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編譯這篇文章】
審查的目的在於限制國民獲取國外資訊的權利,然而掩耳盜鈴,以推廣伊斯蘭教文化為幌子,來強迫改變他人自由意志的做法決不是正確的,反而是像螃蟹一般,橫行霸道。網路威脅也好,「不道德」罪名也罷,審查永遠是伊朗政府的悲歌,是其統治下終究无法掙脫的枷鎖。
在科技發達的当下,互聯網毫無疑問扮演著重要角色,幾乎與我們日常生活每一方面息息相關,它不只讓信息傳播無遠弗屆,也徹底改革人與人的溝通方式。然而,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我們不得不提防這種模式中的潛在危險。最近,伊朗建立「國家資訊網路」系統,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 內聯網讓伊朗變得更加孤立
新聞網站《跨時》(Quartz)指出,早在11年前,伊朗政府就宣布了將建立「國家資訊網路」(National Network of Data)系統的計劃,今年8月28日,該計劃的第一階段終於完成。伊朗還承諾將於2017年2月和3月,分別完成這個計劃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
乍看之下,伊朗政府好像是在鼓勵全民自由使用國內的網路資源,但其背後隱藏的真相,則是不遺餘力地對網路實行監控,從某種意義來說,國內網民無法自由使用全球互聯網。根據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調查,這個中東國家在互聯網使用權、內容限制和違反用戶權限等方面,幾乎墊底。在跟世界全球互聯網切割之後,它將變得更孤立。
儘管伊朗政府聲稱,這個內聯網具備「快速、穩定、安全和低成本」四大優點,但這個由國家所監控的網路系統,並沒有賦予國民暢遊世界網路的權利,也就是說,伊朗國民只能瀏覽本國網站,如果需要連接到國外媒體,還需要得到政府機關頒發的特殊許可證,此舉被視為伊朗政府在網路資源和審查制度層面,和國民樂此不疲地玩著貓捉老鼠的遊戲。
- 在伊朗,審查如「機場安檢」般平常和必要
網路審查和監控的歷史對伊朗來說,由來已久。因此,此次建立的「國家資訊網路」系統,嚴格控管媒體和網路也不足為奇。在這個系統的運作下,伊朗國民只能使用經政府許可的郵箱、搜索引擎和瀏覽器等,從而大大增加了政府對國內網民監控的力度。
不僅如此,早在推出內聯網之前,伊朗政府也對網路內容進行了嚴格的審查,如對色情網站、藝術、新聞及其他網站進行「大掃蕩」,還對約500個流行網站進行了清洗和封殺。
根據2014年倫敦一家數位媒體Small Media調查,像Google和Yahoo等國外網站,將可在「國家資訊網路」系統中使用。這對於伊朗國民來說,真是件可喜可賀的事,但我們可不要高興得太早,「國家資訊網路」系統不確定能否連接到更多的國外網站,就目前而言,像Facebook和Twitter就禁止使用。
儘管有人為了連接到更多的外國網站,而利用虛擬私有網路(VPN)翻牆,但一旦被發現,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最近,這個保守的國家已摧毀了超過500個Whatapp、Telegram和Instagram賬戶,進而把他們扣上「不道德」的罪名。再舉一例,今年5月,8名Instagram用戶因在照片中未戴上頭巾,而遭逮捕。
- 網路威脅為名 審查和監控為實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伊朗政府聲稱,創建獨立內聯網的目的,是為了推廣伊斯蘭教文化,同時提高公眾的數位意識。伊朗通訊及資料科技部長Mahmoud Vaezi還補充,「國家資訊網路」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更便捷地對抗網路威脅。
當地媒體還聲稱,國民的隱私權將會受到尊重,但英國運動人權組織Article 19,一語道破了背後的陰謀:「伊朗的國家網絡計畫是為了政府能進一步監控、孤立人民和箝制資訊而鋪路。它嚴重地將伊朗國民隔絕於網絡世界之外,限制國民取得資訊的權力,以及打壓國民的集體行動和公開反抗的訴求」。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也指出,儘管官方否認,但批評人士認為,「國家資訊網路」的終極目的,在於嚴格掌控國民的網路使用權限。
審查的目的在於限制國民獲取國外資訊的權利,然而掩耳盜鈴,以推廣伊斯蘭教文化為幌子,來強迫改變他人自由意志的做法決不是正確的,反而是像螃蟹一般,橫行霸道。網路威脅也好,「不道德」罪名也罷,審查永遠是伊朗政府的悲歌,是其統治下終究无法掙脫的枷鎖。
相關資料來源:
BBC:Iran rolls out domestic internet
Quarts: Iran is giving its citizens fast internet, but cutting them off from the rest of the online world
The New York Times: Iran Inaugurates Its Homegrown National Network of Data
(圖片來源:Roberto Costantini,CC Licensed,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