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創業者思維」環境的台灣,創業者可以怎麼做?

7992368297_26aa5d0378_z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當你看見人事物具備能影響世界的潛力,而你願意尋找人才,並承擔高風險、願意嘗試及犯錯時,你就擁有「創業者思維」。

台灣因為市場、生態鏈的侷限,要先天就能擁有這項思維並不容易,本文就將對創野者思維一概念做解釋,並為台灣本地的創業者、投資人提出可以考慮的思考點,和在台灣創業可以嘗試的做法!(責任編輯:張瑋倫)

6/30 當天,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Matt)受邀到 2016創業小聚年會分享美國的新創趨勢,除了數位時代這篇報導提到的創業者思維,Matt 希望透過心元投資的公司,補充分享美國創業者的思考方式,以及心元資本在不同市場的投資策略。

全面的創業者思維造就了矽谷

心元資本投資的物流創新 Flexport 和航太衛星 Astranis 等皆在團隊只有一兩個人、產品僅有概念規劃的時候,便融資了超過五百萬美元。很大的原因來自於美國環境的「創業者思維」

1-fhnWEFbxjoxfCX7rpTNzrw
譯:「即將上線」,目前網站只有這一頁的 Astranis 🙂

美國的投資人具有「創業者思維」,願意承受高風險。當他們看見巨大影響力的想法與根本性改變世界的潛力時,非常樂意尋找人才和資源幫助新創公司嘗試與犯錯。

美國的創業者也具有創業者思維,而且並非僅有瘋狂的想法或發現市場有機會才創業。他們多為有經驗的團隊,除了在業界打滾過,更曾經做過天使投資人,常常分享資訊、幫助別人、拜訪與觀察類似領域的創辦人,當他們跳出舒適圈創業與融資時,自然能獲得許多人的協助、找到優秀的夥伴。

而在融資之後,美國的創業者往往主動和創投與社群分享資訊,例如近期的成功與失敗經驗、產品進度、需要什麼協助、哪些創投幫了我什麼。當這些創業者描述地愈仔細、愈敢要求投資人協助時,他們就正在和投資人與社群建立長遠的良好關係。而另一方面對矽谷的投資人來說,如果不幫忙團隊以後大概也拿不到好案子了。

最後,美國的業師當然也具有創業者思維,願意分享從零到一、從一到一百的創業經驗。比起世界上任何國家,你在美國更容易透過引薦和大公司的高管搭上線,即使新創團隊還沒有產品,也能找到厲害的業界前輩擔任顧問,有些前輩除了公開支持新創公司以外,甚至也個人參與投資。

除了創業者思維,美國創業者就連產品思維也大不相同

心元資本目前已經在美國投資近五十間公司,除了看見美國創業者的開放、透明文化之外,他們打造產品服務時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以 IoT 舉例來說,心元在美國投資了智慧行李箱 Bluesmart、智慧門鈴 Ring、健康穿戴 Bellabeat 等等。

在與這些團隊開會時,常常花上三、四天討論怎麼服務客戶、留住客戶、核心價值是什麼。等這些討論完後,基於蒐集數據的需求,才決定做一個連網的裝置當做入口,運用數據讓服務更聰明、更了解使用者行為

但亞洲的公司很容易掉入硬體思維而單單考量硬體功能,煩惱怎麼賣給用戶第二個、第三個硬體產品。

除了產品思維之外,心元投資也考量市場的成長空間。我們的網路金融 (fintech) 佈局主要位於中國而不是美國,因為 Matt 認為 fintech 是一個打破傳統的技術,但美國的銀行體系成熟,反觀中國三四線城市沒有銀行,fintech 的應用有很多想像空間和發展。

綜合環境的思維、產品與各地市場,並且從創業者的角度思考早期創業,在美國,Matt 會挑戰能夠徹底改變產業的創新。在中國,Matt 則會選擇因為經濟體改變,例如消費升級 — — 想買海外東西、出國旅遊等等產生的機會

