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在學歷貶值的現代,除了擔心找不到工作外。更需擔心的是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iKala 共同創辦人程世嘉就表示,人工智慧的學習速度遠大於人類,將來想不被機器取代,或許該做的是去注重創意、人文等右腦領域的訓練。(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 iKala 共同創辦人程世嘉
清大推出了「雙博士」學程,希望吸引更多人去念博士班(https://goo.gl/sRtYnl),輿論的普遍反應是啼笑皆非,我的第一個反應也是:「這樣子搞,那以後各大專院校開放民眾自己上網印學歷就好啦!」後來越來越覺得我這樣想還滿合理的,因為下午我就無意間看到 MIT 的教授已經開始跨海開設販賣大數據的課程給台灣人了(https://goo.gl/fKVqKR),上網自己印學歷成為常態看來是遲早的事情。
學歷貶值、教育破碎化已經成為事實,但背後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其實是人類相對於「智慧機器」的價值。
對於人工智慧步步進逼取代大量的人類,一個常見的因應策略是:「人類要不斷往更高深的知識去鑽研,那些是機器還未觸及的領域,人類還有就業機會,也相信這些就業機會會不斷產生。」問題是,有多少人可以採取這樣的策略確保自己的飯碗不被機器拿走?事實是,我們看到機器學習等技術進步得越來越快,幾乎每週我們都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又達成了新里程碑的新聞,現在還未被取代的知識性工作,也在可見的未來幾年就會被機器拿走。
想想看,當你採用這種策略不斷往具更高知識性的領域去走時,需要的是不斷地自我再教育,但人類學習結構性知識的速度,是遠遠不及電腦的,所以我認為這個策略在長期來說是絕對不可行的,這個策略只適用於越來越少的菁英份子,一般的普羅大眾無法走這樣的路線。
所以大家會發現,越來越少的頂尖科學家,創造出越來越大的產值,他們鑽研的知識已經難以被一般大眾理解,而且這些菁英彼此同樣在爭奪越來越少的頂尖知識性工作。MIT 的學者以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來形容人類與智慧機器賽跑的情況,實際上,人類如果採取「往更深更高的知識領域走去」這種策略來因應智慧化和自動化機器,將會是 “race against the human”。
這個笑話應該大家都聽過:「兩個人去森林打獵反被一隻熊追殺,要怎麼樣才能保住小命呢?答案不是跑得比熊快,而是跑得比你朋友快就行了。」
採取「獲取更高深的知識」的策略就像是這個笑話所描述的一樣,是人類彼此之間爭奪越來越少的知識性工作。
轉型重新定位好人類的價值和長處,兩個人分別繞道避開熊追殺你們的路線,才是這場競賽的最好策略。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人文、創作、創意這些屬於右腦的領域在未來將會比理工科系重要許多,這就留待後續分享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程世嘉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於作者臉書 https://goo.gl/i1KqB7。首圖來源:Tax Credits)
延伸閱讀
【你的日常,他的不尋常】台灣大賣場獨有設計,讓英國外媒直呼「大開眼界」
老人太多沒人打工,日本便利店 2025 年全面引入無人收銀系統
是甚麼阻礙了台灣軟體發展的道路?只有一個原因:低薪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台灣人外表像羊、內心像狼,脫離低薪環境就靠此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