在籌足我們 A 輪前幾個月回到台灣,我向台灣達康世代的前輩們請教(也邀請他們參加投資)。而其中一位投資人前輩冷冷地告訴我:「你要我拿錢出來投資,我要你回到台灣跟著我們一起去打中國市場。」他接著說,「你在美國玩不過美國人的,你要回來自己人的地方才有機會。」

我當時的共同創辦人是印度裔,我們前三位員工分別為印度裔與秘魯歐裔混血。之後的員工有猶太裔、非裔、歐裔,除了一位港裔加拿大人以外,公司就只有我一位華裔。我們的美國投資人常常開玩笑說我們公司是小聯合國。

我沒有採納這位台灣投資人的意見,因為我完全不相信我們會打輸「美國人」。(而事實上,團隊上許多人在美國土生土長,難道他們不是美國人嗎?)要在我們的領域打出一片天,當然是要去世界資源最多、高手最多的地方跟人切磋。也不用跟人家講甚麼美國比台灣好上多少、自己要離開台灣做些甚麼,在沒有做出成績之前多說無益。

約三年後,公司被美國上市公司併購,兩位創辦人也受邀擔任知名加速器和創投基金之講師與業師。之後,個人又繼續創業的同時,才增加回台灣的頻率。過去兩年,我輔導過一些台灣團隊,也跟立委、政務官和投資人辦理座談會討論如何改善創業環境法規以及產業方針。

做這些也從未掛過甚麼名,純粹只是為了這塊土地盡一點微薄的心力。我還沒有黃仁勳或張忠謀那樣的成就,但我希望能分享我的那一點點經驗、用盡我那一點點的力量,去鼓勵和協助更多台灣朋友勇敢去挑戰國際,因為我自己走過這段路,我相信我們是有潛力立足國際的。

重點不是「離開」,而是在「回流」。究竟你離開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了共同的利益有更長遠的規劃。

台灣是我的家,不管這家過去有多麼輝煌,而如今又如何沒落,他對我都有養育之恩。年輕一輩的我們享受過台灣的輝煌,如今我們也要擔起台灣沒落後重建的責任。我們如果真的有企圖心要立足國際,我們儘管做就是了,真的多說無益。

因此,我不想看到有台灣創業家繼續消費台灣,我也不希望再看到有台灣創業家為了錢,誰都可以喊作爹娘。我不希望看到有人自矽谷敗退之後,不懂得反省還需要發文嘲笑台灣人來自我安慰。

創業家,要走,就快點走。

如果你有心要為台灣帶回新血,我祝福你,也期待你凱旋,未來一同茁壯台灣的科技業。如果你在國外失敗了,不要退縮,請繼續打拼。

(本文經原作者蕭瑟寡人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我支持他離開台灣】台灣創業者徐偉強決定赴中發展,批踢踢網友批他「賣國賊」
給創業家的啟示:你可以沒有強項,但弱點不能太明顯「我們在這裡的目的,不是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10 位矽谷創業家的成功祕訣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