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8342742_8634700f43_z

本文轉自:公眾號【李叫獸】(Professor-Li),作者:李靖

如果你要投放廣告,那麼「流量」一定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彙。

所以我們習慣了拿流量來計算投放管道的價值——「Papi 醬天價廣告拍賣值不值?」,很多人發文章將其和優酷、電商的千次曝光成本做對比。

但是我今天要說的是:不論是 Papi 醬這樣的網紅,還是其他的自媒體行銷管道,最大的價值並不是流量。

此話怎講?先舉個例子。

既然都在說流量,那麼假設有個價格 1500 元的砧板(遠超普通砧板的價格),目標銷量是 1 萬,你覺得需要多大的流量或曝光量才能賣出去 1 萬個?

按照普遍的轉化率計算,有的人會猜 500W 流量,有的人會猜 1000W 流量,那麼實際上需要多少呢?

實際上,整個亞洲所有商場的流量都不夠——這個品牌的砧板在很多商場都有專櫃(包括電商),而去年整個亞洲所有管道的銷售量加起來都不到 1W。

想想也非常合理,畢竟大部分砧板是幾十上百塊,正常人是不會突然改變認知習慣(砧板就是幾十塊的東西)來買一個這麼貴的砧板的。

但是李叫獸前幾天見的一個網紅朋友「文怡」就打破了這個慣例,她在自己的公眾號發文章推薦這個砧板,結果 10 分鐘就銷售了 1.5 萬個,超過這類砧板在全亞洲一年的銷量。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正常人在正常的心理狀態下,是不會買這個砧板的——你走過商場看到一堆砧板,只可能按照過去的習慣買一個 100 元的;或者想買砧板的時候在京東淘寶上一搜,看得差不多了在中間價位上選一個。

而要讓人改變過去的習慣,去買一個這種不常見的砧板,就必須喚起這個人的某種心理,讓這個人短暫地變成「非正常狀態」,變得對「極致的做菜體驗」產生渴望。

文怡的公眾號就扮演了這個角色,它讓打開這個公眾號和這篇文章的人,短暫地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不論你平時是一個嚴謹的會計師還是一個自由的藝術家,當你閱讀文怡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就短暫地變成了「追求極致做菜體驗的美食家」,而只有當你的這種心理被喚起的時候,你才能打破過去的習慣,去買一個 1500 元的砧板。

所以,這就解釋了前面的觀點:網紅最大的價值並不是流量,而是心理喚起——喚起你的不同自我,讓你短暫地變成另外一個人,從而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賣一個讓用戶感覺很未知、有風險的產品(比如一個高收益率但品牌未知的 P2P 理財產品),你應該怎麼做?

一般情況下這種產品非常難銷售,因為正常人大多是風險厭惡者,對未知的產品非常謹慎,所以很少有人會放手一搏去嘗試這種產品。

但其實這裡有個非常簡單的技巧:在用戶旁邊站個美女(假設用戶是男性)。

為什麼呢?因為當人的求偶自我被喚起的時候,人會短暫地變成「風險偏好者」(不管他平時是什麼人),變得更願意追求冒險。

有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

讓一群男性玩滑板,並且可以自由選擇動作難度,發現絕大部分都選擇中等難度的挑戰。

然後心理學家讓一群美女故意從旁邊走過,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滑板玩家,都選擇了挑戰更高難度,結果自然是有些人摔得很慘——美女的出現喚起了玩家的求偶自我,讓他們變得更願意追求風險。

這在進化心理學上非常容易解釋:

