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成長性的創業投資者對於那些尋常意義上的成功企業並不感冒,他們會將其稱為僵屍企業。
Marc Hedlund 和幾位創業夥伴正著手成立一家名為「Skyliner」的創業公司。從表面看來,這家公司似乎和典型的科技創業公司別無二致,但這家公司卻有一個獨特之處。
Skyliner 的全部創辦人都是工程師出身,他們都曾經在 Microsoft、Yammer、Etsy 和 Stripe 等科技巨頭公司任職。這家公司的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灣區,而且和其他創業公司一樣,Skyliner 的創辦人也希望暫時對自己的創業計劃保密。
Skyliner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在最大程度上回避了創投資本。一直以來,創投資本都被認定為企業實現創新和成長的關鍵前提。Skyliner 通過另一種通路募集了 80 萬美元的創業資金,向他們提供資金的是一個名為「Indie.vc」的平台,這個平台的領導者是創投資本家 Bryce Roberts。此外,eBay 的創辦人 Pierre Omidyar 以及 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 Fred Wilson 也是這個平台的支持者。在本週一,Indie.vc 宣佈再次向創業公司投入 3,000 萬美元的資金。
Roberts 表示,儘管我們還是能從中看到傳統創投機制的身影,但資本的運作方式卻完全不一樣。
首先,Indie.vc 並不會在所投資的公司當中佔據股權,他們只有在被投資公司選擇出售或者上市的時候才會選擇將自己的所有權轉化為公司的股權。在其他情況下,Indie.vc 會在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開始從創辦人的報酬中分攤一部分比例。如果被投資公司希望實現永久性的私有化,它們需要向 Indie.vc 支付相當於投資額 5 倍的現金。
這套機制的目的是使創業者擺脫傳統創投機制的制約,Roberts 認為傳統創投機制通常會迫使接受投資方竭盡一切成為下一家價值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否則後者只有死路一條。
「我認為人們對融資抱有不尋常的迷戀態度。在創業圈子中,創業者往往會以是否能獲得融資視為檢驗創意是否可行的標準,融資已經被視為創業成功的前提。」Fohr Card 的創始人 James Nord 說道,他的公司主要幫助品牌在網站上投放廣告。
在 Nord 眼中,傳統的創投機制時常會演變成一場揮霍盛宴。在這種機制的鼓勵下,創業者往往會在公司實現盈利之前就開始大肆揮霍資金,投資方只能源源不斷地繼續投入資金。
「3 年過後,創業者發現自己已經聘用了 45 名員工,卻依然沒有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創業者在公司中佔據了 4.5% 的股權,卻對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表示。
不由分說,在將來傳統的創投機制依然會締造出許多重要且極具創新精神的巨頭公司。在去年,美國本土的投資總額高達 723 億美元,這對於那些想要依託資本快速擴張或者進入新興市場的公司而言絕對是一件好事,最具代表性的要數 Uber 和 Box。在 Roberts 眼中,Indie.vc 僅僅是一個測試項目。
創業投資會給創業公司帶來巨大的衝擊。Kauffman 基金最近發佈了一份報告,他們發現創業公司只有不足 5% 的資金來源於創投投資方,處於快速成長階段的創業公司只有 6.5% 會選擇接受創投投資。但在 1980 年至 2005 年期間上市的公司當中,曾經接受創投投資的公司佔比為 37%。
Roberts 認為傳統的創投機制對於絕大多數公司而言其實並不是好事,這種觀點獲得了一些投資人的首肯。Atlassian 是一家協同工作軟體的開發商,這家公司在 2015 年 12 月成功上市,目前估值高達 50 億美元。在整個發展過程中,Atlassian 從未依賴過創投投資,他們主要通過收益來驅動後續的發展。
「創投資本就像是一種昂貴的貸款,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受。」Atlassian 的聯合創始人 Scott Farquhar 說道,「在融資階段,一切似乎都非常稱心如意。但當償還貸款的過程逐漸增加你的負擔時,你會開始後悔,並清醒地意識到公司在創業階段並不需要一個寬敞的辦公室。」
創立於 2012 年的 Fohr Card 在種子輪募集了 25 萬美元,投資方正是 Indie.vc。在前三年,這家公司的運營資本主要來源於業務收入。隨後這家公司從一家傳統的創投基金中獲得了 75 萬美元的投資,這家基金的總經理就是 Roberts。
除了依賴融資實現爆發式增長和自給自足這兩種方式以外,創業公司還可以選擇介乎二者之間的第三條路徑。Fohr Card 的創始人 James Nord 表示,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公司還有後續的融資行為。
他表示過分依賴傳統創投資金的創辦人在公司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位政治家,他們會將大部分時間消耗在融資活動上。「我浪費了生命中的 6 個月以尋求融資。」他說道。在 Roberts 看來,傳統的創投機制或許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他希望能探索出一種全新的融資機制。
「創投資本已經存在了 50 年之久,而且從未適應過時代的發展。」
為了將公司從依賴創投基金和自給自足的選擇中解放出來,Indie.vc 執意讓公司以符合自身意願的速度去發展業務。
Roberts 表示,這種機制並沒有完全排除公司大獲成功的可能性。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投資者和創業者都會因為公司的成功而獲益,他們不再需要盲目地將公司打造成所謂的獨角獸。Roberts 的行為無異於是賭博,他只希望創業者可以理解自己的初衷。
在採訪過程中,筆者發現由 Indie.vc 提供支持的創業者也有著和尋常創業者一樣的抱負,他們都希望能改變世界。而不同的是,他們並不受困於傳統創投機制所設置的資金回收限期,這種限期通常只有 10 年。
「追求高成長性的創投投資者對於那些尋常意義上的成功企業並不感冒,他們會將其稱為僵屍企業。」曾經在多家創業公司任職的 Hedlund 表示。
(本文獲合作夥伴 TECH2IPO 授權刊登轉載,原標題為〈传统风投机制已经过时?「有机创业」模式正在兴起!〉,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