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矽谷乃至於整個美國西海岸除了悼念「教練」Bill Campbell 之外,還被另一個人的新聞洗版了:Sean Parker。由於對醫療和電影進行了巨額資金與旺盛精力的投入,Parker 重新回到了美國科技界主流視野。
如果你聽說過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社交網路 Facebook,當然會知道它的聯合創始人 Mark Zuckerburg。但如果你沒看過著名導演大衛·芬奇執導的 Facebook 創立暨傳記片《社群網戰》的話,也許就不知道 Facebook 另一位重要的幕後功臣。
他就是 Sean.Parker——從小就是知名駭客,連續參與創立了多家改變世界的互聯網公司,淡出科技行業一線之後投資了 2.5 億美元致力於戰勝癌細胞,又重新回到一線,打算用科技顛覆整個電影產業的一位奇才。
如果你還不知道他,現在應該認識一下了。
Sean.Parker 1979 年出生於美國佛吉尼亞州,他的父親曾在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擔任首席科學家,母親則是一名電視廣告經紀人。
由於患有哮喘,需要呆在醫院裡的 Parker 經常閱讀各種領域的書籍,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7 歲時,Parker 的父親送給他一台 Atari 800 電腦,教他程式設計。當時父親告訴他:「如果你想去冒險,一定要趁早,在你還沒有成家的時候就去冒險。」
這句話給小 Parker 帶來了巨大改變,使他選擇了一條前往矽谷、從事科技行業的道路。從此 Parker 開始學習程式設計,到了高中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名熟練的駭客,在互聯網上享有盛名。
帶兒子走上了一條程式設計之路後,Parker 的父親卻感覺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兒子了,有一次早上很早起床,發現 Parker 還在上網,頓時火冒三丈沖過去把他的鍵盤扒了——巧合的是,當時駭客技術已經爐火純青的 Parker,剛好駭入了一家《財富》 世界 500 強級別的公司……
很久之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Parker 解釋當時由於鍵盤被拔了,導致自己沒法退出登錄隱藏身份,結果隨後被追蹤 IP 地址趕來的 FBI 抓了個正著……當時的 Sean.Parker 只有 16 歲。因為未成年,法院判處 Parker 做一定時間的社區服務。
小挫折並沒有中斷 Parker 的駭客之路。連 CIA 都找上了他,希望他來幫忙開發軟體……
你可能會驚訝於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其實,如果你看過李奧納多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神鬼交鋒》的話就會知道,美國調查機構從來不會屈才,經常聘用自己逮捕的高智商罪犯,用工作時間來跟這些罪犯交換坐牢的時間——試想誰不願意呢?
Parker 隨後轉學到了另一家高中完成學業,結果他比過去更會玩了!在校期間他給學校管理委員會寫了一封信,告知他們自己的身份和經歷,要求他們同意把自己在電腦實驗室裡程式設計的學時算到外語課上;你猜結果怎麼著?這家高中還真同意了……
在 1999 年 20 歲的時候,Parker 跟自己五年前在網上認識的另一個少年駭客,比自己小一歲的 Shawn Fanning 一同開始創業。當時,Fanning 告訴 Parker 自己有一個在網上分享免費的 MP3 音樂檔的點子,Parker 當即決定跟他一起創立公司。
這個音樂分享網站就是曾經在歐美互聯網上享譽盛名的 Napster,地位基本上等於電驢、迅雷,以及那個能各種不受限制下載 MP3 時代的百度音樂——如果你聽說過前面兩家公司的話,相信你對 Napster 也有所耳聞。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有數千萬用戶註冊了 Napster,被人們稱為互聯網歷史上用戶增長最快的公司。而顯然,這項免費的 MP3 音樂共用服務,在音樂訂閱服務還沒有流行起來的當時,跟當時的唱片業之間是有嚴重的利益衝突的……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以及 Metallica 樂隊等一大堆知名音樂人起訴了 Napster。
最終,官司纏身的 Napster 被宣佈關閉服務,但它仍然被人們視作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服務:Napster 強行在互聯網行業和唱片業之間建立了一個新的對話,讓很多人發現,原來唱片業有機會被互聯網完全改造。很多人都認為蘋果的 iTunes 數位曲庫業務(最一開始能在上面花錢買單曲和專輯時候)是在 Napster 中找到的靈感——當然,你可以不同意這一觀點,但至少所有人都能同意的是:一年之內從零到數千萬用戶,Napster 絕對是史上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服務。
Napster 也讓 Fanning 和 Parker 一戰成名。當時的 Parker 還沒從大學畢業,他把創立 Napster 的旅程稱為自己的「畢業典禮」。但他的精彩人生才剛開始……
一天早上,跟自己室友的女友整晚纏綿(對,你沒看錯……)之後的 Sean·Parker 在她的電腦上看到了 Mark Zuckerburg 創立的 Facebook 網站,突然燃起了再次創業的熱情。
這是因為,在 Napster 倒閉之後 Parker 曾進行一次新的創業嘗試。在 2002 年,他打造了一個……說好聽像安利,說不好聽像傳銷的社交網站 Plaxo。它是集成到了微軟 Outlook 電子郵件的線上通訊錄上,當用戶註冊登錄後它會給用戶所有通訊錄裡發郵件註冊。公司上線兩年之後,Plaxo 的重要投資者紅杉資本召集會議,投票表決開除了 Parker。當時 Plaxo 已經擁有了兩千萬用戶……你說 Parker 能甘心嗎?
