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創新魂呢?Kickstarter 根本轉型為企業預售商品平台了

14553265585_30e3e43d4b_z

隨著時間的發展,Kickstarter 網站可能會逐漸被那些將其作為產品預售的的公司所主導。這不僅會使用戶對 Kickstarter 的認同感下降,同時也會影響到那些真正具有創新性的產品能否變成現實。

在等待 Kickstarter 網站為 LiftUp 公司策劃活動的過程中,我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來瞭解這家網站。在這之前,和很多人一樣,我認為 Kickstarter 網站只是一個普通的群募網站,可以幫助很多創新想法慢慢變成現實,例如冷卻器和馬鈴薯沙拉等。

但是經過四個月的瞭解之後,我的看法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倒並不是說這個項目不再具有創新性了,事實上,該網站呈現的很多想法仍然非常有趣,創新意識很強。但是我不再將 Kickstarter 網站視為一個群募平臺。我眼中的「群募」指的是一種有別傳統方式(例如自籌資金、風險投資等)的籌資過程,在該過程中,大量的人參與到籌資過程,而每一個人只需要出很少的一部分資金。

「群募」本身其實意味著這些產品目前並不存在,而是通過大家參與的方式將產品創造出來。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再將 Kickstarter 視為群募平臺,而是視為預售平臺。以 Pepple(Pebble 科技開發的智慧手錶)為例,其在 2012 年春天共募集資金 1000 萬美元,而在這之前,Pepple 只能募集 37.5 萬美元的投資,且還要承擔很大的風險。Kickstarter 就成為了他們最終成為一家公司的最好的選擇。

對於很多 Kickstarter 項目來說,籌資的時間很難預料,一般都比預計的要長,大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但是,這對於一個想法從原型到產品的過程來說是非常正常的,事實上,這個時間通常情況下都大於 6 個月。

在 2015 年二月,Pebble 推出了一個活動「Pebble Time」,該活動最終融資額達到了 2000 萬美元,其支持者達到了 8 萬人。其預計的出貨時間為 5 月份,即該活動結束兩個月就可以拿到產品。Pepple 之所以能如此有信心,很可能是因為其產品已經準備穩妥了。在這種情況下,將 Pebble Time 活動視為群募還合理嗎?或者說,Pebble 實際上將 Kickstarter 視為了一個預售平臺,從而引起轟動?

從以前的一些例子來看,這樣做顯然是不合理的:

SpeedX Leopard:在 2016 年 3 月 23 日推出活動以來,在不到 8 天的時間中便募集到了 100 萬美元的群募資金,且仍然在向 300 萬美元的目標挺近。SpeedX 同時也接受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支持,其資金為 1080 萬美元,雇員超過 50 位。該公司的自行車產品非常酷,但是我並不認為這是 Kickstarter 網站募集資金的功勞。

SoundBoks :該公司最後募集到 78.4 萬美元的資金,投資者約為 1559 人。根據計畫,該公司的出貨時間最早將在本月,即四月份,而這也是群募活動結束的時間。從時間來看,無疑該公司已經生產好了產品,只是將該網站作為一個預售平臺進行預售活動而已。

Sense :這是 Kickstarter 的前 50 項活動之一,其預計籌資金額為 240 萬美元。事實上,在 Kickstarter 上開始群募之前,該公司已經募集到了 1050 萬美元的資金。因此,Kickstarter 看起來更像是為這家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已,而不是一個必須的手段。

我這麼說,並不是不尊重這些 Kickstarters 網站上的成功案例。這些項目都充滿了創新性,非常優雅美妙,且市場巨大。而且這些預售活動也只是眾多科技產品推廣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問題是,隨著 Kickstarter 變得越來越主流,我們是否願意看到很多其實並不需要 Kickstarter 進行群募,而只是希望借助這個平臺進行發佈的產品呢?換句話說,Kickstarter 網站的任務是否會因此而從「我們將夢想變成現實」轉變為「請大家見證這款即將問世的產品」呢因為如果這個轉變真的發生了,那麼結果將會是:

對於產品配送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你看,這個項目將會在下個月就開始出貨,為什麼你的產品要等七個月呢?」

關於產品價格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對於群募活動的參與者來說,他們希望拿到產品的價格比零售價格更低。不幸的是,這一點實際上也非常危險,因為(1)在進行群募時,人們並不知道確切的零售價格,尤其是不知道預定的數量的時候;(2)打折銷售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擁有足夠資金和產品的公司則不用擔心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能負擔這一切。對於小公司來說,如果潛在的投資者期望獲得折扣,這樣就陷入了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 22 其實是一條陸軍軍規,依據海勒先生在其小說中的描述,這條軍規規定,只有瘋了的人才可以不出任務,只要由本人親自提出申請,就可以不出任務。但是,如果一旦申請由本人提出,便是最好證明你沒發瘋的證據,因為,能意識到自身將發生安全上的立即性危險,這就說明這個人仍具有理智)的陷阱。這些公司是選擇拒絕提供折扣而眼見銷售量下降、還是提供打折,而承受破產的風險?

更難見到沒有大量行銷預算的公司(對於很多群募活動來說都是如此):因為(1)更高的廣告花費;(2)有限的媒體報導,這是因為大多數參與群募的公司都沒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媒體宣傳等。

對於 Kickstarter 這類網站我們其實是非常推崇的,迄今為止大家對此的經歷和印象都非常好,而我們的擔憂是,隨著時間的發展,Kickstarter 網站可能會逐漸被那些將其作為產品預售的的公司所主導。這不僅會使用戶對 Kickstarter 的認同感下降,同時也會影響到那些真正具有創新性的產品是否能變成現實。

(本文獲《TECH2IPO》授權刊登轉載,原標〈反思:眾籌平臺是創新入口,還是預售商店?〉,圖片來源:ausnahmezustand CC License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延伸閱讀:

群眾募資平台為何重要?他們是新創團隊對抗大公司的最強戰友
馬鈴薯沙拉不是一個玩笑,它是群眾募資平台上難得一見的創新案例
群眾募資文案怎麼寫最吸金?這些「字、句」絕不能出現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