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Uber 事件沸沸揚揚,在 Uber 這方,代表著新創與共享精神;在計程車這方,則緊咬著 Uber 沒繳稅、違反法規以及相關的保險問題。
其實台灣說小,人口也有 2,300 萬,並不算少數。可以嘗試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所提出的意見:「是否可以試著進行「國內封測」,讓所有科技的創新、網際網路的新模式、金融科技的新突破,都能在台灣做實驗,進行市場測試。徹底把台灣因政府固步自封所造成的數位落後,一股腦給追回來。」
不過他也說了:「要政府不向中間既得利益者低頭,好難。」
而這篇文章,則是取自 Uber CEO 的 TED 演講,演講中提到 Uber 的理念與想做到的願景,還有 Uber 的前世,jitney。滿有趣的,不過對法規這部分並沒有多加著墨。最後,Uber CEO 要看稿有點掉漆啦。
(責任編輯:Matthew Chen)
今天早上,我想來談談人類交通工具的未來,我們如何透過共乘來減少車量,並解決塞車、污染、和停車問題,以及我們如何利用我們口袋裡的科技來辦到這件事。
是的,我指的就是智慧型手機 …… 並不是無人駕駛車。
首先我們要先回溯到一百年前,因為早在 Uber 出現前就已經有 Uber 了,而它當時若生存下去,未來交通或許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
讓我向各位介紹 jitney(小公共汽車),它源自於 1914 年,一位名叫 LP Draper 的發明。這名來自洛杉磯的汽車業務靈機一動,他當時在洛杉磯的市區徘徊,看到電車的乘客大排長龍等著要被載到目的地。
他想:「我何不在我的車上放個告示招攬乘客,而且只要五塊錢」,當時五塊錢的俗稱正是 jitney,而瞄準乘客不僅限洛杉磯,而是整個國家。
就在一年內,1915 年,西雅圖的乘載數是每日 50,000;堪薩斯州的乘載數是每日 45,000;而洛杉磯則是每日150,000。
給大家一點概念 Uber 在洛杉磯的乘載數是每日 157,000,這是今天的數字,也就是一百年後的今天。
圖中這些人被稱為電車男孩,電車當時壟斷交通市場,因此對小公共汽車的崛起相當不滿。他們開始動作,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爭取交通條例阻礙小公共汽車的發展。所以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規則條例,像是昂貴的駕照,或是在一些城市中,如果你是小公共汽車的駕駛,被規定要一天在車內 16 小時以上。也有其他城市會規定一台公共汽車中必須有兩位駕駛。
其中最有趣的條例是每一輛小公共汽車都要必須在車內裝置後座燈,來杜絕當時男女交歡的新風氣。
沒錯。所以接下來呢?一年之內規則條例快速發展,而小公共汽車的企劃,在 1919年就被規定完全消失了。
- 汽車的公共成本大到難以想像
真的很不幸。因為當你無法共享一台車時,你就必須擁有一台車。也因此車主的人數猛然上漲。不意外的在 2007 年,所有的美國人不論男女老幼,都平均擁有一台車。
而且這個現象蔓延到全球,2011 年的中國,汽車業務的人數就高於美國。現在,這些私人擁有權造成了公共成本。
在美國,我們一年浪費 70 億小時的時間呆坐在車陣中。同樣的,相當於 1,600 億美元的生產力,就這樣被塞車消磨掉了。而 1/5 的二氧化碳空氣污染更是被塞車中的汽車排放到空氣之中
現在,以上只是問題的 4%。
因為如果你擁有一台車,代表你的車有 96% 的時間都是閒置的,卻要用上我們土地的 30% 的平面空間來想辦法擱置這一大塊鋼鐵。我們甚至蓋了高樓停車場,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世界。
很多城市也被「大眾運輸」的問題困擾多年,甚至是像紐約,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全球大眾運輸系統最完善的城市之一,都還有兩百五十萬輛車每天都在通勤。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眾運輸無法挨家挨戶的載客。
在舊金山,也就是我的居住地,這個情況更糟。2010 年 Uber 剛起步時,當時我的構想純粹是:讓乘車只有一鍵之遙。
並非什麼雄心壯志,但你卻發現很多人,都想要按一個按鈕後就可以乘車。也讓我們開始發現,有很多重複的路線,我們看到很多人擁有相同的目的地,所以我們開始思考,該如何讓兩趟相同的路線合而為一。
因為如果我們辦得到,那乘車將會更便宜等於是半價,而且當然爾,你的城市會有更多的人但更少的車子。
所以關鍵的問題是:這樣行得通嗎?乘車是否可以更便宜?便宜到足以讓人願意與他人共乘?