在遠古時代,正常狀態下,行事謹慎的人更容易存活,所以獵人們在躲避獅子的威脅和到手的獵物之間,一般會選擇躲避獅子的威脅。

但是當求偶機會出現時,雌性的卵子有限,如果不放手一搏去跟其他雄性競爭,就永久喪失了遺傳基因的機會,所以獵人們會變得追求風險,把安全置之腦後。

所以,如果想讓人短時間內變成一個勇於追求風險的人,記得喚起他們的求偶自我。

而這就是我要講的——網紅最大的價值,並不是眾多專家所說的帶流量(否則和淘寶直通車有什麼區別),而是「心理喚起」

  • 流量價值 VS 心理喚起價值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喜歡拿流量來衡量一個廣告管道的價值,所以都在講什麼 CPC(單位點擊成本)之類的指標。但是實際上,流量並不是一個廣告管道的唯一價值。

比如在上面賣砧板的案例中,如果僅僅看流量價值,1000W 的電商流量和 10W 的文怡公眾號流量,你會選擇哪個?

當然是選擇 1000W 的電商流量啊。

可是為什麼從最終銷售效果來看,流量價值更低的 10W 點擊流量的投放,效果更好呢?

這是因為這個網紅公眾號提供了另外一種價值——心理喚起價值,讓這些粉絲看完文章的那一秒,產生了對「極致做菜體驗」的追求。而這個價值,遠遠超過單純吸引流量的價值。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本質上都是有「多重自我」的,在不同情景之下表現的行為完全不同。而行銷的重要手段,就是創造這樣的情景來改變用戶的心理。

比如路人遇險沒有人施救的時候,網上罵聲一片,說現在風氣怎麼這麼壞。

這並不是因為路人不上網,線民不走路,實際上,網上義憤填膺的人和路上見死不救的人都是同一群人。只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的場景下表現出了不同的自我。

當你在上網瀏覽資訊的時候,是根據周圍的資訊(比如現場無人施救的場景)來做判斷行為並發表意見。

而你在著急走路回家的時候,心裡想著自己的事情,往往是根據其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從眾),所以你看到前面的路人沒有行動,自然也就跟著不行動,最終導致無人施救。

而如果你是一個遇到危險的人,如何說服路人施救呢?

其實大喊大叫根本沒有用,因為大家的心理進入了「路人模式」,根本不會根據資訊來判斷,只會根據習慣和他人的行為來判斷。

這時你要做的其實就是「心理喚起」,想辦法喚起他們的另一個自我,讓他們短暫地進入「線民模式」。所以你要喊的並不是:「好疼!好疼!救命!救命!啊啊啊啊啊!」

而是指著其中一個路人喊:「這位紅衣服的小哥,你如何評價一個見死不救的人?」 (模擬網上的提問,喚起他們的另一種心理自我)

而如果沒有這樣喚起另一個自我,再大的人流量也救不了你,因為所有人都是「路人」。對品牌行銷來說也是一樣,過去我們過分注重「流量價值」,好像只要有足夠的人路過,就會有足夠的人購買。

但是其實還應該重視的是「心理喚起價值」——在不同的情景之中,人的行為和心理完全不一樣,需要根據喚起的情景和心理來銷售產品。

同一個人,剛看完李叫獸公眾號想要買的東西,和剛看完咪蒙公眾號想要買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那麼在投放的時候,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景來選擇你要推廣的產品呢?

  • 心理喚起如何提高轉化

每個網紅自媒體的場景都不一樣,不論是咪蒙、Papi 醬喚起的宣洩感,還是李叫獸喚起的理智分析感。那麼如何根據不同的網紅喚起的不同的用戶心理,恰當地選擇投放呢?

這個問題分類本身非常複雜,因為篇幅所限,我就簡單說兩個分類(之後會不斷更新新的分類)。

恐懼喚起 VS 浪漫喚起

先考你一個問題:

現在你有兩款涼茶產品需要推廣,其中一個是主打「中國每賣 10 罐涼茶,7 罐加多寶」的加多寶涼茶,另一個是「獨家限量老字型大小廣東涼茶」。

然後有兩個投放管道可以選擇,一個是「《美人魚》電影置入」,另一個是「《七夜怪談》電影置入」。你會怎麼選擇投放管道呢?

