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收視率調查將獲得「解藥」?Ovomedia 創辦人吳有順:真正源頭是不平衡的獲利結構!

《TO 導讀》:台灣電視產業生病了嗎?偏頗的收視率與看不見的手在決定我們看的內容?為了改變台灣電視生態環境,OVO 團隊集結技術、設計領域專才,業界多年經驗,去年推出首款產品:OVO 電視出奇蛋,證明自己具備開發與量產的能力。OVO 團隊認為創業初衷,是希望能在軟體或服務創造價值,因此推出一款屬於台灣人的智慧電視盒OVO 第 1 季,是以電視節目按讚為訴求的「雲端收視率調查開發計畫」,樣本數目約 5000 多戶,OVO 第 2 季,是一個以支持正版內容為訴求的「OTT 電視產業推動計畫」。快來看看這支具雄心壯志企圖改變台灣電視生態的OVO 團隊的創業計畫與理念吧!

  • 原來,我們不是自由的看

我曾經在園區的科技大廠擔任主管,負責推廣 OTT 網路電視盒( over-the-top )的解決方案,跟 Netflix、百視通等多家內容服務商合作,促進全球產業發展。就在累積 10 年經驗之後,回頭看到台灣的電視生態卻不是非常樂觀。
你知道嗎?台灣電視節目品質參差不齊、自製節目越來越少,再這樣下去,台灣影視產業的競爭力將持續下滑,國際市場的文化圈與影視圈,將徹底遺忘台灣的存在!
究竟是誰造成的呢?是影視從業人員嗎?我們覺得不是。還記得憲哥在金鐘引言的怒吼:「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評審~」,這恐怕才是多數影視從業人員的心聲。
電視,總是有人在決定你我能看什麼、不能看什麼,我覺得這件事需要被改變、被顛覆。為什麼人們在電視機前,不能像使用手機或電腦一樣擁有充分的自由,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呢?

  • 試著,做些什麼

於是 3 年前我決定創業,希望能為台灣的電視生態做點事。 而台灣電視產業結構性問題,複雜程度不亞於世界上其他國家。 所以我們相信,只要能改變台灣,就具備了改變全世界的基礎。
當然,理想總是遠大,現實總是可怕,身邊親朋好友聽到我要創業總是出現這些回應:「 什麼?在台灣創業!瘋了嗎?」、「 公司好、園區工作又多,怎麼會想不開?」、「 你真的很有勇氣~」
我跟團隊的夥伴們放棄了數百萬年薪的機會、不虞匱乏的生活與陪伴家人的時間,轉而擁抱的是:「 台灣貧瘠的創業土壤、新創公司的悲催資源,以及如奔流般逝去的機會成本。」
但我們始終相信,真正的改變,不是人人喊燒就能達到,而必須有人投身於其中試著做些什麼。

  • 改變,真的很難

2013 年,我與夥伴們在集資平台 Indiegogo 推出一款用手機控制的串流媒體播放器。還記得當時在專案開跑前兩天氣勢如虹,許多知名媒體都紛紛主動聯繫,準備要好好來報導我們。只是沒想到,就在第三天,Google Chromecast 上市,珍貴的曝光機會瞬間蒸發,導致最後成果也不如預期。不同的是,我們有了可以深入市場的產品,也發現了電視生態的問題。


媒體評論-改變電視生態 / 李艷秋 中時電子報 ( 2014/06/05 )
「台灣現行的收視率調查,是選定樣本戶,在電視機上裝設收視紀錄器,再將數據彙集整理。這樣的收視率調查,長期以來都被批評樣本數偏少,社經地位偏低,誤差偏高。但是這樣不精確、被質疑的收視調查,卻主導了全台灣電視節目的方向,甚至主宰了社會文化的走向。」


原來,台灣的電視收視率調查的規則與數據看似公開,但事實上卻有如一層黑幕所籠罩。若傳統的收視率調查並不能反應最真實的狀況,那為什麼它能左右電視台的走向,影響了電視節目的製作經費與內容品質呢?
2014 年,我們在集資平台 flyingV 推出「 OVO!台灣電視讚起來 」專案,希望能解決偏頗的收視率調查問題。可身邊的相關領域的專家這麼說著,「 台灣 3C 產品氾濫又便宜,加油吧~最多可能 200 台。」
於是我們把目標定在 50 萬元,大約是 250 台的銷售數字,心想這次如果又失敗就認命回去園區當員工。 結果,短短的一個半月的時間過去,獲得 1714 人次贊助,總計 356 萬元的贊助金額,創下了當時科技應用類的全新紀錄!
當然大家都明白,集資成功後,日子不會變得輕鬆到可以躺著數錢,而得開始面對現實:「生產、客服、銷售、維修、存貨」。過去我們是做 B2B ( business-to-business ) 生意的,不知道零售通路在蜜月期過後,會需要半年的爬坡期,因而發生了所有現金都變成庫存、週轉不靈而倒閉的經營危機,後來所幸化險為夷。經過半年的慘澹爬坡期後,終於成為了台灣 Android 電視盒第一品牌,零售通路每賣出兩台,就有一台是我們的產品。
就在把品牌、通路、技術、產品、進銷存,該建的都建立好後,我們便開始尋求投資。走到這一步,原本以為理念終於要開花結果了,沒想到卻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拒絕、碰壁。而大多拒絕我們的理由都是同一個:「 不相信網路電視盒用戶會願意付費看正版內容。」

  • 阻礙,不只一個

我們相信,網路是為台灣電視產業帶來改變的關鍵,更可能是唯一解法。但若沒人願意付費,這條路就斷了!
其實,偏頗的收視率調查只是扭曲架構下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源頭是不平衡的獲利結構,讓頻道業者沒有餘力製作更優質的節目給觀眾,更別提身為觀眾的你我從來沒有權利選擇內容。


打破有線電視壟斷 / 中時電子報 ( 2014/12/15 )

『 很多學者及電視同業常說,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查不公平,扼殺了好節目。但收視率畢竟還有數字,如果這個論點能成立,那麼頻道代理上架這事,沒規則、不公開、沒數字、不就是掐住電視發展的黑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