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志談 IOT】如何抓住物聯網發展關鍵?首要之務在培育應用方案團隊

23627623541_94f0ec596f_z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物聯網的技術是近來的熱門議題,但在面對物聯網的議題和實際做法時,就連國際級企業都無法保證能完善理解、做好做滿。那要如何抓住發展物聯網的關鍵?從這篇文章中或許能抓到蛛絲馬跡。(責任編輯:張瑋倫)

作者/亞洲物聯網聯盟(AIoTA)秘書長,劉建志

物聯網的推動,應用方案團隊的培育是首要之務。

近來舉世熱烈討論物聯網技術,似乎沒有討論物聯網或大數據就跟不上時代了。總統的經濟政見中最重要的五大創新產業,幾乎每一個都與物聯網有會多或少的關係。最近沸沸揚揚的亞洲矽谷計畫,也扛起台灣投入物聯網的大旗。

發展物聯網,最重要的關鍵是加速物聯網應用的開發。不論是 B2B、B2G 或是 B2C 的使用者,讓他們接受物聯網的前提一定是能貼近他們的應用。

對工廠老闆來說,真正提高生產效率或降低不良率的整合方案才是王;對農夫來說,有個便宜有效的農業物聯網配套可以讓年輕農夫省掉幾十年經驗才能學到的耕種效率才能打動他們的心坎;對於銀髮照護的被照護者或家屬來說,被照護者的健康與安全如何確保,家屬如何隨時得知被照護者的狀態,這才是服務的核心。

然而這樣的的應用方案開發一定是根源於方案開發者真切地了解使用者需求,然後才能運用物聯網科技整合出比許多使用者自己更深刻的解決方案。

可是為何物聯網已經喊了兩三年,許多人已經逐漸了解到單一的硬體裝置無法達成提供複雜的系統性的服務目標,但是多數的異質性用裝置要怎樣組成一個可以廣泛應用,而非專案開發的服務,透過軟體整合數量龐大的裝置才是關鍵

然而為何全世界看得到有規模的物聯網應用仍舊寥寥可數?實則,過去幾年大家在摸索物聯網的真正意涵時,發覺物聯網應用方案中結合產業知識(domain know-how)的軟硬整合實在牽涉到太多的面向,即便是國際級大公司也必須尋求外援。

World Economic Forum 發表的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Report 中提到物聯網推動第一大困難就是 Lack of Interoperability(相互可操作性)and Standard

在過去只有一類裝置的管理,裝置間的通訊標準單一,裝置規格也統一,不存在相互可操作性的問題。舉例來說,大型公司內個人電腦數量龐大,但網管技術早已成熟,我們不曾聽到資訊人員抱怨公司內電腦不容易管理。

然而工廠內的設備幾乎不可能都由同一種功能的機台組成,也很難都從同一個設備供應商採購。現況大部份的機台就算具備自動化功能,相互之間還是透過人工串連。

工業 4.0 提倡的願景則是將廠內所有設備串連,透過每部機台上感測器採集數據,經過分析後將原本看不見(invisible)卻影響生產效率或不良率的因素找出來,舉凡生產狀態、環境因素等等,再搭配維修紀錄與機台績效等數據交叉分析,進一步提高人類對資源的運用效率。

這個遠景說來美好,全球目前尚未出現一個通用標準廣為所有工業設備廠商接受,所以要實現工廠內設備互通互連,甚至交互之間可以協同運作,就必須能夠解決異質性裝置的相互可操作性這個挑戰。

固然國際上有不少標準組織都希望推出一個通行全球的標準,只是正因為有「不少」標準組織都在努力,在這個階段沒有人可以說已經是唯一的標準;不少巨型公司如 GE 或 Siemens 等等則直接以自己為中心,推出物聯網平台,標榜他們的平台上串連了不少硬體裝置,更重要的是他們開發出來的分析軟體在工業領域內非常好用。

因此鼓勵應用方案開發圖隊多多使用。後者的意圖不外是透過自家的物聯網平台包裝自家的獨有標準(proprietary protocol),只要採用這個平台的團隊數量夠多,獨有標準自然而然就成為通用標準。

以台灣的現況,我們缺乏有能力主導國際標準的巨型廠商,所有由台灣主導國際標準的路顯然不在目前考慮之列;至於以一己之力隻手撐天的做法,先不說台灣有沒有這種能量的巨型企業,上述的做法充其量在特定領域稱王,物聯網的應用領域太廣,即便是 GE 或 Siemens 恐怕都很難全面性統治物聯網世界。

