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新聞引發了 TWicic 的興趣,因為,上週剛好寫了有關於台灣電子業分家的轉折,就提到了研發這件事。
而剛好台灣主管單位也發了 2015 年的研發支出統計金額,就有大陸媒體做了一個新聞說:「台灣前五大科技公司的研發支出不及華為一家」。
這新聞不意外,因為華為不只是超過台灣廠商很多,也超過三星與其他對手很多,基本上,這就是一家很捨得投資研發的公司。
但從這開始,卻引發了 TWicic 的興趣,於是,去做了一個整理發現,台灣 2015 年研發費用金額最高的電子業公司是台積電,我想,這應該很多人都不意外。
台積電 2015 年的研發投資金額為 655.44 億元,不只是電子業研發投入最多的公司,也是台灣整體製造業研發投資金額最大的公司,而對照台積電 2014 年與 2015 年的研發投資金額變化,2015 年增加的研發投資金額為 87.16 億元,大約是台積電 2015 年營收成長金額的一成水準。
就佔營收比重來看,台積電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為都在 7% 以上,2015 年是個超級幸運的數字,7.77%,2014 年則是 7.45%。
- 台積電的核心競爭力:研發佔營收比重 7% UP
台積電研發費用金額最高,並不讓外界意外,正如同這麽多年來,外界所認知的台積電,持續領先的技術優勢,就是台積電的核心競爭力。
請讓 TWicic 引述台灣知名產業評論家杜紫宸臉書上所寫的。
「台積電 2015 年獲利佔台灣 1650 家上市櫃公司總盈利六分之一,這個現象,既不是偶然,也絕非僥倖。
解讀一:在贏者全拿的時代,只有全球冠軍方可以獲利豐碩,五面銅牌抵不過一面金牌;
解讀二:永遠的冠軍,規模大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你必須有能力持續維持別人追趕不上、複製不成的特殊進入障礙,在台積電的䅁例裡,同業間之比較優勢是:不斷進歩的精密製程技術,包括超高良率;
解讀三:台積電所以在它的領域囊獲 50% 以上市佔率,從來不是靠售價低(相反的,台積的利潤主要來自超過同業的溢價),贏在技術領先、交期準確、品質無誤,公司不向上下游整合,不做一條龍,不進行多角化經營;
解讀四:如果整個台灣是一家公司,台積就是 BCG model 中的 Star(高成長、高獲利),也許有一天台積會變成 Cash Cow(低成長,高獲利,如 Intel),但是台灣在致力培養更多 Problem Child(高成長,低獲利,如生技新藥)的過程中,台積的角色至為關鍵;
解讀五:台灣現有三十萬家製造業中,唯一最接近工業 4.0 境界的,只有台積電。所謂工業 4.0 指的是:優化與連結、智能化、綠色化、零停機待料、最大客製化。」
這是不讓人意外的台積電,但 TWicic 一口氣整理了十家的台灣電子業大型公司的營收、研發費用、毛利率等相關資料(請見附圖),十分意外的發現,在台灣電子業的一線大廠中,居然有一家公司的研發費用投入程度低到讓人無法置信。
- 宏碁投入研發的費用,低到讓人無法置信
宏碁 2015 年營收為 2,637 億元,較 2014 年的 3,296 億元,減少了近 660 億元。在中國傳統認知中,「6」這個數字是好意頭,「66」更是大順的吉祥數字,但在西洋說法中,「6」卻不是個好數字,「666」,這是魔鬼的標記。
對照宏碁 2015 年與 2014 年的財報,其 2015 年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僅 0.79%,2014 年也只有 0.77%,就金額來看,2015 年宏碁研發費用金額為 20.89 億元,2014 研發費用金額為 25.24 億元。
這數字,讓人不得不驚嘆,這居然是一家曾經是全球前 3 大筆記本電腦品牌的公司,但也讓人不意外的是,近幾年宏碁軟弱無力的營運表現,真的其來有自。
如果以同以品牌為主的台灣電子業公司來看,不論是華碩或是宏達電,2015 年研發費用金額都突破百億元水準,其中華碩 129.56 億元,佔營收比重 2.74%,就連 2015 年營收較 2014 年也摔掉 662.27 億元的宏達電,其 2015 年研發金額也達到 137.27 億元,較 2014 年增加了快 7 億元。
對照營收規模只有宏碁四分之一的大立光,在研發投資上花的錢也比宏碁更多,2015 年研發費用金額為 25.85 億元。
- 「研發」對於以代工製造為主的台灣來講,代表什麼意義?
