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常聽到人說不努力工作,以後就買不起房,成家立業什麼的也別肖想,但房價不斷提高,房貸也跟著升高,要付出房貸都很困難了,更不用說要擁有自己的一間房子。
越來越少人揹得起房貸,購屋的意願也就下降,那房子蓋得再多再精緻,又有幾個人擔得起這高房貸、高房價,最後也只會淪為蚊子屋供人觀賞而已吧。(責任編輯:張瑋倫)
高房價是全台灣民眾(扣掉投資客與建商)的痛。房價高不是新聞,房屋交易量降低也是現在進行式。我們好奇的是,這幾年到底有多少民眾貸款買房?以及,平均來說得貸多錢才能買房呢?
根據 2009~2015 年的全國、新北市、台北市資料,我們繪製出這張圖表。
越來越少人揹得起房貸
這七年間,全國每年新增房貸從 27.5 萬筆,減少到 22.3 萬筆。新北市從 8.3 萬筆降至 4.5 萬筆,只剩 54%。台北市最嚴重,從 5 萬筆直接對半,只剩下 2.4 萬筆。
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就是:越來越少人能買房(或在炒房),台北市更是困難。
雙北市在 2009 年時房市相當熱絡,全國的房貸有一半是在台北市與新北市借出的。但到了 2015 年,只剩下全國的 3 成。
一千兩百五十萬房貸
房貸筆數減少的原因就是伴隨高房價的高房貸。
從 2009 年到 2015 年,全國的每筆平均房貸從 460 萬變成 620 萬;新北市從 440 萬漲成 700 萬;台北市最驚人,從 810 萬飆升至 1250 萬,2009 年的背房貸壓力已經夠高了,到了 2015 年竟然還能再增加 1.5 倍。
1250 萬房貸以 2%利率、20 年償還來估算,每個月得繳 6 萬 3 千元的房貸。各位可以自行評估看看揹得揹不起。
最後稍微聊一下我個人對房價的看法。大多數人應該都同意,「錢」是一種「單位」。古代人分工合作、以物易物,用我獵到的山豬換你種好的稻米,每個人專注在自己擅長的工作,讓整個社會過得更好。錢讓以物易物變得更簡單,一切的努力都先轉變為錢,再從錢轉變為其他需要、想要的事物。
投資的本意也是如此。將自己的儲蓄投資給需要的人,讓他們去做有意義的事,間接幫忙整個社會進步,然後分享進步帶來的獲利。建商蓋房子,投資買房,都是對社會有意義、有貢獻的事情。
只是當這樣的貢獻在「錢」這個單位中,被量化成了一般人工作數十年的貢獻。怎麼看都不是一件正常或正確的事。
(本文經原作者數感實驗室授權轉載,並同意 xxxx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數感分析——越來越少的人能負擔得越來越高的房貸)〉。)
延伸閱讀
開放資料新政策》「臺北竊盜地圖」千呼萬喚始出來,房價是不是該跌了
開放資料新玩法!經濟部做「台北市空屋地圖」,發現大稻埕是鬼城?
拉高房價、威脅傳統產業,矽谷竟成美國全民公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