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法國的失業率雖居高不下,但是仍大力鼓勵創新創業。僅在巴黎就有40幾家創新育成中心。法國政府也提供獎金吸引全球人才至法國創業,而要成為「亞洲矽谷」的台灣,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計畫卻仍停滯不前。(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Jerry
巴黎的 Rue du Caire 和 Rue Dussoubs 兩條路的交界有棟白色的建築,每天早上 9 點前,就會有一群人在這等著開門。這些人大部分是年輕的創業家,也有年紀稍長的,雖然我不是創業家,但我是替創業家工作的員工,所以我也身列等待人群中。
這棟白色的建築是間叫作 Numa,是巴黎眾多的育成中心(創業孵化器)之一,這裡匯集了巴黎不同產業的新創公司(startup),不需要登記,不需要付費,從週一到週五早上 9 點開放到晚上 8 點,還有吧台可以點咖啡和食物,價格都不貴。
這裡要的不多,只是要幫助創業家們一起為法國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這裡的空間,其實就像是咖啡廳,但不是典型的巴黎擁擠的咖啡廳,而是偌大的空間擺上一張張的大小桌椅──想坐椅子的有椅子,想要放鬆工作也有沙發,而我們通常選的是一大張桌子。
雖然是新創公司,我們當時其實仍處於尋找新辦公室的階段,這裡算是暫時容身之地,其他大部分的創業家,也都還處於只有一到兩人的階段。
40 家育成中心、4000 家新創公司齊聚巴黎
有一位澳洲女生,和老闆的軟體工程師朋友常會和我們來往。新創公司在這裡,不但沒有單打獨鬥的感覺,反而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也有很多資源──如果公司還沒做網頁,在這裡就可以直接找到網頁工程師;想開發 APP?APP 工程師可能就在隔壁的沙發上。
一群年輕人可以直接在這裡進行商業媒合,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互相認識發名片的場面。有時候有人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通知我們何時他們會在現場舉辦發表會,邀請大家參加。
如果覺得這些資源不夠,也可以參加 Numa 的育成計畫,通過徵選的人會進行為期 4 個月的訓練,能接受產業專家直接面對面的諮詢,還有資金挹注,不過未來 Numa 將會持有公司 5% 的股份做為交換。
巴黎像這樣的育成中心至少有 40 幾家,整個巴黎有 4,000 多家以上的新創公司。法國正面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所以政府對創業家補助很多,並且積極協助育成中心成立。以 Numa 為例,法國總統和巴黎市長都曾親自拜訪、表達支持。而這幾年巴黎的創業家也因此越來越多,甚至開始向國外創業家招手。
向全球新創招手,台灣團隊進入法國總統府
從 2015 年開始,法國還對外徵選創業家進駐法國,比賽叫做法國科技之門(French Tech Ticket),參賽團隊為 2 至 3 人,需要通法語或英語,創業計畫必須為起步階段,進出口及顧問公司不能參賽,入選後則必須進駐法國一年執行創業計畫。
法國政府則會提供一年 4.5 萬歐元(約新台幣 160 萬元)的獎金(去年 2.5 萬歐元),協助快速取得簽證,還有免費入駐育成中心及取得專業訓練,Numa 也在參與計畫名單中。
去年台灣就有不只一間公司進入複賽,最終打敗 700 多間參賽者的是蓋亞汽車(Gaius),是台灣第一間入選的新創公司。他們受邀至法國總統府頒獎,還跟法國總統歐蘭德玩起自拍!他們於今年一月正式入駐法國育成中心,還成功取得與法國郵局合作的合約,不久的將來,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法國郵差騎乘蓋亞的電動摩托車,穿梭大街小巷送信。
雖然過去我們公司待在育成中心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但有時候和同事聊起當時的時光,還是覺得很珍惜。即使現在的辦公室漂亮寬敞、有自己的空間,但已不能像當初認識不同的人,激發不同的想像,每天都期待聽到不同創業家的想法。
如今巴黎的育成中心,有著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家,法國更加碼提供外國創業家資金和公司諮詢服務。台灣有志創業的年輕人看到了嗎?機會,從來不只限於台灣而已。雖然今年報名時間已過,不妨趁機會學學法語,或熟練英語,明年 7 月把你的創業想法提給法國,就有機會能來這花都、時尚之都,甚至可以稱她「創業之都」的巴黎,追尋成為創業家的夢想。
《關聯閱讀》
開始創業後,我才學到的5件事
出國闖蕩、留台創業不可行?──關住你的,從來不是學歷文憑、也不是這座環海的島嶼
「姚彥慈4.0」:一個激勵無數人的創業故事背後,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前進花都創業去」──法國正對台灣創業家招手,你看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