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8hnywpqym8gt1qk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醫療健康產業近來的發展逐漸被看重,從之前矽谷創投在醫療健康產業上的投資額能看出這個端倪,而這篇文章列舉中國在接下來到2030年對醫療健康領域的詳密佈局,可以看出這領域的重要性有多大。

台灣在醫療健康產業上也逐步發展中,其中看到的商機也相當有潛力,但若要有如此詳盡、有洞見的遠景,台灣政府和醫療各個產業可就要加緊腳步規劃,不過這可能要在雙方都「妥協」的情況下才做的到,畢竟我們不是專制政權,不是一聲令下底下的人就會完全照辦。(責任編輯:張瑋倫)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並於10月25日全文公佈。顯然,從任何一個角度講,這都是非常值得高度重視的文件,因為它清楚的描繪了未來至少15年當中,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重點、佈局和方向。

從這份文件中,我們看到了非常多重要的訊息。比如國家確定了2030年健康產業的規模是16萬億,比2020年翻一番,表明了政府的強大信心;再來,無論是診斷技術,新藥研發,還是醫療設備,文件中都表現出了非常積極的鼓勵態度。

另外,文件還提出了比較多的新的醫療服務模式,像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將實現醫生自由執業提上了日程等。

當然,健康不僅僅侷限於醫療。國家在整個規劃中,將體育、健身、養老、娛樂、旅遊等各個方面都納入其中,為醫療健康的服務打開了一個無限大的市場。當然,樂觀仍然是談不上的。

這個領域的複雜和困難是人盡皆知的。但細讀這份文件的序言就知道,到了當下這個階段,從國家發展的角度,健康是個必須要重要的內容,而從商業前景的角度,健康是個不能錯過的內容

以下我們來共同討論一下文件當中的重點部分:

序言

工業化、城鎮化、人口高齡化、疾病譜變化、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變化等,也給維護和促進健康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健康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領域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有待增強,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解決關係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

未來15年,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將為維護人民健康奠定堅實基礎,消費結構升級將為發展健康服務創造廣闊空間,科技創新將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各方面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將為健康領域可持續發展構建強大保障。

序言裡很多話雖然看上去都比較熟悉,但仍然值得好好讀。國家在如此重要的文件里高度凝練的概括了,支持我們實現未來目標的條件。簡單的說,就是挑戰和機遇。尤其是機遇,國家非常明確的將未來15年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機遇期。那麼換個角度,未來這15年,將是大健康產業佈局的終極時期。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

習慣了瞬息萬變的人們,可能覺得15年還很長。但實際上,如果稍微考慮一下醫療的特性就是,真正重要的應該就是在未來5年左右的時間裡。因為醫療的前期過渡,可能就會耗掉一半時間

雖然醫療的高圍牆有時真的讓人沮喪,但從新醫改以來的明顯變化仍然值得重視。比如,雖然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但今天已經不止一家公司能夠做到讓用戶打開手機就能看上病;雖然走出體制的醫生仍是少數,但我們確實已經看到了,尤其是在近兩年裡,越來越多的醫生在走出體制之後獲得成功。

雖然今天的民營醫院依舊弱勢,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醫生願意將其作為執業地點的選擇之一,越來越多的民營醫院品牌成長起來,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願意砸重金建醫院,越來越多的民營醫療機構登陸資本市場,包括愛爾、鳳凰、和美、康寧等,同樣表明私立醫院的商業化模式正在趨於成熟。

總之,我們的醫療服務體系在發生變化,雖然這個過程非常緩慢,而且困難重重。但作為一個被現代技術模式改造最少的領域,也許這是一個最值得投入的領域。

第一篇總體戰略

健康生活指標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2015 年 10%;2020年 20%;2030年 30%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 2015 年 3.6 億人(2014年);2020 年 4.35 億人;2030年 5.3 億人

健康服務與保障指標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2015 年 19.1%(2013年);2020年要比 2015 年降 10%;2030年要比 2015 年降低 30%

每一千人中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2015年 2.2 位;2020 年 2.5 位;2030年 3.0 位

