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導讀》:創業家是時候把那些浮誇的辭藻給丟掉了,當你面泛紅光,站在台上口沫橫飛,說著自己的產品又要顛覆什麼領域的時候,你是否留意過台下投資人流露出來狐疑的目光?本文作者 Jon Westenberg 是一名資深投資人 ,他透過一篇篇幅很短的文章告訴創業者最好不要幹什麼事,以及應該把自己的關注焦點放在何處。
首先聲明:你完全沒必要遵循什麼固定的套路,流程,使用一些別人用到爛的詞來形容你的新創公司。
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往往會跳脫出固有的思維框架。這也許聽起來是泛泛之談,但卻是我從業這麼多年以來最為真切、深刻的感受。無數的新創公司創辦人找上門來,要麼是想爭取我的投資,要麼是想讓我寫寫他們這家公司,又或者是讓我給他們一些創業的指引和建議,但是讓我失望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是在千篇一律的介紹他們的新創公司,似乎每一個人都是在套用「某某領域的 Uber」,我看到有人這麼說頭都大了!
選擇穩定妥當的套路,陳舊的說辭,千篇一律的形容,來描述自己的新創公司,這固然讓你覺得安全和舒服,但是卻也傳遞出這樣一條重要訊息(也許這條訊息被你刻意地忽視過去):嘿,投資人,我跟其他人沒啥不一樣的。
這種現象已經不僅僅是體現在某些主打「Uber 模式」的商業模型上,一些大規模融資,一些有可能被收購的機會出現時,創辦人也在遵循這樣的套路,比如「物聯網」領域,「區塊鏈」領域,「比特幣」和「人工智慧」領域。
我想,這些創業者之所以都選擇這種方式,其深層原因還不是出於他們懶惰懈怠,而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投資人最關心的三個基本層面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樣去做?」。作為創業者,你必須以最清晰的思路,簡潔,流暢的語言,給這三個問題以三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你應該知道你自己開發的東西是什麼,用你自己的話來形容它。如果這是一輛性能更好的電動車,又或者是別出心裁的遊戲,這都不錯,但是小心措辭,力圖簡潔,沒有誇誇其談的成分,也沒有那些時髦話。如果你以極簡設計開發了一款文字處理軟體,請不要稱它為「一款免除任何注意力干擾分散的創意型工作環境」……
同時,你還需要解釋這個產品是怎麼開發而來的?你採取的方法、產品研發思路是怎樣的?你現在開發到哪個階段了?在研發方面,你是否已經投入了自己的一部分錢進來?
最後是更加重要的問題: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你是否在開發產品之前就進行了測試?你是否做過調查研究?你是否確信這裡存在著一個市場?如果存在,這個市場的規模有多大?這個市場中的目標人群有著怎樣的特點?你所開發的產品是否解決了一個迫切的,重大的,人們長時間都在忍受的問題?你的產品比競爭對手的好在哪裡?這種優勢是否足夠大?
當然,上面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是能輕鬆回答出來的。但是這就是創業者需要克服的難題。
如果你做到了這一切,就會引起大家對你的興趣,你將對自己的創業之路有著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把握。
但是就我目前所接觸的很多創業者來說,其中大部分人對這三個問題全無概念,到最後一臉怨氣地質問上帝,為什麼自己的「運氣」總是遲遲不肯出現。
我想,人們其實是畏懼讓事情聽起來簡單,他們必須盡可能用語言將其包裝的複雜、精緻,讓外行人聽起來升起敬畏之心,但恰恰這麼做在投資人眼裡是心虛的表現。
(本文獲《tech2ipo》授權刊登轉載,原標題為〈作为投资人,我必须要求创业者在我面前回答这三个问题〉,原文來自 The Atlantic,圖片來源:Anders Adermark,CC Licensed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