在 Facebook 上,Parker 看到了曾經讓 Plaxo 成功的因素:病毒傳播性(Virality)。Zuckerburg 不在矽谷——他就讀的哈佛大學位於美國東北部的麻塞諸塞州——可他創立的網站卻能夠獲得如此病毒性的傳播效果,一路沖到了矽谷的腹地斯坦福大學……
Parker 立刻跟 Zuckerburg 以及另一位聯合創始人 Eduardo Saverin 取得了聯繫,希望參與到他們的公司中,幫助 Facebook 發展——儘管他當時已經參與創建了另一家跟 Facebook 相似的社交網站 Friendster。
Parker 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性格魅力,讓當時還在哈佛攻讀哲學和電腦科學的宅男 Zuckerburg 臣服於他的社交才華。
他被 Zuckerburg 選定擔任 Facebook 的總裁,還給 Zuckerburg 介紹了著名的風險投資人 Peter Thiel——就是那本被人奉為創業聖經的書《從零到一》的作者。
這群人敲定了 Facebook 啟動資金之後的第一輪風險投資,Parker 作為重要的公司創立者之一分得了 Facebook 7% 的股份。Parker 隨後利用了 Zuckerburg 的懦弱以及他對自己的信賴,通過操控公司股權架構運作,逐漸稀釋了為 Facebook 提供啟動資金的 CFO Saverin 的股份。
令 Parker 沒有想到的是,因為 2005 年的一次派對上自己被身上藏有古柯鹼(毒品)成為導火線,Facebook 當時的主要投資方 Accel Partners 逼迫行事風格捉摸不定的 Parker 辭職。如果你看過前面提過的《社群網戰》電影,可能會記得下面這幕:Zuckerburg 在電話裡親自向 Justin Timberlake 飾演的 Parker 宣佈了這個無奈的消息。
從程式小子,到駭客,到創業者,再到被當時很多互聯網業界人士斥責「偽善」的職業經理人,極度信奉機會主義的創業奇才 Sean·Parker,完成了自己的華麗卻並不體面的轉型。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Parker 在敲定 Thiel 的投資時一直站在 Zuckerburg 一邊,最後幫他鎖定了董事會的五個席位當中的兩個。在維基百科的 Sean·Parker 條目中,這位只在 Facebook 工作了兩年時間不到的總裁還主導了 Facebook 的使用者介面和圖片分享功能的開發工作。不僅如此,儘管被 Zuckerburg 親自宣佈了「死訊」,被迫放棄了一半的股份,Parker 仍然堅持將自己的董事會席位交予 Zuckerburg,讓 Zuckerburg 對公司的控制權更加穩固……
你可以將其理解為,Parker 希望 Zuckerburg 獲得了自己的董事會投票權以後,能夠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作出決定——這一「涅槃」式的舉動,讓 Zuckerburg 對 Parker 的信賴和隱形崇拜更加穩固。
據媒體報導,Parker 在離職後仍然經常跟 Zuckerburg 碰面,對 Facebook 的增長給出建議意見。Zuckerburg 在 2011 年公司上市前曾經表示,「在 Facebook 從校園專案轉變成正經公司的過程中,Sean 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 Facebook 的光輝旅程告一段落。2006 年,Sean·Parker 重拾事業,加入 Peter Thiel 的風投公司 Founders Fund 擔任管理合夥人。Thiel 視 Parker 為自己的親信,賦予他管理資產的權力,對他做出的投資決策不多過問。
2010 年,全職投資人 Parker 投資了 Spotify,一款目前非常流行的音樂流媒體服務。他進入了 Spotify 的董事會,還主動請纓説明 Spotify 跟華納音樂、環球音樂等唱片界的巨頭談判——在 Parker 看來,Spotify 是繼承了 Napster 締造一個共用音樂世界遺願的公司。
當年在法庭上輸給了唱片業的 Parker,八年後重新殺了回來,而此時的唱片行業早已不是當年的盛況,iPod、iPhone 和 iTunes 的橫空出世,讓傳統唱片巨頭淪為了蘋果在音樂消費市場上的隨從。你或許能明白為什麼他對這家公司這麼上心了……
