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關注這則消息】唐鳳接任數位政委一個月以來,為政府帶來一股新能量,除了將開放資料運用在事務的處理上,也讓雲端技術活用於人事間的溝通,甚至透過 VR 技術表達欲傳達的理念或用來陳述政策內容等等使事情處理的流程更快速、有效率。

這裡是唐鳳對「政府開放式服務整合」、「雲端技術應用」的經驗分享,看他為政府注入了什麼樣的活水!(責任編輯:張瑋倫)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有兩個,是「政府開放式服務整合」還有「雲端技術應用經驗分享」。

政府開放式服務整合 

我們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政府提供的資訊服務時,常會發現目前因為網站前端與後端同時設計的,所以就會有最多只能做到「單一入口、多點服務」的這個經驗,距離跨機關的「一站式服務」,還有一些距離。

這個挑戰,其實也不是只有臺灣才有。在面臨目前「多螢幕」,甚至是對話式機器人、VR 等各種不同接取方式的時代,目前的國際趨勢都是走向透過「開放標準」及「共通平台」,在資訊服務採購時,就將前後端分開,也就是所謂的「解耦架構(Decoupled Architecture)」。

這個想法,是我們透過機器可讀的 API,讓政府能夠專心去進行服務的設計,然後我們讓前端各種各樣不同接取的開發者們去按照最適合的應用流程,好比像一個對話機器人,好比整合許多不同 API 所提供的服務給使用者最好的體驗,這個就是「政府即平台(Government as a Platform)」的想法。

如果我們要落實這個策略,我們面臨政府目前各部門的資訊整合比較沒有全盤思維,及各部門資料的整合運用也有待加強的這兩個事實。

因此我具體的想法是,我想要加強現有「開放資料(Open Data)」的流程,希望在採購的時候,就先把自動產生 Open Data 這一部分納入機器檢核的目標,接下來我們才能提昇各種政府服務的品質,讓「機器可讀、格式開放」作為我們對後端服務的要求,並且透過這個介面的索引進而寫回到這個後端,變成我們能夠提供給任何不特定前端開發者的努力目標。

因為這樣子銜接的關係:

  • 我們就可以透過 Open API 來達到「自動發現(API Discovery)」。只要有描述性的資料來說明網站上哪些部分提供機器自動界接,一個程式就可以接取大量的網站服務。
  • 我們也能夠做到讓機器可以寫入。如果這點獲得落實,不管是單一認證這一些機制出現的時候,未來各種政府所使用的系統,就不會受到現行設計介面的限制。如果出現新的載具時,只要找到機器可寫入的端口,就不需要再重做一套系統。

透過 Open API 的推廣,我們希望達到以下四個效益:

  • 利用公用的標準格式,好比 JSON-LD,我們可以節省後續處理跟與跨部門界接所需的成本。
  • 如果需要新增或調整功能,例如新增兩個系統之間的自動訂閱界接功能,那麼任何系統服務業者,都可以在現有 API 上直接進行開發。
  • 在需要時,例如像建置一個對話機器人,或者一個行動版的網頁,都可以快速地更改服務,而不需要去破壞原本 API 的設計。
  • 最後,它可以增加使用者的便利性,本來要在好幾個網站上進行的查詢,未來越來越多就會在針對那種需要的介面上處理。如此,有助於增加使用者對政府資訊服務的信賴度。

事實上,為了提供開放資料平台使用者一致性的 Open API,國發會已率先示範,於去年七月公布「共通性資料存取應用程式介面規範」,以 RESTful 風格為主要基礎,訂定開放資料平台在「應用程式介面」上的呼叫方式、語法規則及所提供的介面類型等項目,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提供機器可讀的版本,可能是 OpenAPI Standard,把它變成能夠自動資料介接的目標。

為了深化 Open Data 與 Open API 的發展,落實「開放政府」的理念,公共工程委員會正在研議修改「機關委託資訊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以及「資訊服務採購契約範本」。

未來,我會協調工程會與國發會,將這些原則加入評審的加減分項目,並且運用現有國際通用的驗證機制,來協助自動化驗收,希望逐步達到「機器可讀」、「格式開放」、「介面索引」與「機器可寫入」的目標。