實際上,你應該在《七夜怪談》電影置入加多寶的廣告,在《美人魚》電影置入「獨家限量老字型大小廣東涼茶」的廣告。

為什麼呢?

因為《七夜怪談》可以刺激人的恐懼感,而當人的恐懼心理被喚起的時候,會天然地提高對從眾資訊的接受程度——當我們害怕擔憂的時候,我們總是渴望自己是某個群體中的一員。所以應該在《七夜怪談》電影軟文中植入加多寶的廣告。

而這個時候如果植入強調「獨特性資訊」的限量版廣東涼茶,反而會進一步加劇恐懼感,人就會產生迴避心理——畢竟當我們害怕的時候,誰也不想自己是獨自一人。

有個研究曾經發現,在播放完恐怖分子襲擊的新聞節目後,所有人都對「暢銷」、「熱銷」這類詞彙更加敏感,更加傾向於接受最暢銷的產品。(所以之前加多寶不是說,「怕上火,喝加多寶」嘛,當你「怕」,自然會容易接受從眾資訊)

同樣,應該在《美人魚》電影軟文中植入「獨家限量版廣東涼茶」。

為什麼呢?

因為《美人魚》喚起的是人對浪漫、戀愛的感覺,而當人的浪漫心理被喚起的時候,會天然地提高對獨特性資訊的接受程度——畢竟,當你在追求某個異性的時候,你希望自己是唯一的,而不是有很多人在跟你競爭某個異性。

而這個時候,強調「20 萬人光顧」、「銷量領先」這類資訊,反而會讓你噁心。

所以,如果網紅自媒體喚起的用戶心理是恐懼感(比如寫恐怖小說的),那麼最適合植入的產品是打「從眾」訴求的產品——比如「銷量領先,當然更多人喝」、「產品連起來繞地球一圈」等。

如果網紅喚起的用戶心理是浪漫感(比如寫愛情故事的),那麼最適合植入的產品是打「獨特性」訴求的產品,比如「限量版」、「獨家供應」、「唯一」、「個性化定制」等。

恐懼心理被喚起時,更傾向於購買「從眾型產品」;浪漫心理被喚起時,更傾向於購買「差異型產品」。所以,不要在《美人魚》電影裡植入加多寶。

獨立自我 VS 集體自我

現在假設你要推廣兩種定位的麥片,一種是「XX 麥片,健康的選擇」;另一種是「XX 麥片,美味的選擇」,現在你分別要在羅輯思維公眾號和咪蒙公眾號推廣,你會怎麼投放?

實際上,你應該在羅輯思維公眾號上推廣「XX 麥片,健康的選擇」,在咪蒙公眾號上推廣「XX 麥片,美味的選擇」。

為什麼呢?

因為人有兩種不同的自我感覺,一種是「獨立自我」——「我是獨立的個體,我的想法完全由我自己決定,我就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另一種是「集體自我」——「我是社會的一部分,我是某個圈子和集體的一部分」。

而當人的「獨立自我」被喚起的時候,人會變得更加感性和衝動,傾向於消費感性產品(比如美味可口的麥片),而當人的「集體自我」被喚起的時候,人會變得更加理智,傾向於消費理性產品(比如健康的麥片)。

有個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有兩組被試者,一組被試者閱讀主語都是「我們」的文章(啟動集體自我),另一組閱讀主語都是「我」的文章(啟動獨立自我),結果前者選擇購買理智資訊較多的產品,而後者購買了感性資訊較多的產品。

而到了網紅界,羅輯思維公眾號強調「一起讀書」、「社群連接」等,啟動的是一個人的集體自我,這個時候銷售理性訴求的產品效果會非常好。比如書籍、健康食品、鬧鐘、培訓課等。

而咪蒙的公眾號不斷說「致賤人,我為什麼要幫你!」、「致 low 逼」等,滿足人的宣洩心理,宣導人撕下面具追求自我釋放,實際上啟動了一個人的「獨立自我」,這個時候銷售感性產品的效果會非常好。比如奢侈消費品、服裝、旅遊、美食等。

