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你可以很優雅的表示「送你一根染色體」。
據雅虎財經報導,微軟宣佈將向舊金山生物科技公司 Twist Bioscinece 採購 1000 萬個長寡核苷酸分子(一種人工合成 DNA),以用作生物存儲研究。
此前 Computer World 曾報導,微軟研究院與華盛頓大學的分子資訊系統實驗室已經共同研發出將人工合成 DNA 作為數據存儲載體的技術,該技術被認為是應對未來資訊爆炸,導致存儲資源不足的解決方案之一。
- 硬碟怎麼了?
「由於我們的數位資料成倍的增長,我們需要長期、安全的數據存儲新方法。」——微軟研究院 Doug Carmean。
我們現在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的創造數據。據 IDC 2014 年的研究和分析認為,在 2013 年,全世界數據有 4.4ZB(1ZB=1024EB,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而到 2020 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將達到 44ZB。
但是我們創造數據的速度已經超過了硬碟的生產速度。希捷副總裁曾作出過預測,按照硬碟行業發展速度,估計 2020 年全球將只能生產出 38ZB 的硬碟,而這之間有 6ZB 的存儲缺口。
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存儲技術來應對這種危機,而生物存儲便是其中之一。
- 為什麼會是 DNA?
據說 DNA 存儲技術的構想最初是寫在酒吧餐巾紙上的。當時歐洲生物資訊學研究所副所長 Ewan Birney 和同事 Nick Goldman 在一家酒吧裡思考如何處理日益繁多的數據問題,在冥思苦想無果的時候二人在玩笑中提到了 DNA,於是 DNA 存儲的想法誕生了。
「DNA 怎麼樣?」
「什麼?」
「你看猛獁象,我們通過它能知道幾萬年前的東西。」
「樓上說的對!」
雖然無法證實這種傳說,但是在 2013 年的時候,Ewan Birney 和 Nick Goldman 的團隊經過三年研究,成功的在一個微量的 DNA 裡寫入了一堆檔案——154 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歐洲生物資訊研究所的 JPG 格式圖片、一份關於 DNA 分子結構的 PDF 學術論文、馬丁·路德·金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 26 秒片段以及一個編碼系統檔案。
DNA 的數據密度遠比現有的存儲方式要高。微軟的研究人員表示,1 立方毫米的 DNA 就能夠存儲 1EB 的數據。
而且 DNA 可以長期的保存數據。在惡劣環境中也能擁有超過 500 年的保存時間,而理想狀態中甚至萬年後都依舊可以讀取數據。
由此兩方面來看 DNA 確實是一個很適合用作存儲的介質。
- 還有多遠?
這項技術看似美好,但是目前來說還很難商用化,因為有兩個最基礎的問題沒有解決——成本、效率。
雖然 DNA 存儲在使用中更加根本的讀寫問題已經解決了。這一次微軟選擇的供應商 Twist 解決了寫入問題,該公司的製造設備能夠根據客戶的要求實現定制。而研究小組在此前一次實驗中也實現了無損失的讀取數據。
但是 DNA 的定制的成本為每個鹼基 10 美分,而讀取數據需要涉及的基因測序技術新價格為 1000 美元。
這種報價情況下想必也只有微軟這種土豪級別才會玩了。
另外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是 Twist Bioscinece 的投資人之一。
(本文獲《ifanr》授權刊登轉載,原標題為〈微軟燒錢新項目讓你可以把 Windows 寫進 DNA 裡〉,圖片來源:Caroline Davis2010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360TB、保存 180 億年的終極硬碟誕生!波波謎片可以陪我一輩子惹
拜託不要再上傳了!微軟急停無限雲端存儲,因為有人一傳就是 75 TB
想要嗎?Google 推在地嚮導,拿 1 TB 雲端硬碟空間當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