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推薦這本書】
《物聯網教戰守則》一書由日本創業者「小林啓倫」撰寫,書中寫到,物聯網真正目標是,不需要人們去干涉及操作,便能運作所有物體。
從他的論述,我不禁想:與其想方設法讓人類都連上網,還不如想方設法讓那些比人類還多的「各種物品」連上網來服務人類,這不是更有效率嗎?以下內容摘自《物聯網教戰守則》一書,看看本書怎麼談物聯網「擴張」。(責任編輯:鄒家彥)
物聯網的急速擴張
在物聯網概念的擴張下,現在已有無數的機器連上網路,人類在網絡上逐漸被邊緣化,相信今後這樣的差別會更加明顯。
自九○年代網際網路走向商業經營後,世界上的網路使用人口日益增加,1995年僅有2600萬人,2000年已成長至4億人,2014年更突破30億人。全世界人口約70億人,也就是說,有超過四成的人都在使用網路。
那麼,物品連網狀況又是如何呢?根據美國思科系統公司於2012年公布的調查結果,連線的物品數量約在100億至150億台之間,是網路使用人口的三倍以上。思科更推測,這個數字不到世界上物品總數的百分之一。就今後的發展而言,物品所蘊藏的潛力遠遠高過人類。
當時思科便預言,連網物品數量會於2020年前擴張三到五倍,成長至500億台。雖說就物品總數而言這還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思科認為若達到該境界,代表人類身邊大部份物品皆可連上網,因而對此提出了「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簡稱IoE )」一詞。我想,要形容未來的物聯網,沒有比這更貼切的詞了。
不過,500億的件數中,也包含了工廠、公共設施等和消費者沒有直接關係的物品。
因此也有人懷疑,就算進入萬物聯網時代,一般民眾會不會還是用遙控器開空調,按按鈕啟動洗衣機,把鑰匙插進鑰匙孔開門?
會有這樣的疑慮是理所當然的,但不用擔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於2013年公布了一份調查結果,以四口家庭為例,2013年家中平均連網機器數為10台,2022年將會增加至50台, 其中除了電腦、 智慧型手機、 平板電腦, 還包括 「智慧型電燈」 (每家平均七盞) 、智慧型無限插座(平均五個)等物品。
媒體在介紹物聯網近未來的普及化時,大多都是引用前述思科所預測的「500億」,偶爾也會提到「一兆」這個數字。2013年舉辦的第一屆兆級感測器高峰會上曾公布一份未來科技藍圖,2023年前,社會上的兆級感測器數量預計將提升至一兆台,也就是現在的一百倍,以解決各式問題。雖說目前還不確定這一兆台感測器是否都會連上網路,但將其所偵測到的資料上傳至網路上、與民眾共享應該並非難事。
500億台連線機器、一兆台感測器⋯⋯先不論這些預測數字是否正確,這兩個數字告訴我們同一件事—接下來的四到五年,物品的無線通信技術將會有突飛猛進的進展,成長曲線不是緩緩前進,而是有如九彎十八拐一般大幅高升。以前看似遙遠的未來,如今卻已不知不覺來到我們的眼前。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物聯網教戰守則》,由晨星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從沒想過的物聯網應用,可能使廣告業不再需要「創意鬼才」這種人了?
萬物聯網,以後行銷人員就只要等商品告訴你消費者愛什麼
【劉建志談IOT】物聯網不只是把手機變成遙控器,那樣只是「誤聯網」
【劉建志談IOT】想在物聯網界當BOSS,發展一個能管理所有裝置的平台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