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業家最缺乏教育:失敗不可恥,抗拒改變才該羞愧

責任編輯:鄒昀倢

《TO》導讀:「失敗」其實是創業道路上最難能可貴的禮物,因為在創業公司中,沒有產品都是百分百確認完成之後才推出的。矽谷創業者推崇的是「「最低可行產品」〈MVP,Mininum Viable Product〉」,讓產品快速試錯、迭代。但是在台灣,還是能看到許多創業者堅持「好學生心態」,要把產品做到最好才推出,卻往往失去市場先機,更忘記要直接面向使用者取得回饋。這其實與台灣社會普遍害怕障礙、失敗的文化心態有關。

但是在天下雜誌出版社的《障礙就是道路》一書中,反而告訴我們「失敗才能開創新局」、「失敗不需感到羞恥」,或許這也是台灣創業家必須積極培養的心態。以下節錄自《障礙就是道路》內文

反覆嘗試:從最低可行性商品開始,貼近真實的市場

什麼是失敗?不過是一種教育,不過是到達更好境地的第一步。—— 美國廢奴運動倡議者溫德爾·菲力普(Wendell Phillips)

在矽谷,創業公司不會以精鍊、完成度高的企業形式開始,他們會發表「最低可行產品」〈MVP,Mininum Viable Product〉, 也就是只有一、兩種重要功能、能夠反應核心概念的基本款產品。關鍵是要立刻看見消費者的反應。如果反應不佳,這個失敗成本也低,且只是一時的,這能避免公司製造或投資在消費者不想要的產品上。工程師現在喜歡這麼諷刺:「失敗是一種功能」〈Failure is aFeature〉

但是,這不是笑話,如果你正在努力改進、學習或嘗試新事物,失敗真的是一項資產。它幾乎是所有成功的先決條件。錯誤和改變方向沒有什麼好羞愧的,每一次發生這種事,我們就擁有新的選項。問題反而變成了機會。

經營事業的老舊方法是從調查研究預測消費者喜歡什麼,然後在實驗室製造出那些產品,這完全與消費者的反饋隔離、絕緣,而且反映出一種害怕失敗的脆弱心態。如果那高規格製造的產品在發表當天就反應不佳,一切的努力就白費了。如果它成功了,也沒有人真的知道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反之,MVP 模式能夠擁抱失敗與反饋產品會藉著失敗變得更強,丟棄不管用、消費者不感興趣的功能,然後將開發者的有限資源集中在改善管用的功能上。

  • 失敗有助於開創新局

在當今的世界裡,我們對自己下功夫的程度、對自己負責的程度愈來愈深,因為將自己視為創業公司亦不無道理,一個一人的創業公司。那表示必須改變自己與失敗的關係,那表示反覆嘗試、失敗,然後改進。我們一試再試的能力,與容忍失敗的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通往成功行動的路上,我們都會失敗,也許還會失敗很多次,但是沒有關係,那可能是件好事。行動與失敗是一體的兩面,缺少任何一個,另一個就不會出現,而打破這種連結的就在人們停止行動的時候,因為他們錯待了失敗。

當失敗真的來臨,請問問自己:是哪裡出錯了? 有什麼能改進的地方? 我錯失了什麼呢?這能幫助你發現另一種方式去完成事情,而且經常是比我們剛開始的方式要好上許多。失敗將你逼至一個角落,讓你不得不另謀出路,它是突破的來源。

這就是為什麼偉大的成功故事經常發生在慘敗之後,因為故事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