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oogle 上輸入「IOT、產值」搜尋字眼,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IDC 預估,IOT 產值在 2019 年將達到 1.3 兆美元,再更深入探討,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 也明確預測,今(2016)年全球聯網物件數量會達到 64 億件,年成長 30%;麥肯錫報告也直指,世界上 150 種物聯網領域的發展有機會在 2025 年前達到 11.1 兆美元產值,相當於佔了該年世界總預估 GDP 的 11%。
不管是 1.3 兆美元、11.1 兆美元,還是 64 億件、年成長 30%,這些預估,都是在現階段全球經濟不景氣中會讓人眼睛一亮的數字,也讓科技硬體大廠將「IOT」視為下一階段成長的救贖,(當然,也可能是毀滅 XD)。
站在 IOT 時代起飛的關鍵時刻,不禁讓人想問一問,在這些 1.3 兆美元、11.1 兆美元產值中,台灣科技廠商到底能佔到多少份額?
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現在還沒人說得準。南星加速器創辦人朱宜振觀察,物聯網很可怕,他不是像過去工業時代,只要製造一樣又一樣的新產品這麼簡單,它帶來的是組織、商業模式與產品思維的顛覆與改變:
IoT 簡單定義就是萬物聯網,在萬物聯網的情境中,確實又酷又炫,但若沒想清楚商業模式,不是從使用情境出發看產品,而是不斷的在各情境中試著塞入各種所謂的智慧聯網產品,那失敗必然發生。
在迷人的產值預估下,若思維沒改變,一旦未來 IoT 成真,恐怕會發現,怎麼好像沒想像中賺到錢?尤其是作最多工的硬體業者。
要談 IOT 的難,或許可以先從軟硬整合種種挑戰開始。去年末,新創圈盤踞著這些消息:
CatFi 貓臉辨識器辦公室已人去樓空,靠群眾募資創業都這麼慘嗎?
Kickstarter 是夢想國還是騙局圈?歐洲最成功眾籌 Zano 破產,爛尾再添一樁
不會是最後一個!Kickstarter 史上第二高眾籌 4.2 億的冰桶案出貨跳票
這是新創面臨的難,多數剛冒出頭的硬體創業者常常忽略了,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要創造並量產出一個複雜的產品有多大的危險性!
而硬體廠,面對來勢洶洶的新時代挑戰,也讓產業界、學術界有不少討論
【台大洪士灝】200 塊台幣有找的樹莓派 Zero,告訴台灣硬體廠的事
未來沒有「網路公司」也沒有「硬體大廠」,只有軟硬整合企業能活下去
IOT 時代來臨,台灣硬體廠如何跨界海納百川尋找新出路?軟體新創如何謹守行銷承諾、即時出貨?當 100 片的初生之犢遇上 100 萬片的老手巨人,大廠與新創真的可以合作嗎?《Techorange》專訪南星加速器創辦人朱宜振,以下是他的精彩分享:
Q:台灣有最強的 EMS(科技代工廠),為何還沒有看到很強的 IOT 產品,或新的軟硬整合商業模式出現?
A:門不當戶不對,很難成功,這麼說雖然很殘酷,卻是事實。台灣 EMS 這麼強,你說一個創意出來,有什麼不能做?有什麼做不到?只是 EMS 廠目標是要做成千上百萬,而不是只做新創想要的 100-200 個。
台灣有最多的硬體資源,但都是 B2B,可是要做與創新、創業有關的事,其實是需要很多 2C 的資源。美國有一種車庫生態圈,當新創有了一個想法,想要零件、想做 Prototype,可以跟越南社區的車庫調兩個 CPU,跟中國的車庫拿 3 個啟動machine組一組,這是個社區型的生態圈,想要什麼隨時可以找得到,2C 資源相當豐富。
過去,在台北光華商場、高雄長明街也是這樣的,隨時能找到各式各樣的機組零件,但現在幾乎都沒有了,只剩 B2B 生態圈,所以新創想要做出個硬體 Prototype,不是忙著跟大廠做零件認證,就是要做供應商認證,但任何 idea 發想,這階段不是應該趕緊將 POC(概念性驗證)做出來,觀察市場反應?
當我們在思考為何台灣軟硬整合困難時,不妨回過頭思考一個問題:新創跟大廠直接對接,是好事嗎?這中間我們還能不能做些什麼?
