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的發展趨勢是集中而非分散。未來,平台即代表了網路,服務提供方和消費者都在平台範圍內互動,例如:Facebook、微信、IG 這類平台產品將來可能成為網路的入口。
幾年前,網路就意味著門戶,無論是新聞門戶還是論壇門戶,我們上網的第一步就是在地址欄敲入地址,然後看新聞、去論壇灌水,或者使用其他服務。
然而網路發展如此之快,如今全世界網路不知不覺步入平台時代,我們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有限的幾個平台上,比如中國的微博微信,國外的 Facebook、Twitter 等。
面對這種趨勢,Facebook 產品總監 Jon Lax 在雪梨接受訪談時表達了自己對於獨立網站和統一平台的看法,他認為網站已經缺乏成長性,未來「平台化」才是趨勢。
對於平台化出現以及流行的原因,Jon 認為主要在於智慧手機的普及。就像我們在 1980 年從大型機過渡到 PC,再從 PC 過渡到筆記本,再過渡到現在的行動設備。並且對於全世界多數人而言,智慧手機是他們的第一台上網的設備。
對於行動網路現在有兩種主流平台,Android 和 iOS。它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態系統,Jon 認為大家應該通力合作。「有趣的是蘋果堅信行動平台上,原生體驗比網頁體驗更好,這也是 App 產業能夠如此火熱的原因。」
(圖片:Facebook 產品設計總監 Jon Lax)
使用者手機安裝很多 App,但最常用的就只有 7 個
這是 Jon 在訪談中透露的規律總結。「這真是個神奇的數字。你會花費大量時間在這 7 個 App 上。每個人的這 7 個 App 都不一樣。全球來看,Facebook 很大程度上存在於這 7 個之中。其中還包括 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 等等。」
所以當一家公司打算開發一款 App,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己成為 7 個 App 的其中之一。App 商店據統計有數百萬的 App,但用戶只會常用其中的 7 個。Jon 認為,這也是平台化成為必然趨勢的原因之一,畢竟如果把自己的服務和產品搬到 Facebook 平台,接觸到用戶的機會大很多。
「網路平台化」為設計帶來便捷
「當我們深入研究 Android 和 iOS 的肌理,我們發現其中已經有很多既定的設計原則。比如 Android,當用戶按下按鈕,按鈕會彈起,而不是凹陷下去。這就是系統內既定的設計原則。」
在手機平台,很多都超出了設計師的控制。這有好處,設計師要做的選擇更少,只需要根據平台既定的標準來設計。
Jon 在設計領域有十多年的經驗,他回想起 2000 年 Myspace 時代,表示設計工作發生很大的改變。「當時我們設計產品時,都要瘋了,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做許許多多的決策,並且其中許多都是最終得捨棄的無用。到了行動網路,我們考慮的更多的是,標準是什麼,然後盡量保證使用者體驗的一致性。」
平台產品設計更考慮「實用性」
「產品其實是很功利的,我們設計產品的目的是幫助用戶解決生活中的某個問題,對於設計師而言,最重要的是幫助用戶解決問題。你可以在視覺上採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如果你的設計沒有解決問題,你就只能說是藝術創造。」
對於當前網路產品簡潔還是臃腫,Jon 更崇尚簡潔,因為產品的意義在於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為了好看。如果不能解決問題,而只純粹的好看,那就不是商業而是藝術。
「藝術設計當然有空間,但是相比於可大規模推廣的產品設計,當然還是有所差別。」
「平台化網路服務」才是未來
Jon 最後列舉「平台化」的眾多優點。他認為當前網站的主要應用場景還是企業的推廣和品牌展示,對於真正想為網路用戶提供服務的企業,最好的辦法是選擇一個平台。
「如果你們觀察現在最有趣的那些人,他們都傾向於在 Facebook 這樣的平台上做產品。比如記者,Instant Articles 就是非常好的講故事的方式。」
Jon 認為,行動網路改變了人們獲取訊息的方式。目前來看訊息流是最有效的。用戶確實也更喜歡用訂閱的方式閱讀內容,相比於獨立的內容類型網站,把內容展示在用戶的訊息流更有機會吸引讀者。
「我覺得平台可以釋放許許多多的創造力。這就是自己用像素在螢幕上描點和直接選擇一個字體的區別。」
Jon 無法理解為何許多設計師朋友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網站設計上,他認為網站已經不再是成長市場。遍布網路的網站數量眾多,是個大型的複雜系統,要想理順其中各種訊息會消耗大量時間精力,平台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平台上的訊息和服務都井井有條。「如果看一下整體數據,就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向行動(平台)遷移的趨勢仍將繼續。」
(本文獲合作夥伴 TECH2IPO 授權刊登轉載,原標題為〈Facebook 产品总监:放弃做网站吧,互联网平台化才是未来〉,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