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的天才級策略:找到內容平台的市場藍海,一舉拿下讀者與出版者的雙邊市場

8906199073_0bfd612234_z

你也許是因為 Medium 精緻,簡潔的 UI 介面被吸引而來;又或者是因為 Medium 這裡存在著大量優秀的內容,再不然是這裡有很多深受人們尊敬信賴的社群,訪客總是能夠寫下高品質的留言。但是,精緻的 UI 是可以複製的,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和社群之於發佈平臺,正如政客們之於政策走向一樣,說變就變,他們總是到最有利於他們的環境。也就是說,上面說的三者並不是決定 Medium 發展起來的根本原因。

Medium 截止到今天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公司之一,這樣的態勢已經持續了好幾年的時間了,為什麼?

本文為你揭曉答案。

絕大多數的公司所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他們在網上進行內容行銷的時候,必須不斷說服自己堅持下去,堅持到自己發佈的內容龐大到可以成為搜索庫,而訂閱者的數量多到足夠將多年的投資變現。我並不是危言聳聽,進行內容行銷真的需要非常辛苦的工作,對於一家公司來說,3 個月或者 6 個月的時間裡持續不斷地更新發佈內容,知道有一天看到自己的文章瀏覽量終於有了起色,最後終於看到這個管道帶來了可觀的潛在用戶數量,能這麼做的公司真的是鳳毛麟角。

但是這樣的模式確實有用,能夠堅持下來的公司都能嘗到甜頭,他們不僅僅享受到激增的流量和潛在用戶的增長,他們能夠獲得一個可以預期,可實現規模化的管道,能夠幫助公司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增長。

如果公司在自有發佈平臺上能夠獲得上述理想效果,堅持下來也值啊。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公司、品牌選擇在其他發佈平臺上建立帳號,發佈內容呢?首先,讓我們先搞清楚在其他發佈平臺上發佈內容所存在的三個短板,或者說三層風險。

  • 問題 1:SEO 腳印

在其他的網站上發佈內容,是給這個網站上留下了搜尋引擎優化的「腳印」,而不是你自有的網站。當隨著時間的推移,積攢的文章越來越多,可預測且可規模化增長的網站流量是前往了「其他網站」,而不是你自有的網站。

每發佈一篇新的文章,都會抬升這個網站總的流量基數。

(補充一下,Medium 想出來了一個補救措施,讓品牌能夠在自己的功能變數名稱下面發佈內容。)

  • 問題 2: 對受眾的擁有權

儘管你能夠在一個發佈平臺上獲得無數關注的「粉絲」、「跟隨者」,但是你不瞭解他們。你沒有一個更加傳統的「內容管理系統」(CMS),你就無法收集到他們的電子郵件,也就無法給他們發送促銷資訊,回復的郵件,及其他能夠給你帶來新增業務的交流資訊。

  • 問題 3:平臺風險

當你在別人家的平臺上去發佈內容的時候,訪客的閱讀體驗你是控制不了的。你無法進行各種「優化轉化率」實驗,網站個性化定制。平臺上任何的變動你只能聽之任之,也許對平臺整體用戶群來說是好事,但是對你來說是壞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存在這三種局限,為什麼現在所有人都一窩蜂地跑到 Medium 上面去發佈內容呢?

其實,對於其他的內容發佈平臺來說,這三種局限確實存在,但是 Medium 找到了一種方式:通過體現某一種關鍵價值來平衡了前面三種不足。它除了是一款內容管理系統,你可以在網路上發佈內容之外,它還自帶著一個內部封閉的,龐大的受眾群體。

Medium 有大概 300 萬的訂閱者,儘管這 300 萬不是一個官方透露的數字,300 萬只是關注了 Medium Staff 帳戶的關注者人數,往往人們都選擇關注它,而很少有人願意取消關注。當你在 Medium 上面發佈內容之後,那麼你的內容就有機會跟這 300 萬受眾中的一部分見面。也正因為如此,在 Medium 上發佈內容,能夠實現瀏覽量上更加快速的激增,同時聽眾(粉絲)數也會扶搖直上,這跟你使用一個傳統的 CMS 平臺來發佈內容相比,實在高效太多了。

通過這個方式,Medium 承擔起長久以來搜尋引擎扮演的角色。Google 和其他的搜尋引擎都擁有海量的首宗,所以很多內容生產者其實就是在 Google 這個大環境下工作,或者說是為 Google 工作。

但是 Medium 從中找出來了終端使用者一個特殊的訴求,這有別於搜尋引擎所實現的功能。當傳統的搜尋引擎都在絞盡腦汁,想著給用戶提供某一種「無縫地」,「超快速」的搜索體驗的時候,Medium 團隊解決的是「閱讀時間總計」這個問題。Medium 希望用戶能夠查找和閱讀到更多相關的內容,而不是坐等讓他們在空白的搜索框裡鍵入關鍵字不停搜索。

Medium 在一片藍海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它介於「傳統搜尋引擎」和「內容管理系統」這兩個系統之間。

當一個內容發佈方在這個平臺上開始寫東西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都加入到 Medium 宇宙,這就給這個平臺上的每一個發佈方帶來了更多的價值,也就是更大的用戶基數。

從一個「好點子」到一家「天才級公司」,Medium 會怎樣實現這樣的蛻變?

當我們把目光越過 Medium 的技術層面,望向它的市場環境和平臺戰略的時候,Medium 的天才之處才一點一點的顯現出來。

通過為內容發行商打造一個市場網路,這個網路中具有海量受眾,Medium 已經成為雙邊市場締造者:發行商提供內容,讀者索求更多內容。從這個角度上來思考 Medium 的意義,會讓所有人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這種模式曾經是由電子商務的巨頭 Amazon 和 eBay 先行嘗試,而 Medium 將它用在了內容發行的領域上。

對於零售商來說,以 Amazon.com 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市場平臺是沒有任何拒絕理由的。Amazon 同樣擁有海量的消費群體,如果你想要第二天就開始賺錢,最好的策略就是在今天晚上於 eBay 或者 Amazon 上面開一個網店;如果你想讓你的讀者在第二天就讀到你的內容,你最好的策略就是今天晚上在 Medium 上註冊一個帳號。

在一個雙邊市場上,往往這個平臺提供方需要補貼一方(要麼是供給方要麼是需求方),這樣才好吸引另一方進場。曾經,電子商務平臺上是給零售商以便利好處;如今,Medium 是給內容發行方一些好處,比如給它帶來更多的聽眾和粉絲……

一旦這樣的策略執行下去,你就能看到 Medium 在互聯網上隱隱展現出來的王者姿態了……

那些訂閱者得來不易,內容發行方是否願意走進這個平臺,並將訂閱者分享跟其他的內容發行方?(通過像 Twitter 一樣轉推的形式)也許他們內心多多少少是有一點不情願,但是中小型的媒體公司和內容創業者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內容是否被人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