研發費用金額代表的意義是什麽?很多人直覺的會認為,這是代表一家公司對於技術研究發展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其技術競爭力領先優勢。
這樣的論點放在台積電身、甚或是聯發科身上似乎可以得到印證,但讓 TWicic 思考再三的是,對於代工製造為主的公司而言,鉅額的研發費用投資金額代表的意義是什麽?
2015 年研發費用高達 524.91 億元的鴻海,146 億元的和碩,122.49 億元的仁寶,109.26 億元的廣達,這幾個數字背後的意義是什麽?
設計代工製造也是有技術的,也是有核心技術競爭優勢的,這是過去多年來,這些電子業大公司累積的資產,這也是為何這些公司營收能夠以兆元新台幣起跳的原因。
只不過,營運模式的轉型,一直都是台灣電子業近五年、甚至是近十年的課題。不是說不做代工,也不是說不做製造,量變而後質變的轉型,是電子業一直在思考努力的方向。
談到量與質,研發費用的金額,表面上看的就是「量」,但「質」的部份,或許就是研發費用中,到底「研究」比例佔多少?「發展」比例佔多少?
多年前,TWicic 曾與某家電子業大廠業者有過一席談話,那天談的主題就是研發,我一開始問的問題是:為什麽台灣電子業公司少有所謂的 CTO(技術長)?
那天的討論,最後成了技術長與研發主管的工作內容該如何定義,更進一步,我們討論到的是,在研發費用中,「研究」與「發展」代表的義義是什麽?
在台灣電子業代工製造模式的發展中,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環,就在於為大廠代工客戶承擔更多的工作,其中就包括產品開發工作。基本上,大廠客戶可以只要開規格功能、提要求標準,所有執行就可以交給台灣公司完成。
這樣的模式,造就了台灣電子業高研發投資金額的現象,基本上,這就是一種服務,為客戶發展其已定調的產品。
在研發費用中,這樣的費用支出,或許可以認定為發展。
但研究的部份呢?什麽事情需要研究?基本上,就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得自己去找到答案的,就是研究。
沒有人做過的東西,包括技術、產品、應用,都是如此,這其中涵蓋的層面,不只是電子電機光電技術專業,還可能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研究。
- 台灣電子業的下一個商機在哪裡?
在「Hidden In Plain Sight」(觀察的力量) 這本書中提到的。
「下一個商機在哪裡?誰是你的下一批顧客?你要思考的,不僅是今天服務的顧客,也必須將未來三年、五年、十年的顧客納入考量。而你又如何趕在未來的競爭對手前,搶得絕對的先機,得知未來的消費者需要什麽產品和服務?」
台灣電子業的研發投資支出,研究有一部份,發展有一部份,但這兩大部份所組成的比重消長變化,就不只是單看研發金額可以衡量的,牽動的就是「質」的變化。
有一個數字也一併給大家參考,是 OECD 針為全球主要地區國家所進行的研發投資金額與佔 GDP 比例統計。在此其中,台灣的研發支出佔 GDP 比例在 2014 年也有 3% 的水準,這是高於平均值的表現。但若以絕對金額來看,大陸研發支出佔 GDP 比例近幾年一路狂升,也已達到 2% 水準,而就絕對金額來看,則是高達 3,446.78 億元,這數字,僅次於美國。
但同樣的,研發支出金額是量的結果,但要轉化為競爭力的優勢,研發資源配置的質變,更是重要。
台灣五大科技公司 2015 年研發支出 394 億元不及華為一家
C114 訊 4 月 18 日消息(南山)台灣經濟部日前公佈了島內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的研發支出情況,總支出 1157 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 6%,佔總營收比重為 2.5%。
其中研發支出排名前五均為通信科技公司,分別是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和碩和台達電,五大科技公司研發支出均創下了歷史新高,合計總支出達 394 億元,佔製造業研發支出比重達到 34.1%。龍頭老大台積電支出 131 億元實現三連冠。
儘管台灣大型科技公司研發支出再創新高,仍然無法和更注重研發投入的大陸公司相比。華為公司 2015 年研發投入為 596 億元,遠遠超過台灣五大科技公司的總和。2015 年華為研發投入增量為 188 億元,也遠超台灣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的研發投入規模。
