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昨天(11/7)上海的共享單車平台「摩拜單車」,宣布完成 1.5 億元 A輪融資,看起來發展前途相當樂觀,不過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
透過 App 就能預約最近的單車,用完後還能「隨意」停放在路邊,如此的便利讓摩拜單車迅速竄紅,不過這種以互聯網為底製造出來的共享經濟,這種發展是不是本末倒置?讓這篇專業解析文告訴你。(責任編輯:張瑋倫)
前幾天在 HAY16 論壇上聽了人人車 CEO 李健的演講,剛好最近在思考火的一塌糊塗的共享單車,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結論是共享單車在一些問題上本末倒置了,需要迅速調整。
李健有幾個觀點值得重視
第一個觀點是,互聯網+的提法是對傳統企業極大的不尊重,反映出互聯網人的妄自尊大,正確的提法應該是+互聯網。
具體到共享單車,傳統單車廠商的設計思想是讓單車的重量更輕,座位高低可以調試,款式和配件多樣化。共享單車為了運營成本低,卻開始一系列倒行逆施。輪胎是實心的,重量達25公斤,座位高度不可調,顏色統一,無車筐。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增強單車的耐用性。
過去,在一個城市中有很多修車者,甚至很多居民都會修車。現在,修車匠在數量上減少了很多。原因很簡單,修車不賺錢,只能作為一個副業來經營。有的修車匠把修車作為主業,但是同時還提供上門開鎖等附加性服務。特別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修車匠肯定被視作需要分流的人口,原因你懂的。
因此,摩拜等共享單車自己去設計和生產單車,單車不好騎但是很耐用,就不是一種心血來潮。這樣做的後果自然就是單車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生產成本提高的一個副作用是,共享單車企業並不願意根據數據進行單車的投放。因為單車的經濟回報來自微不足道的租金,投入大回報少,就難以產生數據驅動企業成長的動力。
互聯網企業創業現在依賴雙引擎,也就是人工智慧和共享經濟。做不到數據驅動,就談不上未來通過人工智慧驅動企業成長。另一方面,現在摩拜和其他共享單車企業融資速度太快,身上的壓力太大,商業模式並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而是 B2C 模式。
李健的第二個觀點,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於獲客成本低,運營效率高和沈澱口碑。這是三位一體的。ofo 還來不及沉澱口碑,就被迫走出校園,成為一個社會化企業。摩拜也是如此。
共享單車在運營效率上還遇到一個挑戰。很多上班族離地鐵的距離在十分鐘到半個小時的路程以內,但是由於 GPS 定位不准或其他因素,找單車就要幾分鐘或十分鐘。只要這樣的事情發生幾次,用戶的黏性就沒了。
而共享單車企業,一般不願意去建停車樁。這一點不是一個成本問題,而是一個心理問題。如果有停車樁,共享單車豈不成為了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太影響估值了。
李健的第三個觀點,互聯網企業進入到傳統行業創業,自己必須是深度用戶。ofo 的戴威顯然是一個深度用戶。摩拜似乎在反深度用戶,建立自己的行業標準。這一點,恰恰是需要反思的。
有人認為,恰恰是摩拜喚醒了海量增量用戶的需求,對這一點,其實是不能否認的。因為公共自行車缺乏用戶意識,摩拜有 Uber 的部分基因,Uber 用最少的人員,最簡單的管理去驅動一個個城市的增長,這種創業動能當然不可小視,也是一輪輪資金投資摩拜和其他共享單車的原因。
但是,單車在今天的作用僅僅是簡單的出行嗎?
真正高頻的短途出行,很多時候是並不很安全的電動車替代了自行車。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徒步上班,因為這樣多花時間,卻能鍛煉身體。
共享單車的異軍突起,其中一個背景實際上是城市無節制的發展汽車,擁堵讓一部分有車族開始考慮騎單車上班。這是一個龐大的有經濟實力的群體。當然,他們也會考慮霧霾、時間、騎行體驗等各種因素。
從個人健身的角度看,騎行、跑步和健步走,各有各的支持者。騎行對於很多年齡大的70後,更是一種帶有情感的記憶。他們小時候,就是單車代步,騎著單車去田野,草地遠足。後來因為生活的變遷,反而不再騎單車了。
需要看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其實並不宜居。比如,北京的跑道非常少,居民擠到奧森去跑步,可是北京有幾個奧森。健步走固然鍛煉身體,卻比較枯燥。騎行,北京充滿了有趣的胡同、公園和郊外景點。從這個角度看,騎行的需求可以深度挖掘,不必把思維局限在所謂的最後三公里。
共享經濟,除了物質資產的共享,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交。中國人是非常忙碌的。網易易信的產品經理很早就發現,中國人缺乏社交。跑步、騎行其實是很好的社交載體。
某種程度上,更看好 ofo 這樣帶有騎行基因的企業去做共享單車,因為更容易激發用戶騎行的需求。當然,做到這一點,對於單車的硬體需要重新設計。需要是可以折疊,放在汽車後備箱的單車。這才是共享單車硬體的常態。
摩拜則要回到人工智慧驅動這個根本的道路上。有需求,就投放。而有效降低投放成本,無可避免地要和政府合作,PPP 模式切入公共交通領域。
對於中國這種能源少,人口密集的國家來說,共享單車在某種程度上比共享汽車還重要。共享汽車如果不限制,一個城市憑空多出幾十萬輛供給,堵上加堵。共享單車也將壓縮到電動車的生存空間。如果回歸單車的用戶多了,在狹窄的單車道上,電動車將變得更加危險。
共享單車才剛剛開始。傳統單車廠商還沒有出手。這與滴滴打車獨占市場,完全是兩回事。
(本文經合作夥伴虎嗅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只是出行這麼簡單麼?你所知道的共享單車常識,或許都是錯的〉。)
延伸閱讀
【究極の共享經濟】空虛寂寞冷的時候就呼叫出租男友吧!
共享經濟是套謊言?彭博商業週刊:Uber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賺錢方法論」
【Uber在台兩大難題】國稅局追討上億欠稅、交通部長不認同Uber是共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