- 硬體大國,卻沒有硬體加速器
Q:如果說,新創與大廠間有溝通、合作落差,根據您的觀察,目前遇到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A:從大廠來看,最大的問題是組織衝突,相信愈來愈多大廠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我曾經有這樣一個經驗,以前也有 EMS 大廠投資過我們這種新創公司,並跨下海口說「什麼都能做!」結果雙方共同研發一個專案,一共做了 6 個版本的 POC,還無法付錢、量產。
這在業界相當嚴重,怎麼說呢?你想想,對大廠來說,每個 EMS 廠的 PM 都是有 KPI 的,結果都做了 6 個了還不能量產,大廠的 PM 會有獎金嗎?如果沒有,誰想要去承接創新這個製程窗口呢?這是立即就會面臨的內部衝突問題。
或許你會說,那就設計獨特的 KPI 呀!只要有心創新,怎麼會難?但問題又來了,內部其他部門的人會不會眼紅:「怎麼這麼好,不用扛業績,還能達到 KPI!」這就是為什麼,大廠們就算想要想要創新,但是內部衝突也會像是個隱形炸彈,如影隨形。
第二個問題是組織管理。曾經有一家 F 開頭的科技廠要花 3 倍薪水請人來做創新,但人家也不來,為什麼?因為要 8 點打卡。他不努力嗎?不是,他的工作習慣可能是 12 點來,工作到半夜 2 點,你的組織卻還要求他 8 點來打卡,他當然不想來。錢當然很重要,但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工作時,不再以追求錢為唯一考量。
大廠想要內部創新,立即就會面臨這些組織衝突、組織管理、組織文化的問題,就算改了,又換成內部人有意見。不是不能改,只是挑戰太多,這也是為何傳統硬體公司生不出未來公司的原因,倒不如,從外部創新去找未來成長的機會。
Q:從外部創新就比較會有機會嗎?思維上的不同在哪?
A:IOT 時代,商業的本質改變了。過去硬體廠習慣的是 buy & sale 模式,一樣東西研發出來,就是準備要做 10 萬個、100 萬個、1000 萬個,因此傳統大廠非常擅長在既有的業種上創新,只是,在 IOT 時代,消費者買單的是創意、是獨特,少量多元的概念將會逐漸變成常態,如果只在原本的優勢點上持續精進已經不夠。
慢慢大家會發現,IOT 硬體廠商很屌很酷,但對硬體大廠的營收貢獻度卻降低了!
解方是什麼呢?新創本身的特性就是會試著用最精簡(Lean)的方式,尋求正確的 PMF(Product Market Fit),在探索未來可能性時,新創反而比透過大企業自身的創新探索快速許多。因此,硬體大廠能不能跳脫出「軟硬整合 = 增加 Sales」的思維,而是將本業變成 Marketing,做顧客服務,而對又炫又酷的新創,就小規模投資,也用本業去 surport。
這樣做,雖然看似失去本業的營收,卻得到了另外的東西。做創新這件事,不一定最後答案是增加 Sales,有可能根本上就協助大廠改變了業種,甚至找到或顛覆了市場上的競爭對手。長期來看,本業即使萎縮了,還有無數小小、小小的企業投資在手,一起共榮。
創新本來就沒有捷徑,也不會有誰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既然本質如此,那為何不讓彈性大包袱小的新創專心做好創新的事。
- IOT 鐵三角「軟體、硬體、加速器」,迎接科技新文藝復興時代
Q:現實中,大廠與新創之間要合作的話,挑戰就是這麼多,如何真正攜手?
A:我自己的想像是要有一個類似硬體加速器的角色,軟硬整合才有機會站穩腳步。
像美國有很多硬體新創就是透過加速器或孵化器來做,以台灣最擅長從成本來看的論點,這也是最省成本的方式,例如美國的 Highway 1 就是這樣做。
這模式厲害的地方,在於 PCH 本身依然做著自己擅長的事情,而將創新過程中會產生的混亂放在硬體加速器這一端,大廠們只要以共創(CoCreation)的心態,透過早期種子投資就能和各種新創團隊、 人才合作建立關係,甚至找到未來機會。
從上圖來看,台灣有相當多類似 PCH 的角色,但能夠實質做到 Highway 1 的幾乎沒有, South Star Xelerator 南星創速器想做、正在做的就是這一塊。
怎麼做呢?
創意來源部分,我看到的未來,是一個擁有百萬人以上的 Maker 社群,裡面可以看到 Maker 們最近在看什麼、研究什麼,這能加速理解消費者共同的痛點、需求在哪裡。
另一端資源介接部分,也不是做一張科技廠盤整表單,介紹新創、大廠認識就好,而是要有人知道,什麼問題該找誰。就像日本有一個模式叫做地頭蛇系統,也就是專家系統,不管你在哪一個區域、需要哪種科技硬體廠協助,或是研發卡關時,需要專家教授拉一把,都能透過這樣的地頭蛇系統取得資源,讓新創、硬體合作的生態區也出來。
這些想法還在水面下慢慢發酵,想瞭解更多的人可以搜尋#IOLab,或是直接來問我(笑~),讓我們一起以鐵三角「軟體、硬體、加速器」,迎接 IOT 的新文藝復興時代。
【橘子學院】:
IOT 不只是口號》軟硬整合台灣新出路,新舊共享催生未來產業
台灣硬體廠如何放下身段,跨界海納百川尋找新出路?軟體新創如何謹守行銷承諾、即時出貨?當 100 片的初生之犢遇上 100 萬片的老手巨人,大廠與新創真的可以合作嗎?直接投資、業務合作、策略夥伴關係,哪一種合作模式最適合?
要讓台灣趕上 IOT 不可逆的時代浪潮,從零到一,用軟硬整合催生科技新產業,合作的契機從哪裡開始?
邀請第一線職人經驗分享,精彩活動千萬不要錯過喔!
活動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