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志談 IOT】物聯網年產值 11 兆美元,為何市場殺聲震天至今卻仍未成氣候?

Screen Shot 2016-06-27 at 12.16.55 PM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2025年,麥肯錫預測物聯網產業每年產值到達11兆1千億美元,但到目前為止沒人說得準物聯網在做什麼,也無法確切掌握商機在哪,總歸一句話「未成氣候」。

亞洲物聯網聯盟是一個專門聯合台灣,乃至於全亞洲的上中下游廠商建構產業鏈,以打團體戰的方式,推銷台灣物聯網智慧解決方案,協助本土廠商拓展智慧走向國際。亞洲物聯網聯盟秘書長劉建志提出以下幾點意見,為台灣物聯網發展提出發展建議。(By責任編輯鄒昀倢)

現代社會資訊流通快速,「物聯網」、「大數據」等名詞許多人都朗朗上口。

但就像網路上盛傳的名言,人人都知道,每個人都想做但不得其門而入,可是又很擔心別人大有斬獲,所以都號稱自己正在做。這段名言不只適用在大數據,如果將主詞換成物聯網,相信心有戚戚焉的朋友也不在少數。

為什麼物聯網這個名詞這麼有魔力,因為各家研究機構都大膽預言物聯網未來產值驚人。舉例來說,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nalysis 2015年發表報告,預測2025年物聯網產業每年產業產值最高可能達到 11 兆 1 千億美元。這個數字有多大呢?以公認的台灣之光台積電營收做個比較,即便以台積電在全球的輝煌成就,2015年營收達新台幣8,434.97億,換算起來仍尚未超過300億美金。也就是說即便台積電的營收全部來自物聯網,也僅佔總產值的不到0.3%。因此,全球的企業,不論規模大小,都虎視眈眈冀望在這個產業佔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台灣產業請預備衝擊,未來有 70% 的工作都會被物聯網顛覆

只是各路英雄逐鹿中原已經幾年了,雖然不時聽到台灣個別硬體廠商宣布跨入物聯網,股市甚至出現所謂「物聯網概念股」,也有公司因此股價翻了兩、三倍,至今卻仍未聽聞物聯網已經成為任何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而且這個現象不止發生在台灣,國際上也是如此,甚至不少人據此開始宣稱物聯網只是一個假議題。探究物聯網尚未爆發的原因,應該先從幾個物聯網特性談起:

  • 物聯網不是肇因於特定軟體或硬體科技的突破性發展

與人類發現矽的特性,發明電晶體,從而帶動了電子工業與電腦產業,繼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或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食、衣、住、行不同。物聯網的應用多築基在既有的通訊科技、軟體發展上,它的出現更多是因為互聯網過去著重在「人」的溝通與互連,當通訊電信基礎建設使得頻寬進一步提升,我們開始有餘裕轉向「物」與「物」的溝通與互連。

還有就是雲計算產業的蓬勃發展,讓物聯網發展所需的龐大數據收集與計算有更好的基礎設施,讓過去行之有年的數據分析不管是針對結構化或非結構化資料計算分析能力大幅提升。簡單來說,物聯網是許多現有的軟、硬體科技發展到一定高度後的集合應用。這個特性與過去因為特定科技的進展可以透過專利築起高牆保護迥然不同,所以過去科技廠商擅長的透過技術投資、累積智慧財產權,從而領先對手的策略模式,在新的領域裡不再適用。

  • 物聯網是個破碎的市場概念

台灣過去在電子業蓬勃發展的時代,靠著對電子科技的大量投入與優異的管理技術,又因為不管是PC、Notebook、手機等產品的需求量均巨大無比,所以我們大量生產物美價廉產品的專長恰恰可以獲得展現,所以造就了一代的輝煌。然而物聯網雖然將適用在許多產業,但從硬體裝置製造的角度來看,其最基礎構件多是sensor、gateway,從產值來看遠遠比不上PC、Notebook或手機;從市場應用端來看,推向需求端時通常會以系統或應用方案(solution)的方式交付,客製化程度與過去消費性電子的一支iPhone賣遍全世界相比高了許多。

所以,台灣廠商為大的需求市場大量生產,獲取微利的競爭優勢在物聯網這個領域很難套用。

  • 物聯網的本質是軟體與服務

物聯網的edge tier雖然仍然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硬體:sensor、gateway、結合這些裝置的設備(equipment)等等,但如前所述,這些硬體裝置並沒有革命性突破,所以真正讓這些裝置發揮加值效果,還是因為物聯網平台(device management/data analytics/prediction analytics, DM/DA/PA)以及為了特定服務目的開發的應用軟體(application)以及讓service provider管理這些應用的business domain軟體(類似現有的ERP)。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智慧型手機如果是物聯網生態圈裡面的edge tier,物聯網平台比較接近OS,而應用軟體就比較像是App Store或Google Play裡面的數以百萬計的app。因為有這些app,你我才值得花高價買一支智慧手機使用。同樣的,物聯網的應用軟體開發以及因此帶來的便利服務與否,決定了企業或消費者是否願意掏錢投資在物聯網應用方案及搭配的硬體裝置。