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2015年 29.3%;2020年 28%左右;2030年:25%左右

健康產業指標

健康服務業總規模:2015- 2020年大於 8(萬億元);2030年大於 16(萬億元)

總體戰略這部分包括了一些非常原則性的內容以及目標數字。這些目標實際上與後面的具體措施都是緊密相關,在這部分不做具體分析,僅保留了一些可能離商業價值比較近的數字。

而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國家確定的目標是,2030年健康服務業的總規模是16萬億,比2020年翻了一倍。由此可見,政府對健康產業的高速發展和巨大前景,具有相當大的信心。

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

整個第二篇的內容沒有在這裡保留,但這仍然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篇。從這一篇的內容所處的位置來看,其重要性甚至是優於醫療服務、醫療保障的。

實際上,在歷次政府層面的規劃當中,健康生活都是最先被提及。而且很多研究也都表明,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遠遠大於醫療能力,甚至先天的遺傳因素。

但顯然這個層面之前做得併不好,否則後續的醫療負擔就不會這麼沉重。無論是從人群還是需求程度來講,這個領域都潛力巨大。可是,之前的創業創新在這方面也做得不好,因為健康用戶實際上對健康訊息缺乏足夠的需求動力。也就是說,單純以此切入很難持續發展。

對於解決這個問題,規劃後面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醫療服務模型:建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建立訊息共享、互聯互通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實現醫防結合。

可以知道,從國家的角度已經看到,健康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系統性的體系,而不是某一個單點上的突破能夠解決的。

這方面丁香園做了有益的嘗試。從健康訊息普及,到醫患在線溝通,在到線下診所,丁香園嘗試提供一個層層遞進的系統化醫療服務體系,來滿足人們的基本健康需求。

第三篇優化健康服務

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加強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症開展早診早治工作,推動癌症、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機會性篩查。

基本實現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預全覆蓋,逐步將符合條件的癌症、腦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診早治適宜技術納入診療常規。加強學生近視、肥胖等常見病防治。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強口腔衛生,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

全面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到2030年,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每一千個常住人口註冊護士數達到4.7人。

建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建立訊息共享、互聯互通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實現醫防結合。

建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訊息化平台,實現全行業全方位精準、實時管理與控制,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提升醫療服務同質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藥物使用率等主要醫療服務質量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全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規範診療行為,優化診療流程,增強患者就醫獲得感。推進合理用藥,保障臨床用血安全,基本實現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

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提高婦幼健康水平;促進健康高齡化;維護殘疾人健康

這一篇實際上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有關醫療的部分,包括這段時期以來比較火的分級診療,另外還有醫療質量管理、中醫藥產業發展等。這裡我們選幾個比較有意思的點來看看。

首先慢性病的重要性無需多言,而防治慢性病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篩查,一個是管理。篩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在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的篩查,一個是將新技術盡快納入診療常規。尤其是後面一點,對於目前大量分子診斷技術的研發公司來講,無疑是重大利好。

至於管理,這個人們已經比較熟悉,就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而如何實現有效管理,是現在的癥結所在。

關於那個15分鐘醫療圈,比較有意思的是,文件中單獨提出了每一千個常住人口註冊護士數達到4.7人(現在的水平是2.36人)。執業醫師的數量也僅僅是從2.2人增長到3.0人。

由此可以看到,政府規劃對於護士人數的增長預期要遠遠大於執業醫師。當然,一方面是執業醫師的培養週期和難度要遠大於護士,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在未來的15分鐘醫療圈裡,護士的作用可能遠遠大於執業醫師

另外還有一個方面是,在未來我們國家醫療體系當中的重點人群,規劃中也清楚說明:婦幼、老年人和殘疾人。婦幼這個人群目前開發的最充分,而潛力仍然巨大。老年人雖然受到了很高的重視,但市場發展並不好。而殘疾人這個方面尚沒有成為熱門領域。但從未來發展,這三類人群都將是重點。

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

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到2030年,全民醫保體系成熟定型。

全面實現醫保智慧監控,將醫保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延伸到醫務人員。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醫保經辦。加強醫療保險基礎標準建設和應用。到2030年,全民醫保管理服務體系完善高效。