- 台灣公司研發支出其實有在增加
104 年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營收走弱,獲利持穩,研發支出及固定資產投資續增
1. 合併營收:104 年合併營收為近 6 年來首度負成長
根據證券交易所資料整理,104 年受全球需求疲弱、油價及鋼價等價格持續下跌、國際競爭續增等影響,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營業收入由上年 23.4 兆元降至 23 兆元,年減 1.7%,為近 6 年來首度負成長,前七大產業中,石油及煤製品業、化學材料業、基本金屬業等均呈現兩位數衰退,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營收年增 4.2%。
2. 稅後淨利:連續 2 年淨利率大於 5%,顯示企業成本控管狀況良好
近 3 年製造業獲利能力持穩,稅後淨利均達 1 兆元以上,104 年製造業稅後淨利為 1 兆 2,051 億元,淨利率 5.2%,連續兩年佔穩 5%,其中化學材料業、石油及煤製品業因受惠油價進貨成本降低,利差擴大,淨利率分別為 7.9% 及 7.6%,為近 5 年新高,且較上年各增加 3.7 及 6.4 個百分點;另電子零組件業淨利率 10.3%,連續兩年維持兩位數水準,惟因記憶體、面板及晶片市場價格競爭激烈,加以資本技術投資增加,致較上年下降 1.8 個百分點。
3. 研發支出:104 年研發支出佔營收比率達 2.5%,為歷年新高
104 年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研發支出為 5,775 億元,年增率 6.0%,研發支出佔營收比率達 2.5%,為歷年新高,顯示製造業近年持續厚植研髮根基,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其中電子零組件業研發經費為 2,829 億元,佔該業營收的比重為 5.7%,連續 5 年向上攀升;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研發經費 1,965 億元,研發經費佔該業營收的比重 1.9%,亦較上年增加 0.1 個百分點。
觀察製造業研發支出前 5 大公司依序為: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和碩及台達電,研發金額均創下歷史新高,合計總額達 1,967 億元,佔製造業研發支出比重達 34.1% ,較 98 年增加 8.2 個百分點。
4. 固定資產投資:104 年固定資產投資為近 3 年最高水準
104 年製造業上市櫃公司固定資產投資 1 兆 2,055 億元,為近 3 年最高水準,年增 3.7%,其中電子零組件業投資 6,613 億元,連續 3 年投資逾 6 千億元,年增 1.4%,主因晶圓代工業者為提高產品效能,拉高技術門檻;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為因應客戶行動通訊產能需求與組裝效率,投資 1,423 億元,年增 41.7%;食品業年減 20.5%,主因部分食品公司配合中國大陸環保政策改變,及調整經營策略,放慢擴廠腳步所致。
觀察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前 5 大公司依序為:台積電、鴻海、聯電、華亞科及友達,合計總額達 4,755 億元,佔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近四成,為近年新高,較 98 年增近 14 個百分點。
OECD 統計研發支出佔各國 GDP 比重 / 金額
https://data.oecd.org/rd/gross-domestic-spending-on-rd.htm
(本文獲TWicic 懂灣灣授權刊載、FB 粉絲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南星加速器創辦人】只要賺錢不問背後價值,台灣硬體思維面臨嚴重瓶頸
致宏碁:創新真的很辛苦,但轉型力量要用對地方不該只是砸錢辦記者會
台灣硬體新創困境:大廠總為了量產改我們設計,是要怎麼合作?
前 Google 全球研發總監:Google 總是能在技術面押對寶的三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