幸運地,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在舊金山,uberPOOL 之前,大家愛把車開到哪就開到哪,上途中顏色越鮮豔的地方代表車子越多,但當我們推出 uberPOOL 後,我們可以看到顏色鮮豔的部分減少了,表示大家同樣在城市中移動但更少車流量了,車流量減少代表 uberPOOL 是成功的。
因此,八個月後我們在洛杉磯,省下 790 萬哩路並且減少空氣中 1,400 公噸的二氧化碳污染。
但我最喜歡的部份是另一項數據。
記得,我來自洛杉磯,我花了好多年坐在車上思考「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最開心的是在八個月後,我們帶動了 100,000 位新人加入。現在,在中國所有的事情都是大量的,我們 uberPOOL 在中國已經達到每月 1,500 萬乘車數也就是一天 500,000 萬,我們見證了這樣的成長。
而洛杉磯的成長抑是有目共睹,但我和我的團隊我們不會說「嘿,現在每週有 100,000 人參與 uberPOOL …… 我們完成目標了。」
而是說「我們接下來要如何達到 100 萬?」
以中國來說,這數字甚至會成長為好幾百萬,所以 uberPOOL 對城市共乘來說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 不只市區,Uber 也打算解決郊區車輛問題
那郊區呢?這是我在洛杉磯長大的巷弄這裡是郊區,是加州的北嶺。看看這排信箱,它們看起來永無止盡。每天早上固定的時間,車子會從車庫中駛出,幾乎都是一人開一台車。大家趕著上班開著車要去公司。
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讓這些通勤的車,我這裡指的車子是成千上百萬台車,我們要如何把通勤的車變成共乘的車?
為此,我們最近推出了 uberCOMMUTE,你早上起床準備上班,泡了杯咖啡,準備開車出門時點開 Uber 的應用程式,你就成為了 Uber 司機。而我們會替你配一位鄰居乘客一起上班。
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現在被法規侷限了。
- 美國政府的限制法規
一英里 0.54 元。
這是什麼?這是美國政府制定一輛車開駛一英里的成本價,你可以在美國載任何人到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並收取一英里少於 0.54 塊的費用。但是如果你一英里收 0.60 塊,你就犯法了。
但,要是一英里收 0.60 塊錢可以讓洛杉磯多五十萬人共乘。
然後要是一英里收 0.60塊錢可以讓美國多 5,000 萬共乘,那我們當然勢在必行。這帶我們回到過去小公共汽車的教訓,如果 1915 年這玩意兒順利發展,要是當時法規沒有局限它的發展,我們今天的城市會有何不同?
公園是否將會取代停車場?
雖然我們已失去一次機會,但科技再度給我們另一個機會,我跟所有人一樣引頸期盼無人駕駛車,但我們真的要再空等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來讓更好的城市成真嗎?
今天,只要靠我們口袋裡的科技以及一點智慧規範我們就能把所有的車變成共乘車,我們今天就能開始改變城市。
謝謝大家,謝謝。
(本文經合作夥伴 VoiceTube 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TED】Uber CEO 帶你了解 Uber 是如何運作的!。首圖來源:Youtube, CC Licensed)
──
- 延伸閱讀
【交通部還在殺豬公】英日中為「自動駕駛」修法,台灣連要用哪條法都沒想法
【不懂如何管理說違法就好了】交通部逼撤照,一個月後 Uber 將被趕出台灣?
【台獨產業是王道】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台灣產業要獨立,經濟上必須脫離中國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