到2030年,現代商業健康保險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

規範醫藥電子商務,豐富藥品流通渠道和發展模式。

強化價格、醫保、採購等政策的銜接,堅持分類管理,加強對市場競爭不充分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監管,建立藥品價格訊息監測和訊息公開制度,制定完善醫保藥品支付標準政策。

健康保障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保險,一個是藥品。

保險方面,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商業健康保險與醫療救助組成的全民醫保體系,到2030年就基本定型了。即便如此,政府在文件中提到社會力量參與醫保經辦時,仍然使用的是「逐步引入」。這份面對未來15年的規劃,對此仍未提出明確目標,可見難度不小。

不過值得樂觀的是,文件當中明確提出了全面實現醫保智能監控。這也是當下大熱的醫療人工智慧重點應用的領域之一。

關於醫藥電商,文件提得挺有意思,一個是流通渠道,一個是發展模式。流通渠道比較好理解,那什麼是「發展模式」?是特別受關注的處方外流麼?還是現在很多醫藥電商所嘗試的,將賣藥與賣服務結合起來?

第五篇建設健康環境

(略)

第六篇發展健康產業

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和實現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鼓勵醫師利用業餘時間、退休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佈局限制。

破除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逐步擴大外資興辦醫療機構的範圍。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支持保險業投資、設立醫療機構,推動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鼓勵發展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

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互聯網、健身休閒、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引導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醫療影像中心、病理診斷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

推動體育項目協會改革和體育場館資源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改革,加快開放體育資源。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豐富業餘體育賽事。

加強專利藥、中藥新藥、新型製劑、高端醫療器械等創新能力建設,推動治療重大疾病的專利到期藥物實現仿製上市。

大力發展生物藥、化學藥新品種、優質中藥、高性能醫療器械、新型輔料包材和製藥設備,推動重大藥物產業化,加快醫療器械轉型升級,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學診療設備、醫用材料的國際競爭力。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和診療裝備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國產化率大幅提高,實現醫藥工業中高速發展和向中高端邁進,跨入世界製藥強國行列。

政府一直在推動醫療服務市場公立醫院一家獨大的局面,倡導多元辦醫。新的辦醫主體包括民營醫院、個人診所、外資醫院,以及政府購買的醫療服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診所在多元辦醫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值得注意的是這句話,特別有啟發性: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互聯網、健身休閒、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實際上,醫療健康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醫療越來越成為其他產業的一個重要支撐。醫療不僅是疾病的需求,而且應該是所有需求的組成部分之一。

再有一個方面就是新藥和醫療設備,國家的目標是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和診療裝備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國產化率大幅提高,實現醫藥工業中高速發展和向中高端邁進,跨入世界製藥強國行列。

第七篇健全支撐與保障

(略)

第八篇強化組織實施

(略)

這一篇內容其實非常重要,包括醫療改革、人才培養、訊息化建設、法治建設、國際化等多個方面。尤其是前三個領域,更是近年受關注的焦點。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一句話是: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組建醫生集團

這應該是「自由執業」四個字第一次出現在如此高規格的政策文件當中,被正式提出。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在多點執業實行多年之後,國家正式將自由執業提上日程;第二,從文件表述看,今年醫生在醫療機構的簽約服務、組建醫生集團的嘗試,已經受到了非常積極的肯定。在多年準備之後,這最後一步終於要在未來15年這個階段邁出。

(本文經合作夥伴36kr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細讀健康中國2030規劃,掌握迎接16萬億市場的正確姿勢〉。)

延伸閱讀

【矽谷最近瘋什麼】「健康醫療」獲創投青睞,光上週就拿下 1.8 億美元資金
 預計台灣將有8000醫療人員受惠,team+推動行動醫療溝通協作平台
個人化「精準醫療」時代來臨!未來,對抗癌症不再是一場殊死戰
【新創國際擂台 Rise 大賽香港 Live】Health2sync 未來智慧醫療新典範,把糖尿病照護雲端化
在金融界聲勢大漲之後,區塊鏈技術也準備要為醫療領域帶來一番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