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創業風氣興盛,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之前我們也分享了法國政府對創業的補助,那在有「幸福國」之稱的芬蘭創業會是什麼樣子呢?
作者把他在北歐創業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同時也提到,其實不管在哪創業,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動手嘗試、努力改善。(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鄭一東
芬蘭,一個連最南端的首都都十月就開始下雪的國家,教育似乎是世界知名,社會福利好像也很棒,幸福指數高到好像每個人都在天堂過日子,那,在這個國家創業呢?
筆者正是在芬蘭的創業者,但這篇文章,我並不想說在芬蘭創業有多好,也不會說每個人都應該來試試。
在台灣創業有很多好處。在台灣創業,可以節省許多投資在語言跟文化理解上的時間,潛在人脈廣,建立關係相對容易,生活成本低,許多稅金也相對比芬蘭低。更重要的是飯很好吃。
當然在芬蘭創業也有它相對的好處,譬如說政府的補助金相對容易申請,英語也大致可以通用的環境,競爭者相對較少,身處規模較大的 EU 市場之中等等。
其實「創業就是創業」
但,不論在哪裡,創業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很相似的,該做的事不做的話在哪裡做都做不起來。
如果能夠「馬上動手、不斷想像、不斷行動嘗試、不斷改善」,其實就算沒有經驗沒有知識,也能迅速自我學習與持續成長。(當然也需要初期資金才不會餓死)
去想辦法找到第一個顧客,去拿到第一筆訂單,收到第一筆營業額,接著找到第十個第一百個第一千個。同時想辦法讓收入大於支出,就這樣而已。
創業最需要的或許不是一個所向無敵的點子,不是一份經過詳細調查的事業計畫書,不見得一定要互聯網或高科技,不一定需要去找創投;最需要的是你馬上嘗試,馬上拿著你的點子跟你的試作樣品或服務項目去問潛在顧客去確認其可行性(到底有沒有人真的會付錢?有的話是幾個人?)。
這個原則,不管在台灣或在芬蘭其實都差不多,該做的事都跑不掉。每天做不完的瑣事、從錯誤與失敗中學習、拉下臉皮謙虛地去拜託或請教別人、放下身段確實地去做自己其實很不擅長的事、在該花時間的地方少偷點懶,多投注點時間。
請容筆者稍微岔開話題。如果有一個方式形容上班跟創業的不同,或許用「走馬路」跟「走森林」來想像會是一個方法。上班像是在馬路上前進,大概會知道明天要走的是什麼路會遇到什麼狀況,會有一些十字路口、但也會有一些路標指引方向。
在森林裡走的話找方向得自己來、找食物找水源也都得自己來,怎麼確保食物跟水質的安全得自己想辦法,藉由自己在森林裡獲得的經驗,與蒐集到的資訊來提升明天的存活率,直到有一天發現這座森林好像沒以前那麼危險了,甚至可以帶幾個人一起在森林裡前進。筆者猜想,上班跟創業大概就是這樣的不同吧。
在芬蘭創業!?
言歸正傳,那在芬蘭創業有什麼不同?
對一個台灣人來說,語言跟文化的差異,通常會讓本來就已經很難的創業更難。更難溝通,更難彼此了解,更難拉近距離,更難取得信任。但是市場與環境的不同,也可能帶來不一樣的機會。
創業初期如果缺生活費,芬蘭政府給你每個月約 600 到 900 歐元(約新台幣 2-3 萬元)的創業補助(需審查)讓你吃飯,創業前幾年有不錯的成果的話,芬蘭政府(Tekes)透過審查提供 15,000 到 200,000 歐元(約新台幣 50 萬到 700 萬)的成長資金。政府的想法很容易懂:只要你能賺錢繳稅創造工作機會,芬蘭政府就願意投資。
各城市有公營或民營的新創育成中心,提供免費/付費創業基礎課程(每週或每月)、免費/付費諮詢、協助申請補助金、協助介紹投資人、甚至提供參展機會或是免費的共用辦公室空間。筆者自身就用英文去使用了這些免費服務。
如果這些錢不夠,芬蘭赫爾辛基每年都舉辦北歐最大規模的投資盛會「SLUSH」,250 家投創(VC)與 800 位世界各國的投資人帶著鈔票來找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只要你能幫他們賺大錢,他們會很捨得給你錢。
此外芬蘭有自己的 Business Angle 組織「FIBAN」,提供一個橋梁連接新創公司與在芬蘭境內的 500 位個人天使投資人。甚至在赫爾辛基每個月或每週,都有小型的 Pitch 活動,讓新創公司不會沒有機會直接跟投資人溝通。
或許乍看之下芬蘭的創業環境似乎不錯,但是在高稅率的支撐之下,有一些補助或免費服務或許也是理所當然。但讓筆者感恩的地方是,只要能拿到創業的工作簽證,即便還沒繳過所得稅,還是可以享有一般芬蘭人能享有的多種社會福利(可能不是全部),還是有機會領取創業補助並享有全民健康保險。
每個地方條件、環境、制度都不同,雖然有時不免會暗暗希望,若台灣也能有芬蘭這樣友善創業者的部分制度,或許早已成為創業者的樂土,但同樣的,台灣也有獨特的優勢條件;芬蘭也有其缺點,重點在政府是否有心逐步讓環境更好,以及,一切還是回到創業者自己:
整個文章拉回原點,如果你考慮創業的話,還是同一句話:「馬上動手、不斷想像、不斷行動嘗試、不斷改善」,總之先用最小規模、最小投資、快速地先測試看看!
最後,兩個詞分享給考慮創業的讀者做參考:「謙虛」、「認真」。
註:為避免本文冗長,文中並未提及芬蘭各項服務或補助金的詳細條件,有需要的讀者請自行上網查詢(皆有相關英文網頁)。
《關聯閱讀》
從藍瓶咖啡的創業故事說起:14年咖啡夢,在地攤車走向國際的榮耀與代價
「前進花都創業去」──法國正對台灣創業家招手,你看見了嗎?
《作品推薦》
適應異文化的漫漫長路,你走到了哪裡?
精靈寶可夢GO──是你抓到皮卡丘,還是皮卡丘抓到了你?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在北歐「幸福國」芬蘭,「創業」長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