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當然變冷,我難過的不是變冷,而是在這十字路口,到底有沒人看到問題?

PH00023219-2

 

《TO 導讀》:外貿協會主辦的全球 ICT 產業年度盛會「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於 5 月 31 日登場,一連展出 5 天,今年共有來自 30 國、1,602 家廠商使用 5,009 個攤位,以「建構全球科技生態系」的定位著重產業四大趨勢主題:物聯網技術應用、創新與新創、商業解決方案及電競,吸引眾多國內外大廠參展。本文作者 Jason Chen 現職科技公關公司總經理,從事科技公關逾十多年,經手近兩百家以上國內外科技公司公關企劃,由板卡廠業務出身,於科技業服務超過 20 年。TO 獲得作者獨家授權,提供各位讀者關於作者對於本屆國內科技盛事 COMPUTEX 的獨特觀點與參展超過 20 年的第一線經驗分享。

這兩天梗在喉嚨,非常不舒服,讓我好好罵一下。罵錯了請原諒,小小想法

拿 MWC,CES 來跟 COMPUTEX 比,那根本不是業內的人會相比的. MWC 在過去五年相當紅火,這是當然了,因為智慧手機過去正紅;但試問,手機市場的高度成長期已過,加上手機的受益共榮圈太小,三星,HTC 等安卓陣營榮景已見疲態,蘋果也不再出現驚艷產品,MWC 當然也有其挑戰。

在資訊產品生態圈中,Cebit, Computex,乃至於以往的現已收場多年的 Comdex Fall(如今的 CES),各有其不同存在要素與任務性。一般而論,就資訊產品而言 CES 是各廠推出明年的概念產品;Cebit 是各廠把今年底預期將推出熱賣產品作 Pilot run 提供樣品給採購客戶供測;而 Computex 就是接單、下單;到秋季就要把產品鋪到各通路,由於電腦筆電產品大多是台廠 OEM 所製,Computex 之後,就準備七八月出貨,把通路打通,這些不是業外人士所能清楚明白的。為何是六月?因為七八月歐洲放大假,放大假前就把秋冬 back to school 跟年底單子 forecast 全下完,就去放假了。歐洲各國當然也有不同的採購展,視產品與市場也有所不同,分類也很多,在此不討論。

單只是看熱鬧,外人當然覺得 Computex 了無新意。

而且 Computex 是國際展,是專業 buyer 展,那些會場 Show girl 只是個 plus,客戶花大錢飛來台灣是為了年度採購而來,不是看 show girl,也不想看你攤位的鳥活動只有最笨的台商才會在這時在攤位玩抽獎,會跟你玩的都不是 buyer 啦~

Computex 當然有其挑戰跟困境,這挑戰就是: What is the next? 在電腦市場紅火 20 年後,還有什麼產品能讓消費者一直挑出錢包,義無反顧的買,這不只是 Computex 的挑戰,也正是全球大廠現今面臨困境。

連 TMD 的微軟免費要幫你更新 Windows 10 ,你不但不想,還跟怕得雞瘟一樣能閃就閃 (然後有人就沒閃到,心中大罵比爾這王 X 蛋),不要錢的 Windows 你都不要,這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PH00023221-2

對於國際大廠而言,「展場攤位」其實只是個小亮點小場子,我比成路上發傳單,加減撈些散客,打打形象。

就跟中秋節烤肉一樣,你家對面機車行中秋前一周開始,天天都把烤肉陣式擺出來,煙往你家飄,天下誰無父母,誰無子女?你能不拼台一下?買一堆龍蝦大干貝和牛出來嗆堵一下嗎?不拼一下以後還能在江湖立足嗎?會場攤位就這目的,刷個存在感,不然人家以為你公司快倒了,以為你是塑膠作的,能看嗎?。

當然國際大廠都會有自已的主場,NV 的主場是在君悅 ,大賣主,OEM客戶,跟 NDA 產品都是放在自已主場,而且主場是 Invitation only。你以為生意都在攤位上談的嗎?生意是在富爺,鴻海,繽紛談出來的啦~

主機板廠一定有套房談大單,攤位就是作個露出,酒店包廂就是結單動作,單子結了,當然好好暗按框出場買全場。

電腦展跟聖誕節是全台北酒店大日子,computex 期間酒店小姐一律禁休,休假者不止無薪還得扣薪,沒有熟識幹部,根本訂不到包廂,有人以為 Brass Monkey, ZigaZaga, Naomi 那就是 Party,錯!那只是流水席,電腦展期間,沒人請你到林森北路吃碗高家米苔目,吃根珠台烤香腸,你就不是個咖,你以熱炒街吃個晚餐就結案了?漫漫長夜,國外客戶還得調時差,你以為台廠業務這麼好幹嘛?沒有午夜第三攤,哪有訂單?然後明天一早,君悅第一場 client meeting 九點前你得到場,沒操到,哪叫 Computex.

PH00023218-2

COMPUTEX,若計算我由國內版卡的海外業務到現在負責國際大廠的公關行銷,加一下,我參加超過 20 年了。問題不在 COMPUTEX, 問題是在下一階段的科技產品是什麼。這不是 COMPUTEX 的問題,而是全球科技業得一起面臨的問題。

當然也有遺憾,整個生態當然改變了,比方每回參加客戶CEO陪訪,我現場聽到的 IoT, wearable, VR,怎麼跟一般媒體所寫出的報導有相當大的差距?客戶們談的是非常深層的不可取代性技術 / 未來產品,技術產品所帶來的便利性與實務結合非常深。但媒體報導看的只是看到淺層低價的初級 device,小英巡視這些。所以外行人看到 VR 就只是賣眼鏡的,IoT 就是個 token,而 wearable 就只是計步計 + 手錶,頂多加了心跳。但真正的商機其實在更深更深的底層技術啊… 我看了有些台廠在談的真的很難過,很難過。

Computex 當然變冷,我難過的不是 Computex 變冷,而是在這十字路口,到底有沒人看到問題。

(本文獲作者Jason Chen授權刊登轉載,原標題為〈這兩天梗在喉嚨,非常不舒服,讓我好好罵一下。罵錯了請原諒,小小想法〉,圖片來源:computextaipei 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