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編譯這篇文章】「沒有老闆」的扁平結構有助於打破官僚主義,提升靈活性和員工參與度,並大大釋放人才的創造力,但很少企業能真正實踐零管理又同時避免陷入混亂,還是需要有人讓事情走上正軌,做出行政決定,並監督懶惰蟲。

3669479487_44816b9364_b

圖為網路鞋店Zappos

試想一下,今天你在公司裡,沒有嘮叨的上司,也沒有煩人的主管,每個人地位相同,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那會是怎樣的一幅光景呢?

聽起來有點烏托邦,但這個被譯作「零管理」或「全體共治」的holacracy政策在千禧年後的確引起一陣不小的流行,諸如美國的軟體公司GitHub、遊戲公司Valve以及網路鞋店Zappos都採取了零管理,甚至連Google都曾嘗試過一段時間。支持者相信,「沒有老闆」的扁平結構有助於打破官僚主義,提升靈活性和員工參與度,並大大釋放人才的創造力。

不是每條路都能通往正確方向

凡事有利必有弊,近來的一些趨勢顯示,隨著零管理實施的時間越久,我們似乎越能看見它的不可行。據《彭博科技》(Bloomberg Technology)報導,兩年前的春天,GitHub的創辦人克里斯‧萬斯特拉斯(Chris Wanstrath)把大家聚集起來,宣示一個重大變化:從明天起,每個人都有了老闆。

平心而論,GitHub一開始是以零管理為傲的,他們堅持打破階層觀念,讓員工自由自在去追求任何創新想法,志同道合的人自然會聚集起來,進而成為團隊。然而,2014年的醜聞為GitHub蒙上一層陰影,一位女性開發人員控訴,因為性別歧視和來自首席執行官湯姆‧普雷斯頓–沃納(Tom Preston-Werner)及其妻子的壓力,她被迫去職。此事經內部調查後屬實,普雷斯頓–沃納也為他的種種不當行為付出代價,辭去首席執行官。

事後,萬斯特拉斯在部落格坦承,要創造一個具包容性的工作環境是一大挑戰,並允諾建立新的人力資源政策。

2014年距離GitHub創立的2008年已有六年,零管理政策終究也來到盡頭。就在普雷斯頓–沃納離開的同一個月,萬斯特拉斯便對員工做了上述的宣示,將「經理們」分配到軟體工程部門。「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法,試圖讓GitHub變成一間更好的公司,」產品管理部副總裁Kakul Srivastava告訴《彭博科技》:「但事實是,不是每條路都會帶領我們往正確的方向走。」

GitHub現今的規模已發展到600人,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反而變成做事的阻礙。2012年加入GitHub的胡里奧‧阿瓦洛斯(Julio Avalos)向《彭博科技》表示,普雷斯頓–沃納事件突顯一個重點,即有些問題不能由群眾解決,當同事間有了不舒服的衝突,或者不清楚自己表現如何,他們不知道向誰反映。

還是需要有人讓事情走上正軌

零管理失敗的案例不只有GitHub。拿Zappos來說,執行長謝家華(Tony Hsieh)有很多新穎想法,例如他提供2000美元的立即離職獎金,鼓勵發現工作不合胃口的新人立刻走人,避免其不滿情緒對公司帶來負面影響。2013年,他將公司從「有管理」過渡到了「零管理」,但問題來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該負責什麼。

Zappos資深員工瑞秋‧默奇(Rachael Murch)在回覆《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雜誌的電子郵件是這麼說的:「沒有人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好,關於預算該如何執行沒有答案,也沒有人願意做出任何決定,因為大家不知道是否有權力這樣做,我感覺我在Zappos越來越沒有效率,我不喜歡這樣。」

兩年後,也就是2015年,謝家華讓員工自由決定要留下或離開,15%的人選擇了後者,許多老員工的離去對公司業績造成莫大衝擊,這一激進的零管理實驗以失敗告終,留下一片混亂,Zappos至今仍在掙扎。

或許就像《加拿大商業週刊》(Canadian Business)的文章所說,零管理免去繁文縟節的想法肯定是誘人的,但很少企業能真正實踐零管理又同時避免陷入混亂,還是需要有人讓事情走上正軌,做出行政決定,並監督懶惰蟲,當責任不明確的時候,沒有人偉大到從不會把事情推給別人。

儘管零管理有其弊病,台灣諸多的慣老闆應該好好想想,你們管事管那麼多,壓榨員工不遺餘力,未必要到零管理如此極端,但是否能釋出更多自主空間讓人喘口氣?

 

相關資料來源:

Bloomberg:Why GitHub Finally Abandoned Its Bossless Workplace

Canadian Business:The utopian dream of a “flat hierarchy” is actually a nightmare

The New Public:First, Let’s Get Rid of All the Bosses

(圖片來源:Gloria Bel,CC Licensed,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