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吸引國外人才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不難,法規開放絕對是一個重要關鍵。來看看台灣去年大推的創業家簽證,說好要一年送出兩千張,結果連自己訂的KPI一半都不到。其中問題出在哪?台灣政府在人才政策的規劃上雖然有做,但目前仍然沒有做到完美,或許可以多參考各國例子。(責任編輯鄒昀倢)
美國新一屆民選總統,如無意外將在共和黨參選人唐納德·川普和他的民主黨對手希拉蕊·克林頓之間角逐誕生。我們沒有任何政治傾向,但不得不說,儘管希拉蕊·克林頓在擔任國務卿期間沒什麼值得讚美的外交記錄,她還是比川普更懂得怎樣討好外國人。
最近,克林頓在她的官方網站上宣布了一項與科教和就業有關的施政綱領「Hillary Clinton’s 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其中十分亮眼的一條:將給留學生和海外創業者發放更多的綠卡和「創業公司」簽證!
具體來說,這項施政綱領決定,那些在攻讀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matics,簡稱STEM)有關領域的留學生,只要在美國獲得了碩士或博士學位,就能申請綠卡。
「綠卡」是美國永久居民卡的別稱,賦予持卡的留學生有條件地在美國居住以及合法工作的權利——簡而言之等於移民成功,只是沒有某些特定的公民權利。
對於創業者來說,克林頓的這項綱領也是個絕佳的好消息:海外的優秀創業者將可以申請新的「創業公司」簽證(Start-up visas),讓這些創業者能夠更方便地在美國設立辦公室、招聘員工和開展業務。當然,這一條款也是基於在美國本土創造就業而考慮的。
作為一名創業公司的員工,我個人是以記者身份申請媒體簽證(I)來的美國。我認識的一些旅居美國的創業者則是用商務簽(B1-2)或者跨國公司經理簽證(L-1A),前者的有效時間較短,通常三個月到半年不等,後者有效時間長達數年,但規則十分複雜,要求必須是本國公司外派的方式前往美國。
克林頓的官網指出,要申請這個「創業簽證」之前,創業者首先要獲得美國投資者的投資承諾。另外,如果創造的就業崗位數量和業績指標達到標準,那麼創業者還能進一步申請綠卡(見下圖)。
按照美國的政治規則,希拉蕊有機會實施這些政治綱領的前提,必須是民主黨在總統大選中獲勝,以及自己提交的政令草案通過美國參眾兩院的投票。目前來看,這份施政綱領沒有任何的法律效力,更何況目前美國大選階段的民調顯示克林頓的支持度不如川普高——但就這屆大選的吵鬧程度來說,沒人知道最後的結果會怎樣。
無論如何,美國一直以來都是以對移民敞開大門的形象示人,特別是科技行業,大量優秀的矽谷科技公司,包括Google、英特爾等在內均由一代或二代移民創立,海外創業者對美國國內就業帶來的積極作用有目共睹。另外,隨著中國、印度和韓國等國家的教育水平發展,以及全球化分工規則的細微調整,美國科技行業對來自這些國家的海外技術人才需求逐漸攀升,在科技公司中工作的海外移民技術人士越來越多,到了畢業季矽谷大型科技公司跟留學生簽約通常是一個班全部簽走。
現在,克林頓的這項施政綱領,可算是抓住了科技行業的「剛性需求」。就在前不久,一封來自矽谷科技界,一百多名科技公司創始人或負責人聯名的公開信向川普發出了挑戰,表達了對他施政綱領的不滿。後者以誇張的演說和看上去欠缺思考的政見著名,曾經發表過「要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造一堵牆」、「驅逐所有穆斯林移民」的觀點。
話說回來,美國可能真的需要這樣一個能夠吸引理工科技人才和優秀創業者的環境。就拿中國和印度來說: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再加上政府的「雙創」政策,一度給創業者和留學理工科技人才產生非常大的吸引力;印度則有著成為下一個中國的潛力,移動互聯網正高速普及,政府推出「印度製造」政策也提振了本國工業和就業的發展,班加羅爾、欽奈和孟買等地科技創業的勢頭已經興起。
除了市場潛力大之外,中國、印度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消費水平都比美國更適合人居。美國的確是世界上絕大多數技術進步和顛覆式創新所誕生的地方,但如果這個傳統想要保持下去,需要對人才,特別是外籍人才展現出更大的誘惑才行。
(本文經合作夥伴Pingwest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在美國創業,就可以拿美國綠卡?希拉里說若她當選就能這麼幹〉。)
台灣該如何跟上世界的腳步?避免被淘汰?
從矽谷回來的專家,有他們的想法,還有心得。
一步一步告訴你該怎麼做,詳細資訊請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