  • 物聯網需要垂直的產業知識

物聯網既然是服務導向,自然必須向被服務的產業積極靠攏。正如同一個好的遊戲玩家最了解其他玩家的需求與使用心態,一個好的遊戲開發商往往不是自己就是玩家,就是早期就邀請玩家參與開發。物聯網應用方案(solution)的開發,必須深度結合目標產業的專業知識,開發出來的應用方案才能切中要害,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或滿足客戶的需求。

因此,與過去的經營型態相比,晶片設計公司只要專心讓晶片效能做到極致、手機只要硬體功能酷炫、運算速度快又流暢,自然就能無往不利的型態相比,國內廠商如果想要轉型投入物聯網開發應用方案,不能只是專注在自己的本業知識,還必須跨出舒適圈,學習掌握通訊相關技術的應用以及目標產業的domain knowledge。

  • 物聯網需要跨產業協作

因為物聯網裏面包含了「網」,將物連結在一起的通訊技術與物聯網平台就是基本的配備;為了服務特定產業的客戶,找到合適的裝置或設備並將之整合,也是基本元素。如果是硬體廠商尋求轉型,找到適合自家裝置或設備發揮的使用場景(user scenario),必定要結合有垂直產業知識的夥伴,甚至找到願意採用相關方案的service provider也是能否實際獲利的關鍵。

凡此種種都與個別科技公司過去的管理架構或經營專長大不相同,也實際的影響到了真正有市場價值的物聯網應用方案的開發時程,因此導致目前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狀況。要解決上述的物聯網開發難題,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 納入與其他夥伴協作的基因 

正如上面的分析顯示,物聯網應用方案的開發需要不少的軟硬體夥伴一起合作。即便是打算堅守硬體裝置開發的廠商,都必須積極尋求其他產業的知識結合。舉例來說,農業物聯網需要的感測器大大異於工業用感測器,即便是同樣的環境監控目的,因為適用的場域不同,生物的特性與工廠內的無機物特性必然差別甚大,勉強使用工業用感測器往往有成本或效能上的問題。

更別說筆者已經看到一些有遠見的廠商,已經主動的設定使用場景,從而在既有的產品中加入不少額外的功能,一旦搭配使用的設備或應用方案啟動時,自然而然這些裝置或設備就具備在物聯網架構下提供特定服務的能力。簡而言之,有志於物聯網的廠商從現在開始就應該開始調整組織,改變過去的運作思維,主動在內部創造跨產業合作的環境。

  • 找合適的協作平台協助

個別廠商雖然希望投入物聯網產業,隔行如隔山卻是一個惱人的限制。規模較大、資源較多的公司固然可以多方索求,找尋合適的合作夥伴,但實際執行上是否是最有效的運作方式,實在有待商榷。國際上目前有許多的物聯網組織,除了一類是為了標準制定而聚在一起,還有一類則是為了在同一個平台上討論可能的應用領域、找尋適當的合作夥伴。筆者成立的物聯網組織也是為了相同目的,便利有志於物聯網產業的各國廠商相聚討論交流,拓展廠商的視野,加速找到合適的應用產業或使用場景。

  • 與適當的物聯網平台分工合作

物聯網可以應用的產業千續萬端,個別公司能夠深刻投入的產業有限,除了優異的戰略眼光選定規模較大的產業優先投入外,搭配一個通用性高(或者說interoperability高)、具備連接大量裝置與處理巨量資料能力的物聯網平台(DM/DA/PA),可以有效節省物聯網廠商的研發資源,專注在開發搭配使用場景的硬體裝置。

而且這樣物聯網平台,還具有串聯複數以上應用軟體的能力,同時支持更多的應用服務,無形間讓裝置廠商的產品通用性跟著提高。反之,應用軟體的開發團隊也會因為採用同樣的物聯網平台,有機會讓不同的應用軟體之間互動,不但相互之間數據可以流通運用,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也可以在單一平台上操作使用不同的物聯網應用,不至於發生煙囪效應(chimney effect),大幅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專業的DA/PA平台更是一般硬體廠商不需要重複投資的領域,蓋以這部分的核心能力通常可以獨立於硬體裝置或應用服務軟體以外,讓更專注投入的廠商用心將數據處理(存、管、用)做得更精緻有效率。

  • 找到先期的試驗場域

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目前仍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個別廠商推出壓倒性應用方案的情形尚未出現,因此加速投入開發適切物聯網應用方案,及早問世搶佔市場口碑有極大的商業價值。然而,個別的使用場景定義及方案的使用經驗累積,都需要產業夥伴的配合,提供試驗場域供開發團隊著手於方案開發與改進。

所以筆者日前才以其他文章支持新政府在亞洲矽谷 ,以更簡便的行政手續,提供相關團隊試驗場域,加速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當然,不同的產業需要的場域不同,例如農業物聯網需要的場域就不見得能在亞洲矽谷落地。不過,試驗場域仍舊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推動因素。

(本文經專欄作者劉建志授權刊登,並同意由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什麼物聯網殺聲震天,至今卻仍未成氣候?。)

mixer_Inudstry4_0712_600 x100

製造轉型第一步,了解什麼是工業 4.0!

TechOrange 邀請鑽研領域多年的研華科技創辦人、成大生產力最佳化實驗助理教授,還有一位神秘嘉賓,一齊來為你講解工業 4.0 全球趨勢,以及實務面探討與後端資料搜集。

一次抓住最適合智慧策略,快來報名活動吧!

[kktix]https://kktix.com/tickets_widget?slug=mixer-industry4[/kktix]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