台灣想要加入物聯網競賽,這兩條路都不會是適合台灣政府或廠商的做法。ABI Research 今年發佈的一個分析,在物聯網價值鏈(IoT Value Chain)中,Hardware 只佔了 3%,Connectivity 可以獲得 20%,其他 77%歸屬 Value-added Services。

其中相關的軟體服務從 connected device platform、device management、device connectivity、device cloud、application development、system integration、analytics 到 professional service 包含非常多的機會。

台灣想要加入全世界的物聯網競賽,除了繼續賺 3%的 hardware 製造以外,加速培養具備產業知識能力的應用方案團隊(application development 與 system integration 是我們可以切入的。)

111aqq

只是以台灣企業過去過度著重在單一零件或裝置開發,有系統性產業知識的軟體人才有限,如果我們也學歐美大國從頭搞起,非常可能等到物聯網世界成形時我們還一事無成。

因此扶植通用型的專業物聯網平台,由這個平台負責串接支援各種國際通用的通訊協定(protocol)的各項裝置(device)與閘道器(gateway),同時這個平台還負責控制(control)各項裝置與收集(collect)資料,並且具備資料處理系統(data cleaning, data modeling, data warehousing)功能。

簡單的說,這樣的物聯網平台包含了裝置管理(connected device platform、device management、device connectivity and device cloud)與數據分析(data analytics)兩個 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 認為平台層的兩大功能。

如此一來,開發過程中與硬體裝置相關的互通互連與資料蒐集,都可以交給這個通用型物聯網平台負責,有意開發物聯網應用方案的團隊只要專注在確認與設計方案內容解決使用者需求,至於大部分開發團隊都會面臨的共通性硬體端困難都可以外包給這個物聯網平台處理,藉此物聯網應用方案的開發時間可以大幅縮短。

官方想要短期內達成 100 家公司或團隊投入開發物聯網應用,這樣的平台要先建立,否則以一個缺乏開發、維運系統經驗與能力的小國,我們如何能在物聯網先進國家都競相投入的浪潮中彎道超車?

但是即便新加坡以國家之力,都不敢要求在一年半載內開發出管理一億個物聯網裝置的國家級作業系統,我們應該扶植以台灣為主的既有且有商業運轉經驗的通用型平台,才是最切合實際的做法。

此外,如何讓台灣的軟體人才具備產業知識則是另一個亞洲矽谷預算執行時應該補強的地方。以報載科技部長表示將與教育部合作,優先將經費交給與法人合作的大學,這種做法隱含了一個命題,就是這些法人非常熟稔產業技術與知識。

說到嫻熟產業技術,相信各該法人累積多年研究成果,定當頗有可觀之處;然而台灣廠商一向習慣以服務特定品牌的代工模式,不要說廠商自己都不具備品牌經營知識或開發系統的經驗,這些不面向市場負責盈虧的法人能夠掌握。

若說這些法人掌握產業知識或甚至產業需求,而且是最切合使用者的需求,用來指導大學研究資源或培養在校的下一批生力軍,難道教育部與科技部真心相信這個做法有用嗎?

與其把資源做這方面的運用,還不如以吸引國外創投來台灣開設孵化器/加速器來台灣培養物聯網團隊,或提供其他獎勵的方式吸引有產業知識的物聯網團隊來台灣落腳,更能夠在短期內發揮帶動效果。

尤其是國人向來有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慣性,如果能夠招徠一定數量的外國團隊後,因此產生國內人才的磁吸效應將會非常明顯

再者,上述的通用型物聯網平台搭配政府其他措施,必然是另一個吸引外國團隊來台的利器,畢竟所有的創業團度最在乎的是產品問世速度,再好的補助都比不上讓他們的物聯網方案在台灣開發速度較在其他地區快。

有了足夠數量的物聯網開發團隊,再加上其他的發展措施,台灣才有可能真正在這場物聯網競逐上搶得先機。

(本文經原作者亞洲物聯網聯盟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olabimakerspace ,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劉建志談IOT】物聯網真正要智慧化,必須仰賴以「機器學習」為主的分析
【劉建志談IOT】想在物聯網界當BOSS,發展一個能管理所有裝置的平台是關鍵
【劉建志談IOT】物聯網不只是把手機變成遙控器,那樣只是「誤聯網」
【劉建志談 IOT】物聯網年產值 11 兆美元,為何市場殺聲震天至今卻仍未成氣候?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