Spotify 順利簽下了跟唱片巨頭的合約,並在次年正式在美國上線了服務,在當年的 Facebook 開發者大會 F8 上,Parker 宣佈了 Spotify 跟 Facebook 在社交分享方面的合作。現在,Spotify 是歐美國家排名靠前(通常第二),最受年輕人喜歡的線上音樂服務。就連已經沒什麼年輕人在聽的 Metallica,其發行的音樂也被 Spotify 收納。那個曾經想要讓音樂被全世界輕鬆分享的 Sean·Parker,終於得償所願,咽下了當年的那口惡氣。
2011 年後,Sean·Parker 又試著創立了和投資了幾家公司。2014 年他正式從 Founders Fund 離職,再次轉型,變成了一個關注社會問題的激進分子。
當年,他創立了一個線上政治意見平臺 Brigade Media,用這家公司收購了自己在 2007 年參與編寫的 Causes——一個讓 Facebook 用戶在平臺上發起政治活動的應用。不僅如此,他還私下嘗試使用自己的金錢來左右美國的政治選舉,參與到了美國議院選舉中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的募捐當中。
遺憾的是,儘管 Parker 對用互聯網來改(顛)善(覆)政治興致盎然,他的從政之路卻並不順心,沒有產生什麼特別有意義的結果。與此同時,他在 2014 年福布斯統計的美國最慷慨 25 位慈善家中位列第五,這讓他開始想:或許投身慈善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呢?
於是,Sean·Parker 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他宣佈從自己的慈善基金會中捐出 2.5 億美元給美國多家大學和醫療機構,成立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醫學研究項目:Parker 免疫治療中心!
Parker 免疫治療中心的終極目標是徹底攻克癌症。而研究方向(免疫治療 Immunotherapy)則是將癌細胞的惡性生長,轉化為可控制的致命性更低的普通疾病。
通過這個研究項目,Parker 希望這些大學和機構都能夠獲得足夠的金錢來進行協同研究,共用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而不是各自將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交給醫藥巨頭,換取一點點可憐的研究資金回報——那樣不是一個良性的迴圈。
「我相信,新的資金和研究模式,能夠代替那些正在阻礙真正的突破誕生的陳舊模式。」
在此之前,這個研究專案已經獲得了他的 6 億美元資助。
除了「顛覆」傳統的癌症醫學研究之外,Parker 還想要「顛覆」電影產業。今年三月時,有媒體報導了 Parker 打算推出一項名為「放映室」(The Screening Room)的網路電影服務。他的想法非常簡單:消費者花 150 美元購買一個「電視盒子」,然後花 50 美元即可租借一部同期在院線上映的新片,長達 48 小時。在這 48 小時內他們可以無限次數觀看這部電影,而盒子裡的數位加密技術也使得租借下載的電影不會被盜版。
50 美元對於一個人觀影來說可能有點貴了——在美國,一張非 3D、非 IMAX 的電影票通常的價格在 12 美元左右。但考慮到 48 小時內可以無限制次數觀看,邀請親朋好友來自己家一同觀賞倒也非常不錯。
Parker 的這一理念,在過去一直利益綁定的電影製片方和電影院線之間撕開了一條裂痕:製片方想讓更多人看到電影,而院線想要最先甚至獨家播放的權利;電影的盈利管道對於製片方來說已經不只是票房,還有整合行銷,比如植入廣告、形象授權、周邊等等,而拱手交出獨家 / 首先播放權對於院線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災難。
就在這幾天拉斯維加斯舉辦的電影 CinemaCon 上,「放映室」計畫舉辦閉門的溝通會。《名利場》報導,星戰系列製片人 J.J.Abrams、著名科幻片導演斯皮爾伯格、指環王系列導演彼得·傑克遜等知名電影人都對 Parker 的這個項目表示支持——這可是美國商業電影界的半壁江山…
你看,Sean·Parker 顛覆電影產業的戰火,已經燒到了電影產業的家門口。先是音樂,然後是社交、政治、醫療和電影……這個陳舊世界剩下的那些過時行業,你猜接下來 Parker 要對付哪個?
(本文獲《PINGWEST》授權刊登轉載,原標題為〈他被踢出 Facebook,卻「涅槃」自己獲得小紮完全信賴,現在他將一生致力於顛覆這個舊世界〉,圖片來源:nrkbeta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