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6 月,Intel 的全面勝利時刻,這家晶片製造商已經稱霸了 PC 市場。與此同時,Apple 的賈伯斯也宣布 Macintosh 將使用 Intel 的晶片。在賈伯斯發布這項消息的同時,也等同於宣布了 Intel 在 PC 時代屹立不搖的地位。

好棒棒。

只是時間拉回到 2016 年,現在有一個小問題,PC 時代已經要結束囉。

Apple 帶領著 iPhone,開啟了大智慧型手機時代。而 Intel 原本有機會跟著 Apple 一起飛黃騰達,但是,它卻拒絕了為 iPhone 提供處理器。當時 Intel 不相信 Apple 銷售 iPhone 的利潤會足以打平甚至超越研發費用。

Oops,現在 Intel 糗了,卡在轉型轉不過來。

  • 前人造業後人擔,Intel 想要再度轉型卻轉不動

今年的 4 月 19 號,Intel 宣布裁員 12000 人,約 11% 左右的人力,宣告了 Intel 對後 PC 時代的適應不良與掙扎。在行動時代(mobile),Intel 並不能算是大咖。不管是 iPhones、iPads 或是 Android 手機與平板都不是使用 Intel 的晶片,而是使用競爭對手的 ARM 規格。

儘管 Intel 仍在持續獲利中,它剛宣布 2016 第一季的情況,獲利 20 億美元。聽起來很不錯,不過 Intel 的成長已經逐漸停滯了,現在華爾街那邊傳來不少擔憂與關愛的眼神。

Intel 發明了 x86 的晶片規格,並於 1981 年被 IBM 選來做 PC,並成為微軟 PC 的標準配備。在 1980 到 1990 年間個人電腦起飛的年代,Intel 也跟著成長茁壯。

在晶片戰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效能,晶片擁有越強的運算能力,就可以一次做越多的事情。在 1990 年間 Intel 與其競爭對手不斷在效能方面努力著。但是有一件事情它們都忽略了,那就是耗電量。高效能的晶片都需要很大的能量在背後支援,但是 PC 直接插著電源,要多少能量就有多少;而筆電也擁有較大的電池容量。

但到了 2000 年,過去沒人注意的耗電量問題就成了大問題,現在市場需要的是小型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其電池相對於筆電來說較小(同時也是為了減輕重量),而且使用者一天只想充一次電。x86,很抱歉,並不適用於小型的智慧型設備。

  • ARM 架構的逆襲

取而代之的,各家公司紛紛棄 Intel 逃往另一種標準,被稱為 ARM。ARM 本身就是被設計來在低耗電量的行動端使用,儘管在效能方面比不上 Intel,但是耗電量少,較適合行動端。這點,對 Apple 或是 BlackBerry 這樣的廠商來說十分重要。還有更重要的一點,ARM 架構可以客製化,提供了很大的彈性。ARM 把設計授權給高通、三星等製造實體晶片的公司,因此廠商有彈性去在單一晶片上結合各式各樣不同的功能,包括檔案儲存和處理影像,有助維持低耗電。

今日,ARM 的晶片統治了行動設備的市場。iPhone 與 iPad 的 A9 晶片就是架構於 ARM 之上,並由三星或台積電來製造。而其他 Android 設備使用的 ARM 晶片則由三星、高通或其他廠商製作。

下圖為 ARM 自 1997 年的出貨量(單位為 10 億)。

Screen Shot 2016-04-19 at 6.40.06 PM

  • Intel 並沒有跟上行動設備革命的行列

你以為 Intel 只錯失了為 Apple 製作 iPhone 晶片這個機會?

其實它們還有另外一個東山再起的大好機會,Intel 自己就有一家 ARM 公司啊!不過 Intel 卻在 2006 年以 6 億美元出售旗下的 ARM 公司 XScale。理由是它們認為販售 ARM 晶片等同於對不起自家研發的 x86 低耗電版本 –Atom,更打算加倍賭注在 x86 架構上。

儘管 Intel 一再保證 Atom 會變得更好,功率更強、耗電率更低。不過,其他 ARM 廠商也不是吃素,在 Intel 蹉跎的這十年,它們也進步了不少,擁有了更多的工程師、更好的軟體,並獲得很大的市場與領先地位。

  • 破壞式創新

你可以說 Intel 真的很衰,總是選錯邊站,但是更深入一點來說,Intel 的錯誤決策剛好是典型的「破壞式創新」實例。儘管這幾年來破壞式創新有一點被濫用的跡象,不過用來形容 Intel 的失敗卻是在適合不過了:用較便宜、簡單且獲利較少的產品來開拓,並突破現有市場所能預期的改變。Intel 正是沒有跟上這一波創新,埋下今日失敗的種子。

Intel 的立足點是,它們認為做行動設備的晶片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過去在 PC 上的耕耘,讓 Intel 有了許多豐碩的成果,培養了一群專家,更重要的是,賺了很多錢,一塊高級的 Intel 晶片可以為 Intel 賺幾百塊美金。

但是行動端的生態是全然不同的,在某些例子來說,一整台行動設備的價格可能都買不起一塊 Intel 的高效能處理器。再加上 ARM 廠商百家爭鳴,必然會壓低獲利。對 Intel 來說,做 PC 就可以賺這麼多錢,沒有理由栽進看不到獲利未來的行動端設備。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如果 Intel 做出了低耗電量的晶片,要是大家都轉買低耗電量的晶片而不願意買比較貴的高端晶片,那不是一件很吃虧的事情嗎?

當然 Intel 猜錯了,它們並沒有想到行動端會茁壯到這種程度,一年幾 10 億塊晶片,遠遠超過 PC 晶片的出貨量。儘管利潤較低,卻薄利多銷。

  • 等等,這個情況好眼熟阿

諷刺的是,現在 Intel 所經歷的事情,在 1980 年代就曾發生過,只不過那時候 Intel 是在配角的位置。在 1980 年代,有個迷你電腦(minicomputer)的製作社群,領導者是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當時,迷你電腦的大小約為一台洗衣機大小,「迷你」是指與當時動輒房間大小的電腦比較。

而當時 PC 個人電腦剛開始發展,搭載著 Intel 的晶片。而 DEC 並不把它們當作一回事,認為那些只是「玩具」。DEC 當時所做的事情,與現在的 Intel 一模一樣,它們認為一台迷你電腦可以賺 50000 美元,沒理由去做只要 2000 美元的個人電腦。

結果,當然證明 DEC 是錯的,PC 的市場遠遠超過迷腦電腦的市場,就像現在行動市場遠遠超過 PC 一樣。在 1990 年代晚期,DEC 就開始了被併購之旅。

而現在 Intel,除了認為資料處理中心與物聯網將會是 ATOM 架構大展身手之處,也在穿戴式設備中做了不少嘗試,與此同時也只能繼續死守 x86 架構。期待 Intel 會在未來提出更新穎、創新的戰略方向。

(資料來源:VoxWiki;圖片來源:Wiki。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從德國西門子專訪,看到台灣製造業所缺乏的「高度研發投入」與「創新力量」
一看就懂的 IC 產業結構與競爭關係:台積電、Intel 間的愛恨糾葛你都懂了嗎?
想成功該更注重失敗面!Peter Thiel:商業世界不會重演,成功的雞湯文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