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學院】戴志洋:企業都找不到人?事實上也真的沒那麼多對的人

kaede 2

(圖片來源:TED 影片

2016 年行動化、數位化轉變持續加劇。不管是傳產還是新創,都在找尋「數位」解方,以及適應新形態的數位化轉變。此一轉變,也象徵著數位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

為了彌補這一缺口,讓更多人才能夠銜接數位化需求。【橘子學院】針對相關工作者推出系列「專業知識」課程,幫助大家迅速銜接數位知識, 只要你的工作與數位科技有關,你都需要來上這一門課,讓你的職場之路更加順遂!

而針對數位人才議題,繼上一篇《PTT 站長戴志洋:提升個人資訊基礎觀念,就是提升台灣競爭力!》,這次 Kaede 再度來分享他的「數位台灣」理念。

(以下為 Kaede 專訪內容,略有修飾。)

我今天不只是要解決溝通的問題,更要解決人才的問題。現在很多企業都找不到「對」的人,事實上也因為真的沒有那麼多對的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產業已經用「錯」的方式消耗許多年,這讓很多優秀人才因為產業相對不健全,而被逼著適應,或者乾脆逃避。所以我們擁有很多優秀人才,但他們卻都沒有用「對」的方式在「對」的環境做過事。

需要先小規模的有對的環境、培養對的人,再慢慢擴大改變整個環境。

有些時候我們很難在一開始就用一個邏輯、理論推導的方式證明「今天我做某件事情是有意義的」,就像為什麼要學數學?學英文?當下我們可能無法那麼清晰地理解到它的重要性;而基礎數位人才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過現階段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資訊科技已經鋪天蓋地,影響到每一件事情了。不論你今天在哪個產業、負責什麼,你很難說你不需要資訊科技你就可以做得好。

因為同一件事情一定有人可以用資訊科技來讓它跟以往不一樣,用資訊科技來提升它的效能,像是跨越國界、時間等等這些以前技術做不到的功能。

我最近接觸了一些企業二代,他們給我了一些他們心中對於家中企業未來的可能性。他們有相當多的想法,這些絕大部分都包含運用資訊科技、網路社群、即時通訊這樣的資訊技術來做產業、組織的再創業。

身為下一代的接班人,他們看到的成長空間就是上一輩都不懂的資訊科技。如果把這些知識、技術放進來看,整個產業其實還有很多事還沒做完,每個企業提升的可能性還很大。所以反過來說,如果我是上一輩的創業家,我是這個產業的領導人,了解資訊科技對我來說是把一些以前不可能的事情、不曾想過的事情變成可能。這樣的衝擊是巨大的、這樣的競爭力是巨大的、這樣的價值鏈是更值錢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工業革命 4.0:如果工廠生產線上有一個有效的資訊系統,可以隨時監測每個階段以及商品現狀。這樣管理者就可以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備料、銷售速度與生產速度是否平衡等等。然而像鴻海、聯想這些大企業其實都還沒有善用電子化資源控管。

這樣一來決策者看到的都是過時的資訊,而他們用過時資訊做現在,甚至未來的判斷,一定會導致相當程度的落差。所以要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我相信應該從下到上都要有「數位知識」的基礎。

● 數位知識大哉問:為什麼我該學?學了可以改變什麼?

我不是二代,我只是一般小職員,這樣我也該學嗎?我學了可以幫助我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Kaede 簡單的歸納了兩點。

第一:面對數位化專案,你的掌握度會提高很多,而這反應自跟不同領域人溝通的過程。當你心中有了對數位知識全盤的基礎了解後,你心中會知道你目前面對的事情有多大、多小、多難、又或多簡單。

第二:你可以得到來自團隊的尊敬。因為當你了解了許多數位知識(正確的溝通方式、工程師/設計師的基礎專業知識)後,團隊會覺得我講什麼你都懂,他們會願意跟你分享更多細節,而這樣也更有利於你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此的正向循環下,你的團隊、客戶都更願意信任你,你也能樹立更專業的職場形象。如此也較不會出現傳統上工程師覺得「我跟你講你也聽不懂」,導致決策者一知半解在稀少資源下做出錯誤判斷。

這樣的工作環境絕對是團隊理想的狀態,主管、負責人作出正確判斷的可能性也將大幅提升,進一步回饋到公司的成長上。而這也形成了我們一開始所說的:對的環境、對的人。

所以,不管你身處產業鏈的哪個階段,一起補充數位知識,為自己也為台灣增加競爭力吧!

 網頁

AD