在台灣創業或許可以嘗試的做法

回到台灣,由於先天上的限制,不管是市場、生態鏈的侷限等等,Matt 認為他不會先思考融資這件事。反而想想他最大的樂趣是什麼,願意把他的時間和機會成本全心投入,而且考量能否自己自足。

根據心元資本在全世界投資的經驗,沒有一個地方擁有矽谷的生態資源。

因此,當環境無法讓你嘗試瘋狂的想法時,先找到能夠規模化的商業模式,之後再靠資本市場加速成長是比較實際的策略

更何況現在正當資本市場冷卻之時,許多矽谷的投資機構也開始注重商業模式和資本效益,創業者不妨回過頭來思考,五零、六零年代時的創業並非依靠融資成長,而得仰賴能夠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Matt 再提到,不必一直掛心台灣的市場很小,其實本地有很多垂直領域的機會。創業者一開始透過剛需聚集用戶,接著持續 bootstrap 挖掘更多元、更深層的用戶需求,便有機會擴大市場規模,甚至跨產業地整合,進而有機會成為巨大的公司。

例如心元從最早期便參與投資的設計電商 Pinkoi,創辦人 Peter, Maibelle 與 Mike,看見了台灣深厚的文創底子後,決定在 Pinkoi 的平台上聚集台灣的設計師與產品,從面向本地消費者開始,現在已經走向了全世界,這幾年更朝著亞洲最大的設計產品平台目標前進,讓全球消費者看見亞洲的優秀設計師與優質產品。

1-AScnZ4g6vHCKntFEKOwhwg
Pinkoi 與日本手工職人平台 iichi 展開跨國策略合作,左起:iichi 執行長飯沼健太郎、Pinkoi 創辦人 Peter

另一個例子是瘦身平台 iFit,創辦人 Alice 與 Mingyuan 看見女性健身及運動市場在台灣越來越普及,從內容出發進而成為社交電商,並發展了自己的運動服飾品牌 Fitty,現在更拓展至線下的實體商店。

Matt 曾表示,未來就算車子在天上飛,人們還是需要健身、需要消費,需要購買更多更有品質的商品,從 Pinkoi 和 iFit 的經驗來看,我們不妨思考台灣本地的機會在哪裡,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被解決,而非一味追尋 buzzword 或錯將成功的融資當做里程碑。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10124092278056&set=a.1669511816901.94962.1210515601&type=3[/facebook]
iFit 從內容走到電商,再邁向多家實體商店(上圖自共同創辦人 Mingyuan 臉書嵌入)

不過,如果團隊還是希望到美國發展,Matt 提醒「人際網絡」非常重要。美國的投資圈很仰賴互相介紹公司,如果沒有辦法出現在主流創投的雷達中,並且和他們密切互動,將很難獲得融資。

美國創投基本上不會投資在美國沒有營運的團隊,這也帶出了另一個難題 — — 藉由產品和技術進入新的市場是一回事,有沒有領導能力、是否能夠說服當地的人為你工作更加困難。

Matt 建議創業者們到矽谷時,多多認識一些本地的創業者而非參加比賽。拜訪一些矽谷的大公司、看看企業文化當然不錯,但也要找機會認識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增加自己在圈子內的曝光,除了這些創辦人未來可以替你引薦投資人,產品也會因為曝光後獲得回饋而逐漸優化

最後,除了創業者以外,Matt 希望鼓勵更多投資人、企業和組織一起加入鼓勵新創公司試錯的行列,在不斷嘗試、不怕失敗的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看見更多創新的想法與改變。

(本文經原作者 Cherubic Ventures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缺乏「創業者思維」環境的台灣,創業者可以怎麼做?〉。首圖來源: kleuske ,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創業者乾貨】不要肖想追求完美,創業者該專注「無法規模放大的事」
【創業者常遇到的迷思】開發第一天就要開始做效能優化嗎?
歷任台灣政府都想當軟體業的孫運璿,但他們這些年給創業者的最大幫助是什麼?
創業者如何找對「投資人」?看清楚三種類型投資人,幫助你迅速找對創業貴人
創業者的「火藥庫」:請準備好這八個工具,再前往戰場廝殺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