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取代 6 萬名富士康員工,仍是傳統產業一點也不智慧

w6803ljf9bbclgkd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今年5月底,富士康傳來大幅裁員的消息,其引進大量的機器替換6萬名工人,好降低人力成本。不過這種以「機器換人」的方式,真的是我們認為「智慧製造」下的現象嗎?我們對未來有諸多想像,但以機器取代人工,真的會是未來的模樣?(責任編輯:張瑋倫)

國慶期間,一則新聞給假日平添了一絲緊張氣氛: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加速,每年有上萬機器人投入使用,其江蘇崑山工廠已裁減6萬員工。

雖有很多人表示了「失業」的隱憂,但也無法阻擋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朋友圈有不少人評論說,未來已至,這就是智慧製造的時代。

我認為,機器換人確實是製造業的一大趨勢,但卻不是未來製造業的最大特點。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肇始,講的故事就是機器如何換人,昨天的燈火通明、三班倒,今天的黑燈工廠,只不過「換」的規模不同而已。

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大數據的時代本質上是一個智慧時代,因此,我們習慣於把未來的製造稱為「智慧製造」。但我認為,僅僅把「機器換人」等同於「智慧製造」,是一個正在流行的大眾誤解。

機器換人只解決了效率與成本的問題,所沿襲的仍是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傳統思路,只是實現了自動製造,而非智慧製造。

真正的未來製造,或者說智慧製造,一定是可以滿足人類個性化需求的製造。

例如富士康,不管其生產流水線有多先進,取代了多少人工,其製造的 iPhone 仍是萬人同款,這就代表不了未來的製造。

沒數據,換再多機器仍是傳統製造

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已逾200年,商品種類、使用功能極大豐富,要什麼有什麼,看起來,文明成果斐然。但是,人類的需求被真正滿足過嗎?

其實不僅沒有,某種程度上說還後退了!

手工作坊,量身定做,環肥燕瘦,慢工出細活,總有一款適合你,可是工業化時代,就那麼幾個尺碼,就那麼幾套版型,大家都在遷就。

商場買的衣服要麼領口窄一節、要麼袖子長一寸,胖子買件寬鬆衣服、長腳買雙大鞋都是奢望,多少人只能「將就」?

工廠取代手工作坊,帶來了極豐富的工業產品,但卻粗暴地抹平了人與人的差異,傳統製造業無暇顧及個性化的長尾需求。

這是傳統製造業的「原罪」。

機器換人可以提升效率,但無法改變這種固有的結構。如果說這就是智慧製造,也未免太過低級。所以我認為,富士康的機器換人,依然只能歸入傳統製造業的範疇。

要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就必須有個性化的數據。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數據採集、分析,無論高矮胖瘦、四肢長短,都可以照顧到,充分體現了對每一個人的尊重。

例如鞋,世人腳形千千萬萬,合不合腳當然自己知道,如何才能讓製鞋商也知道呢?

佔有充沛的人體數據,是縫製合體衣服的前提。手工作坊的方法是拿張紙臨摹下腳型,而傳統製造業的應對辦法是採集盡可能多的數據,然後根據數據製作一系列版型,將之標準化。

為了收集數據,江蘇無錫一家襯衫生產企業曾在當地菜市場門口立起招牌,僱傭大學生用身高體重測量儀免費為路人測量身體。

這種原始、人工的數據採集方式正被新的技術顛覆。

日本 DreamGP 公司研發了 3D 腳型自動測量儀「CUTE」,用戶從開口部分伸腳進 CUTE,在內部,激光器能15秒內測量一隻腳的3萬個數據點,包括腳長、腳寬、甚至拇指外翻角度等數據。據此,「內底專用切削機」15分鐘就能加工一隻合腳的內底,而以前用石膏模具製作內底,最短也要1週。

除了雙腳,還有 Bra。據說全世界八成女性穿著不合身的 Bra。目前歐美已經出現了多家融合數據收集和 3D 列印技術的企業,嘗試為女性提供「真正」貼身的內衣。

數據收集技術的普及,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讓傳統工業站上了一個更廣闊、更精細、更個性化的空間。

今年上半年,杭州的先臨公司研發了一款能快速採集人體數據的3D掃描儀。這款掃描儀由安裝於暗棚的8台照相機組成。掃描時,身著特製緊身衣的個人站在棚內,「咔嚓」1秒鐘,人體各項數據就被採集了。

半分鐘後,電腦就能解析出20多個數據並上傳至平台。該公司正在和一家西服生產商協商合作,準備在全國各大城市投入5000輛移動掃描卡車,在人流密集的街頭為客戶採集數據,然後推出個性化的訂製西服。

正如人人都有自己的基因,人人都有自己的數據。數據也是細微差別的放大鏡。數據越精細,越能凸顯人與人的細微差別。

2014年,奧巴馬成為第一位接受 3D 掃描和列印的總統,為了收集到準確的數據,有50組 LED 對他打光,保證頭部及上身正面有足夠光照,14 組相機對他拍照。工作人員手持 3D 掃描儀,對他上身到頭部的各個角度進行掃描。根據這些數據製作的奧巴馬上身像栩栩如生,如今存放在美國國家肖像館。

真正能代言「未來」的是個性化製造

這其實是傳統手工作坊的量身定做和現代化生產的一種結合,因為有了自動化生產和數據的聯姻,這種在200多年來長期存在的、效率和個性難以兼顧的矛盾第一次有了解決的可能。

所以,不是換上機器人,就能迎來智慧時代。只要我們的製造業還視眾人為一人,它就還是傳統的製造業,未來的製造將更尊重人的差異性。

個性化製造,才是真正的「未來製造」。相比於機器換人在大工業生產時代的最後絕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人有千萬面,需求千萬種。可以想像,人類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猶如隱藏在海底的冰山,非常巨大,只不過受制於上百年傳統製造的局限,它一直被靜靜地壓抑在海面之下。隨著個性化數據採集的出現,個性化消費的需求將會大規模爆發。

不僅是工業製成品,這些個性化的數據,還將帶來個性化的服務,例如健康服務。

例如,在中國的火車站候車廳,我常看到量身高、稱體重的投幣測量儀,它們有時還幽默地建議用戶「嗨,你該減肥了」。這些測量儀蠻受歡迎,說明人們有了解自己的迫切需求。但是,這些測量儀的數據精度、利度遠遠不夠,價值並不大。

最近,澳大利亞的 3D 掃描儀 mPod,開始進入美國的健身房和商場。用戶只需進入這個看起來像照相亭或更衣室的設備,脫下外套,便可通過紅外傳感器掃描全身,整個過程僅需7秒就可以獲取20萬個數據點。

通過這些數據,人們不僅知道身高、體重,還能計算出脂肪成分、臀部腰部比例等細節數據,高端付費用戶能從 APP 裡看到一個更詳細的身體分析報告,報告中為用戶提供不同的健身、飲食建議。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塗子沛:機器換下富士康6萬員工,依然不是智能製造〉。)

延伸閱讀

【24小時血汗加班爆肝也不怕】為了iPhone 7,富士康用1萬台機器人來趕工
【砍人啦!】富士康正在工廠內部用機器人「消滅」6 萬員工!
富士康用機器人取代工人,中國以人力取勝的「世界工廠」地位不再?
【擺脫代工廠萬年小弟命】蘋果要求台灣供應商降價20%,但富士康說不!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