當然,以上講的這些想法目前仍在研議階段,今天除了向在座各位報告這個消息以外,也是想透過這個機會,拋磚引玉。

假如大家對此案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或是想提出其他的建議,我們會請公共工程委員會將修正草案,以及之前的研議紀錄放在手上未訂案時,都放在國發會「眾開講(join.gov.tw)」平台。

在這個平台會進行至少六十天的時間,進行多元、透明的相互對話及討論,讓往後的修改內容及徵詢各界意見的程序,可以在落實「開放政府」政策目標的同時,也能夠貼近業界的實際發展。

雲端技術應用的經驗

在我擔任政務委員的這一個月裡,辦公室的朋友,是運用我們自己架設的雲端服務進行內部作業。這個雲端服務是建立在 Sandstorm 平台上,這個平台後端的技術就是 Linux Container。

也就是說,我們平常所慣用的一些開源軟體,好比像用來取代 Dropbox 的 ownCloud,好比像用來取代 Google 共筆的 Etherpad,好比像我自己開發及維護、能夠取代線上共同試算表的 EtherCalc,所有的這一些服務,都能夠被包成一個個我們叫做「.spk」的檔案,就像 Android 的 App 一樣,直接把整個服務包進一個 Linux Container 的容器裡面。

這樣布署的好處是,只要任何程式開發出來,相容於這個 Container 的規範,我們就可以直接讓使用者像安裝手機上的 App 一樣,直接安裝上去。所以我們在院內,不管是共筆、共享檔案、或者是共享試算表,都是架設在國發會所建立的「政府雲端服務中心」裡面,直接讓部會的朋友使用。

我們希望能夠藉此改善政府跨部會間的作業流程,讓它更加透明公開、操作上更簡便。舉例來說:

我協助主持的所有會議都會請速錄師進行逐字記錄,我們在這一個「政府雲」裡,我們請參加的三、四個不同部會的朋友,回去之後都有十天的時間把這個紀錄跟他們實際的承辦人員與其他的部會朋友進行分享,再提供更多的資料,在十天之後公開在網路上,讓所有的人看到我們在協調這一些案子的整個過程。

我們這個空間的名稱是「PDIS (Public Digital Innovation Space)」,中文可以翻譯成「公共數位創新空間」。這樣的精神,跟我們之前在社群推廣的「開放空間科技(Open space technology)」相符合。

14990929_10154898287149928_5769833224628455404_o

這並不是辦公室,也不是推動小組,它其實就是一個沒有階級、不分內外的開放空間,好像把辦公室的四面牆拿掉,大家都可以自由參與。

所謂 Open Space 的意思,就像是一個黑客松,它並不是大家一進來的時候就帶著自己的規則、帶著自己的議程,它是非常動態的,整個議程是由所有在場的人一起決定,大家各自形成聚落、各自決定要做什麼,而運作的基礎是彼此合作的意願。

我們希望把這種精神帶進公務部門,以增加跨部會的互相合作,而這些雲端技術、共筆平台是我們據以達成工作的基礎。

未來,PDIS 建置的各項工具也將成為我辦公室向大家分享工作進度與分享成果的地方,所有由我們所協助的計畫,其內容與目標都會公開;同時,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重建民間與政府間的信任感,以及獲得民間更多早期對政府施政的意見回饋。

簡單來說,我們希望孕育出一種「開放政府 (Open Government)」的新文化,這樣的「開放政府」是建立在 Open Data 跟 Open API 這些技術的基礎上,但最後還是要透過人來執行。

因為改變而帶來的方便,久而久之就影響人的習慣;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建置雲端服務時,一開始是以大家最習慣的,好比文書處理或者是試算表為基礎。但接下來,在能夠照顧到資安及個資的這一些考量情況下,我們也會開發出一些本來紙本沒有辦法做出來的作業。

所有這些,我們都非常歡迎政府內外、公私協力的朋友一起來開發,我們也會致力去實踐「不但把政府裡面的資訊、資料與外界分享,也把外界所建置的這些服務流程有系統地引進政府內部」的想法。