(圖:咪蒙賣遊輪旅行)

平時你可能是一個嚴謹自律的人,做一件事時總是考慮自己的責任(哎,為了幫老公攢錢,還是不買這個包包了)。但是你突然看到咪蒙寫了一篇文章《我不討好世界,我只討好自己》,就短暫地變成一個追求釋放的人,「獨立自我」被啟動。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對自己降低責任要求,買一個平時不捨得買的包包是理所應當的。

所以,如果你喚起別人的集體自我,就多銷售理智訴求的產品,即使是同樣的麥片,也請說「為了健康」。

而如果你喚起別人的獨立自我,就多銷售感性訴求的產品,同樣是麥片,也請說「別管那麼多,好吃就行了」。

所以,就像前面說的,網紅最大的價值並不是流量本身,而是喚起用戶不同的心理。而這樣的價值幾乎是京東電商、百度搜索等各種投放管道都不具備的。當你在逛京東淘寶不同頁面的時候,你就抱著「隨便逛逛,看看東西」的平常心,自然很多東西不會買,也自然只會買恰好想到要買的東西。

但是當你在網紅場景下消費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你在恐怖故事公眾號中產生了恐懼感,這個時候公眾號電商上的一列列「銷量領先」訴求的產品就對你就形成了強大吸引。你在愛情小說公眾號中被喚起了浪漫感,自然就會買一個平時根本沒有想到去買的定制飾品。

當你每天早上點開羅胖的 60 秒語音,你被喚起了集體自我,那一瞬間就感覺所有的書籍和培訓課對你充滿了吸引力。而當你晚上打開咪蒙的文章,被喚起了獨立自我,又覺得追求當下的美好多重要,相同的錢,還是去買包包吧!

這就是眾多網紅最大的價值,喚起你的不同自我,即時性地匹配心理感受和交易行為。

傳統行銷時代,你在電視上看了 3 分鐘香奈兒廣告,被喚起了追求浪漫的衝動,而當你真正跑到線下專櫃的時候,卻又發現當時被喚起的感覺早就消失,導致很多廣告最終效果很差。

而在網紅自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交易行為(使用者購買)和心理喚起可以同時發生,你的產品需要喚起使用者的什麼心理,就可以選擇對應的自媒體管道去喚起這樣的心理。

  • 心理喚起:未來的市場細分

心理喚起(人在不同情境下表現的不同自我),不光影響網紅的變現價值,更影響著未來所有的市場細分。

過去,我們經常按照人群來劃分市場,所以我們不會給理智的金融分析師推銷堅果手機,也不會給文藝女青年推銷 ThinkPad 筆記本。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直覺上認為人與人之間性格的差異非常大,有的人愛好社交,有的人愛好獨立思考,所以我們按照性格、年齡、地域等把人進行分類。

但實際上,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性格差異,經常遠遠超過不同人之間的性格差異——假設我是一個悲觀的人而你是一個樂觀的人,那麼我在看喜劇電影時,肯定比你這個樂觀的人看悲劇時要快樂得多。

所以,未來,市場不是按照人群進行細分,也不是按照行業和產品品類進行細分,而是按照被喚起的心理狀態進行細分。

當我們在考慮消費者的時候,並不是看「他是誰」,而是看「他現在是誰」。世界上不存在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只存在正在悲傷的人和正在快樂的人。

  • 結語

當我們選擇投放管道的時候,不應該只關注管道的流量價值——有多少曝光、哪些人會看等,更要注重管道的心理喚起價值——在這個場景下,用戶普遍被喚起了什麼心理?

而「心理喚起價值」,才是網紅自媒體與傳統管道相比最大的價值。

(本文已獲得轉載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李靖所有,如需轉載本文,請聯繫原公眾號《李叫獸》,首圖來源: ralphbijker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