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科技思維是來自於人性還是錢性?杜拜缺水竟「造山」求雨

當一個地區的降水不足影響農業發展,可以考慮的方案有哪些?產業轉型?農場人工環境改造?杜拜人搖了搖頭說,要有山,於是便有了山。

CityLab 最近發佈的文章顯示,為了應對降水量少對農業的負面影響,阿聯酋正在在籌劃建造一座人造山,期望以此增加降雨,改善地區的乾旱氣候。這個項目已經與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UCAR)取得聯繫,UCAR 會負責提供技術支持,幫助評估最適合建設人造山的地區,以及人造山的海拔、形狀、材質等因素,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降雨。

burj-arab-tower-dubai-saudi-arabia-al-travel-guide-148198

儘管聽起來匪夷所思,但這個項目是嚴謹地基於「地形降雨」的氣象概念開展的。濕潤氣流被山阻隔之後一路爬升,逐漸冷卻形成雲層,積聚到一定程度後就產生「地形雨」。阿聯酋希望通過這種方法用人造山「捕抓」濕潤氣流,「創造」降雨。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UCAR 科學家兼首席研究員 Roelof Bruintjes 在項目聲明中說:「我們的工作正在進行中,工作人員在不斷對比著山的高度、寬度和位置比較,同時模擬可能帶來的天氣變化。」

Camels walk in the Liwa desert, 220 kms west of Abu Dhabi, on November 22, 2013. TOPSHOTS/AFP PHOTO/KARIM SAHIB

杜拜雖然土豪多,但也不是拍腦袋就想搞個大新聞,「人造山」項目的想法完全是被杜拜的氣候逼出來的。杜拜全年缺乏大量降雨的季節,加上日常超過 37 攝氏度的夏季高溫對農作物生長極其不利。火上澆油的是,杜拜這個超級都市依賴大量的耗水產業,使杜拜人均耗水量高達每日 45 加侖(約 170 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2 到 3 倍。

極度缺水卻還用特別多的水,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國家都會大刀闊斧砍耗水型產業了吧?杜拜人說我就不,我缺水,可是我錢多啊。「人造山」項目光是前期的調查費用就花了 40 萬美元,參考荷蘭「人造山」的 4320 億美元造價,再結合建設難度看,杜拜的「人造山」項目只會多不會少了。

Bruintjes 坦言這個天文數字般的造價連阿聯酋政府也不一定會批准,但即使「人造山」項目沒有通過審核,也會不斷有類似的項目出現。除了傳統的農業對氣候有需求,杜拜作為全球旅遊城市的定位也無法容忍過度炎熱的氣候和短缺的水資源。

(本文獲《ifanr》授權刊登轉載,原標題為〈降水不够就建座山这种事,也就只有迪拜干得出来〉圖片來源:Neeson Hsu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