公部門也許本來很習慣紙本作業,改變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只要能夠一次、再一次透過雲端技術來證明這更有效率、自動化程度更高,幫大家節省更多的力氣,我相信大家還是漸漸會養成新的習慣。

這個過程,我們絕對不會用「由上而下」讓人感到有壓力、破壞的方式改變,而是每個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步調在公部門裡面逐步地融入。

以上,非常感謝大家的聆聽。最後一小段時間裡,大概五分鐘的時間,會請我們的一位新同事 Mark Dai 跟我們稍微解說一下,從他的角度來看。

15000654_10154898297944928_8282866886483112881_o

在政務委員辦公室工作的一天,通常都是從這個看板開始的。

每天一開始,我們會習慣在看板前面開個會,同步一下大家的進度,利用便利貼的方式來記錄下每一項要做的工作,及現在到底是正在執行或已經執行完了?有沒有需要其他人的協助?都會在這個簡短的同步會議當中完成。

完成之後,大家可能必須要離開辦公室、有可能必須要出去開會,所以就沒有辦法再繼續站在看板前面,一起同步大家的工作進度。因此,我們必須把這個看板變成雲端的應用程式,在這裡我們採用的是 Wekan 這套開源軟體。

Wekan 其實長得就跟貼在牆壁上的便利貼一樣,可以看到一塊一塊的,它比直接用在牆壁上便利貼還來得方便一點是,可以點開任何要交辦的項目,上面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討論。

如果這項工作需要其他成員加入的話,可以直接在這邊把成員加進來,如果這一項它需要被分類,就是它如果有可能比較偏技術類、或比較偏網站類,或有一些特殊狀態的話,可以運用標籤去標記它。

一旦這個工作完成之後,我們一樣可以用很像撕便利貼的方式,直接拖拉到「已完成」的地方,這樣的話,就表示這個工作完成了。這是我們平常在交辦工作及回報工作進度的方式,大家都會習慣上這一個看板,直接同步大家工作的進度。

如果大檔案要分享,或者有一些投影片,或者如附件太大寄不出去的話,我們通常都會使用「共享資料夾」,我們用的是 Davros 這一套軟體。

一般人可能會用 Dropbox 或者是 Google Drive,我們自己架了 Davros 這一套共享資料夾,基本上跟 Dropbox 的使用方式是一模一樣的。除了網頁版之外,也可以安裝客戶端,之後就會跟 Dropbox 一樣,即時同步回伺服器上上資料夾的狀態。Davros 同樣也是一款開源軟體。

再來,我們如果有一些會議,需要做一些會議紀錄,或者是會議後產出一些逐字稿的話,我們需要讓同仁和與會人員在線上共同編輯。線上共同編輯同一個文件的應用程式,我們選擇的是 Etherpad,它也是一款開源軟體。

我們很簡單從這裡建立新共筆頁,假設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會議紀錄,如果說我們要做的是會議紀錄,同仁就可以在上面打上會議紀錄,同時就把這個編輯的權限透過分享連結的方式分享給其他同仁,其他同仁拿到這個連結之後,只要打開瀏覽器登入這個連結,就直接擁有編輯的權限,他可以在這裡打上他的名字,以識別這一段文字是他修改過或他新增上去的,比如可以在這邊增加「討論事項」。

上共筆的好處是,當我在這裡增加討論事項同時,所有在線上共筆一起編輯的人都可以看到現在被修改的情形。

剛剛所提到的三個軟體:Davros、Etherpad、Wekan,就是目前我們最常用到的三個開源軟體,我們把它架在一個也同樣是開源的雲端應用程式平台,叫做 Sandstorm 上。這大概是我們在政務委員辦公室工作的一天裡,會用到的一些開源軟體的使用經驗。

(影音及文字為唐鳳以 CC0 拋棄著作權。原文標題為〈11/07 工研院 IEK 「眺望2017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演講〉。)

延伸閱讀

台灣開放資料世界第一!唐鳳:這只是基礎,接下來要往 Open API 邁進
法媒讚數位政委唐鳳:是名跨性別部長級官員,又是資優專業駭客
【唐鳳上台、丁克華下台】一個為打造台灣數位經濟而來、一個為政府傳統官僚思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