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新創團隊看台灣:新創請勇於犯錯

bt

「台灣科技研發人才的水平很不錯,新創環境健康積極,所以我們決定留在台灣。」

Bubbleye 的營運長 James O’Claire,去年隨著全球第一個以行動裝置為主的創業加速器 MOX 來台,在 TSS 台灣新創競技場參與短期加速計劃並與台灣新創圈交流,沒想到,兩個月過去後,James 等人決定留駐台灣,不回去北京了。

他們持續開發中的 Bubbleye 服務提供精準的廣告數據分析,累積兩年的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演算法研究,能提高手機投放的廣告效果,並透過幾億筆資料,更精準且有效媒合手機 app 和適合的廣告客戶,並給予廣告主建議方案,分析同類型的眾多 app 中,哪些比較符合受眾條件。

過去曾在 app 廣告公司服務兩年,James 發現下 app 廣告的背後並沒有精準的數據分析系統,瞄準的客群也非常模糊,於是在 Bubbleye 開始嘗試新的數據分析模型,先從遊戲軟體著手,透過電腦分析大量玩家的評價,找出消費者形容該款遊戲的關鍵字群,歸結出各款遊戲的特色組合,以成為客戶下廣告的根據。現在 Bubbleye 以 B to B 為主要業務,連通用移動 Gmobi 都成了他們的客戶(編按:台灣 GMobi 的股東有聯發科、趨勢科技、新加坡電信等),「我們的客戶也因此成長了三成。」

  • 非科班出身,多元興趣與經歷累積出不同觀點與機會

不過,James 並非科技背景出身,更非主修資工。普通高中畢業後,他先在策展公司工作,為客戶規劃客製化婚宴,數年後,秉著一股想探究異國文化的好奇心,他把賺到的錢都當作旅遊經費,花了一年的時間當個背包客遊歷了亞非各地,之後才心滿意足地回南加大修習政治學,專攻東亞研究。

至於對網路科技的興趣,其實是在小學時就受到啟發。「我記得在國小時就有接觸到寫程式的遊戲,從那之後我一直都很喜歡數位科技。」高中時,他開始選修 autoCAD、HTML、Java 等繪圖與程式設計課程,也幫朋友用 WordPress 架設網站。James 笑著說:「當時有朋友教我怎麼操作終端機,結果我不小心闖進學校系統,還差點被退學。」他長久以來對數位科技的興趣,也在他大學畢業後正式成為了他的工作。

  • 台灣新創環境出了什麼問題?

James 遂針對一開始說明留駐台灣的原因補充道:北京的新創環境有很大的問題,新創生態太不健康了,有的時候沒做什麼的公司都可以獲得天價的資金,發展得太快可能會導致泡沫化得也很快。」反觀台灣的新創,他認為相對規模比較實際,但同時,也是是台灣新創圈一直沒有指標性領頭羊的緣故,大家的想像都比較小,「如果沒有人做出真的很大的東西,也會讓社會陷入較為保守的思維。」

現在公司內部聘僱了台灣科技人才後,幫助他快速拓展了在台灣的人脈,「就像美國也渴求國際人才,需要多元文化一樣,多國的合作才能幫助品牌進軍國際市場。」如同長期以來人們分析矽谷的成功也是來自移民融合的現象,James 再次點出跨國合作的重要性。

帶著 Bubbleye 來台的加速器 MOX 尤其專注於 app,我們也特別訪問了 MOX 董事總經理 William Bao Bean,擁有多年亞洲經驗、曾在台灣陸續工作過五年的他認為,台灣人才普遍擁有高學歷,英文能力和國際經驗也都不錯,資訊科技人才擠擠,在台開發成本相對低廉,然而投資者和創業家都較為保守,不太能接受失敗或者接受異國合作,這限制了事業發展的可能性。「台灣需要的是更多願意冒險的 role model,台灣市場小,所以創業家本質上應該放眼海外。」

投資人的支持和創業家的企圖,總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唯一能確定的是,「年輕人要更勇於犯錯,擁抱失敗、從錯中學習,唯有失敗才能教你如何成功。」William 強調,犯錯不是件壞事。

About James O’Claire

出生於北加州,大學就讀政治系,主修東亞研究、副修中文。在北京工作期間,他先後在智明星通 Elex Tech 與獵豹移動 Cheetah Mobile 等公司任職,負責數據分析策略,曾協助公司推出 Tap Titans、Clash of Kings、Happy Farm、Jelly Blast 等多項遊戲產品,而後轉職於行動電商新創 BellaBuy。工作之餘,他喜歡登山、園藝、科普小說,以及數據研究。

James 於 2015 年 10 月加入 Bubbleye 團隊,並於 2016 年 1 月隨 MOX 行動加速器來到台北。Bubbleye 即將在台北設立辦公室。

(本文獲《Beyonder Times》授權刊登轉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